巴铁为什么拆了(为什么有巴铁)

巴基斯坦,一个命不由己的国家。

一个喜剧演员都可以当选国家总统,那么一个板球运动员能不能当政府总理?答案是肯定的。

伊姆兰·汗从13岁开始就练习打板球,并加入了巴基斯坦国家板球队,30岁任队长,40岁带领国家队赢得了板球世界杯冠军,这也是巴基斯坦唯一一次赢得板球世界杯的冠军,伊姆兰·汗成为了巴基斯坦的民族英雄。

从板球运动员,到巴基斯坦政府总理,似乎相差甚远,但是一个毫无政治经验的喜剧演员都可以当总统,运动员又为何不可当总理呢?

伊姆兰·汗对巴政府的官僚与贪腐非常痛恨和失望, 1996年他成立了“巴基斯坦正义运动党”,成为巴政坛的一匹黑马,2013年一举夺得了下院35个席位,成为巴国民议会第三大党。

2018年7月,主张反腐和改革的正义运动党在巴基斯坦大选中获胜,伊姆兰·汗当选巴基斯坦新一任政府总理。

伊姆兰·汗的当选,让不少外媒认为中巴之间会“变天”,因为他曾表示自己对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与现政府有分歧,但事实证明中巴关系走上了更快的车道,因为伊姆兰·汗说“分歧”并非“针对中国”。

韩国有一个不变的铁律,每一任总统都没有好下场,而巴基斯坦政府也有一个铁律:从未有一任总理能够取得连任,也从未有过一任总理能够干满5年任期圆满结束。

2022年,距离伊姆兰·汗结束任期还有一年多的时间,铁律再次启动,而伊姆兰·汗声称这次的“不信任动议”有美丽国的参与。

美国舞剑意在何方?不言而喻自然剑指东方,但是仅仅换了一个领导人就能让中国的巴铁变“软”,甚至是变“巴稀”吗?

早在2000年前的司马迁就在《史记》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国家关系亦是如此,英国首相丘吉尔早就说过:“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对于巴基斯坦,我们称之为“好朋友、好邻居、好伙伴、好兄弟”,巴基斯坦同中国走到一起,60年代以来即便是巴基斯坦的领导人你方唱罢我登台,中巴关系也是情比金坚,无人能撼动,原因何在呢?

笼罩在巴基斯坦头顶的乌云:

就在3月份,印度的一枚导弹被“误射”到了巴基斯坦,对于印度的误射说法,巴基斯坦只能接受。试想一下美国向俄罗斯“误射”一枚导弹,俄罗斯会这么轻易接受美国的误射解释?为什么巴基斯坦会这么低调处理这件事呢?这只能怪巴基斯坦同印度相比实力太弱,历史上印巴之间的三次战争,巴基斯坦没有占到过一点便宜,第一次印巴战争丢了一大半的克什米尔,逼不得已迁都伊斯兰堡,来个“天子守国门”,而第三次印巴战争则是丢了整个东巴,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当属英国。

英国统一印度后,英女王当了印度100多年的“印始皇”,将印度视为女王王冠上的明珠,而且是最亮的那颗。但是在美苏的去殖民化压力下,不得不放弃这块世界最容易进行殖民统治的土地。作为世界的“搅屎棍”,英国从来没有安好心,尽管自己要悄悄地走了,可没有做“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准备,毕竟你若安好,我还怎么插手,就算没有骨头也要从鸡蛋缝中挑出骨头。

英属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公爵,深切领悟了他的祖先一直奉行的“势力均衡原则”,将分化瓦解贯彻到了每一个细胞。本着分化瓦解英属印度的思想,蒙巴顿出台了看宗教不看长相的印巴分治方案,主要有三条:成立巴基斯坦国(包括东、西巴);成立印度国;占印度面积五分之二的562个王公土邦实行“民族自决”,自行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在蒙巴顿的劝说和印度的威逼之下,大部分的土邦选择了加入巴基斯坦,但是有三个土邦对印度不感冒,其分别是朱纳加德邦、海德拉巴邦和克什米尔邦,前两个被印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尝到了领土扩张甜头的印度决定先拿下克什米尔,再统一巴基斯坦,最后实现“大印度联邦计划”。

印巴分治之后,不到100万平方公里的巴基斯坦面对的是国土面积超过自己三倍的印度,虽说印巴都是英女王的仔,但是显然印度才是亲儿子,英属印度的大部分遗产都被印度继承。1947年的印度,拥有5.47万公里的铁路、135万吨/年的钢产量、600万产业工人,号称世界第七大工业国,不仅远超同期的中国工业实力,更是巴基斯坦的十倍之多。巴基斯坦,东巴是黄麻主产区、西巴只有旁遮普地区经济相对发达。

克什米尔深入中亚,与中国、阿富汗接壤,对于印巴双方来说都是战略要地。

对于印度来说,占据克什米尔可以切断巴基斯坦陆上与北方大国的联系,从而增加对巴基斯坦的压力,尼赫鲁说:“没有克什米尔,印度就不会在中亚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位置。”蒙巴顿还生怕尼赫鲁不理解克什米尔的重要性,在独立之前还提醒“这个地处前沿的土邦所具有的战略上的极大重要性”。

而对于巴基斯坦来说,克什米尔就是头顶的安全帽,如果被印度拿走,那么北部将完全暴露在印度的面前,这让巴基斯坦在原本就力量失衡的印度面前,竞争更加不利,永远受其摆布。对于尼赫鲁洞若观火,他说“巴基斯坦的安全与克什米尔休戚相关”。

都说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靠着一股不要命的精神,巴基斯坦守住了克什米尔三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

战后,巴基斯坦意识到一件事,印度是一个笼罩在自己头顶的乌云,需要一个盟友来制衡印度。

从美国的巴铁,到中国的巴铁:

打印实力不足,盟友来凑,巴基斯坦努力引入外部势力进入南亚,以平衡印巴力量,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美国成为了首选目标。此时的中巴关系相对比较冷淡,尽管巴基斯坦在1950年就承认了新中国,但是60年代以前,巴基斯坦跟现在的“巴铁”完全搭不上边。

巴基斯坦和美国可谓是一拍即合,美国同样想要介入南亚,将之建成为封堵中国和苏联的前哨基地。为什么美国最初不选印度作为结盟对象呢?这跟印度的外交政策有关。

独立后,印度提出了不结盟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即不依附任何大国,不参与任何军事集团。印度的目标是主导南亚,成为世界性大国,根本容不得外国插手南亚局势,让心比天高的印度同美国结盟,简直是妄想。

更重要的是,巴基斯坦作为一个穆斯林国家,同巴基斯坦结盟,“一个巴基斯坦领导下强大的穆斯林集团将会对美国友好”,而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更坚定了同巴基斯坦结盟的决心,因为“巴基斯坦是一个比印度更好的赌注”。尼克松直言:“如果我们不给巴基斯坦帮助,那我们必须找出一条阻止尼赫鲁胜利的途径。巴基斯坦是一个我愿意为它做任何事情的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1954年5月,美国同巴基斯坦签署了《美巴共同防御援助协定》,以允许美国在白沙瓦建立通讯基地为条件,换取了美国在巴基斯坦遭受侵略时适当行动的规定。9月又加入了,美、英主导的“东南亚条约组织”,次年加入了英国主导的“巴格达条约组织”,巴基斯坦成为了美国在亚洲最亲密的合作伙伴。共同防御条约签订后,美巴进入了蜜月期,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每逢访美必然高呼“反共”,而声音越高,得到的美援也就越多。

只是巴基斯坦渐渐发现,美国的目标竟然是让印巴和解,同时劝说印度放弃独立自主加入西方阵营,枪口一致转向北方大国。为了这个目标美国不仅每年向巴基斯坦这个书面盟友提供大量援助,而且还向印度每年提供200万吨的小麦以及数亿美元的援助。

只是美国低估了印巴之间的仇恨,即便是母猪能上树,印巴也不能和解。

1965年,印度河河口的一块沼泽地可能蕴藏油气资源的消息,引燃了第二次印巴战争。见识到印度军队在1962年,印军将中印边境冲突打成了新德里保卫战,以至于以非洲斑马迁徙的队形沿着恒河狂奔,巴军信心大增,决心来个效仿。

战争在英国首相的调停下,印巴双方在7月1日签订了停火协议,但是印度内政部长的一番话重新引燃战争,大批印军越过停火线打击克什米尔游击队,并不断增兵,这让巴基斯坦不得不来个先下手为强,9月1日,巴军实施了“大满贯行动”,4天就夺取了印控克什米尔地区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印度一直信奉一个理念,那就是前线不利后方增兵,对巴基斯坦不宣而战。面对印度的大军压境,巴基斯坦虽然节节抵抗,但是很快就退守到了亚克尔运河边,这也是巴基斯坦北方重镇拉合尔的最后防线。一旦拉合尔失守,巴基斯坦腹地遭打击,后果不堪设想。

时值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作为盟友的美国总该来帮个忙吧?美国却说美巴同盟只限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印巴冲突不在内容之列。这让巴基斯坦的心拔凉拔凉的。

不仅美国不来撑场面,曾经的宗主国英国也作壁上观,作为兄弟国的土耳其、伊朗、印尼也只能给予口头上的支援。在这种情况下,巴基斯坦准备去中国碰碰运气。

自从1962年中巴开始边界谈判以来,两国关系明显改善,1965年3月26日,中巴勘界最终完成,签订了《边界议定书》。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巴基斯坦向中国发出了求援的信号,中国人向来不玩虚的。第一阶段的舆论和外交声援无效,拉合尔即将失陷的生死存亡时刻,毛主席决定出兵,并选择在印度的七寸中锡边界,从这里出兵可以直接切断印度的西里古里走廊。9月16日凌晨2时,经过周总理修改的“最后通牒”式外交照会递交给了印度驻华临时代办:限印度于3日内拆除在中锡边界的所有非法工事,否则后果自负。

尽管印度有些慌乱,但是印巴战事仍在继续,对中国的警告无动于衷,因而9月19日中国政府再次照会印度:限印度于1965年9月22日午夜以前,拆除它在中锡边界中国一侧和跨中锡边界线上的所有侵略工事,立即停止在中印边界和中锡边界的一切入侵活动。

正当印度以为中国只是逞口舌之能的时候,中国边防军队开始向中锡边界集结并收复了部分被印度侵占的领土。

不仅印度慌了,美苏两大国都慌了,生怕中国再来一次1962年式的对印反击战,那么在南亚的布局将彻底乱套。

在美苏的苦口婆心劝说之下,印度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在9月23日宣布停火。

对于印度接受联合国的3日停火决议,巴外长说不如称之为“中国决议”,因为印度在中国通牒的时间内停火。

美国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之后,加大了对巴基斯坦的援助,企图挽回美国“巴铁”的心,但是巴基斯坦已经明白能抛弃第一次就能抛弃第二次。就算巴基斯坦国内政坛如何更迭,中国的“巴铁”一如既往的不变心。

印度不死,巴铁不变:

4月1日美国外交学者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伊斯兰堡政府更迭不会破坏中巴关系》的文章,文章直接说即使巴政府如何更迭,但是中巴关系都不可逆转,即便是一些地震和狂风使中巴之间出现一些小裂缝,但是中巴之间仍然牢不可破。因为对于印度这个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的兄弟,巴基斯坦无时无刻不在警惕。

1971年11月21日,印度趁着东巴混乱的时刻突然出兵,发动了第三次印巴战争。在东巴方向,9万巴军面对17万印军的进攻,无力抵挡,最终在12月16日举手投降。此时,不仅东巴被肢解,西巴也有被吞并的风险,为了挽救巴铁,中国再次向中印边境集结军队,并发出外交照会。在苏联的善意提醒下,印度才鸣金收兵,西巴得以保存。但是自此之后,印度原本在东线被大量牵制的兵力调往西线,巴基斯坦在印巴竞争之中彻底失衡。自此让巴基斯坦明白一个道理:印度不死,巴铁不变。这是巴基斯坦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造成的。

中印、印巴都有解不开的疙瘩,中印是边界问题,印巴是克什米尔问题。归为一点,那就是印度想要扩张,想要走出南亚走向世界,必须拿下克什米尔地区。

中国的态度很明确,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期间,中国向印度发出警告:“中国不介入印巴争端决不等于不问是非,只要印度政府有一天还在压迫克什米尔人民,中国就一天不会停止支持克什米尔人民要求自决的斗争;只要印度政府有一天还在对巴基斯坦进行肆无忌惮的侵略,中国就一天不会停止支持巴基斯坦反侵略的正义斗争。”

那么印度会停止对巴基斯坦的侵略,停止对克什米尔的压迫吗?

当然不会,除了通往中亚的战略价值,还因为克什米尔的地形,看看印度的地形一望无垠的印度大平原,就算是南部的德干高原也是地形平坦,这有利于种地,却不利于国防。二战时期,中国东部精华的平原地区全部沦陷,但是靠着大西南的山地,日军无法进军,最终坚持到了抗战的胜利。即便是到现代战争,地形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因素,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美苏,谁也无法取得阿富汗战争的胜利。

但是在1962年,中国边防军队差点打到了印度大平原,如果不是后勤补给跟不上,中国的边防军甚至可以打到新德里,这将印度吓了一身冷汗。中国可以做到,那么如果巴基斯坦强大了是不是也能做到?因此必须拿下巴基斯坦,一是肢解东巴,二是拿下克什米尔。

而巴基斯坦为了守住国家的“龙脉”,先是引进了美国这条“强龙”企图压下印度这个“地头蛇”,奈何美国对印巴的矛盾不感兴趣,更希望他们放下仇恨一致对外。

随着苏联的解体,中美暂时合作抗苏的局势解体,美国开始对中国下手,企图拉拢巴基斯坦一同制裁中国。当然,巴基斯坦拒绝了。

1998年5月11日,印度在48小时内连续进行了5次核试验,巴基斯坦说,你有我也有,随即进行了6次核试验。

巴基斯坦穷得连饭都吃不起,哪里来的钱搞核武?不言自明。

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美国对印巴同时进行了制裁,同时向印巴禁售武器,但是人家印度一直都是俄国货的用户,现在武器断供无疑是让巴基斯坦本就不富裕的武器库雪上加霜。即便如此,制裁进行了没几年,随着布什政府的上台,美国决定恢复与印度的全面核能合作。从此刻起,巴基斯坦算是同美国全面决裂,再也不抱幻想。

美国在2002年提出了“大中东战略”,准备一举拿下阿富汗、伊朗、伊拉克,从而彻底掌握中东的石油以及世界的制高点。

在这一刻,如同当年中美通过巴基斯坦向阿富汗输血一样,开始通过巴基斯坦向伊朗输血,美国想要切断这个通道只有印度能够完成,

面对印度的威胁,美国早已不可靠,只剩下中国这个好邻居。

国家之间从来都是利字当头,对外政策的实施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上台而做出改变,尤其是1998年以后,印巴都成为了拥核国家。拥核国家意味着一件事,那就是不会被他国灭亡。对于巴基斯坦而言,这意味着印度将成为自己永世不灭的敌人+邻居。

那么中巴之间的共同战略利益也就长存,至于说印度放弃扩张政策,同巴基斯坦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谈论克什米尔问题,更是不可能。

要知道印度是一个多党制国家,全国拥有7个全国性政党,以及700多个地方性政党,1999年10月,当选印度总理的瓦杰帕伊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竟然是由24个政党联合而成,这样一个政党指望他有什么凝聚力呢?

印度不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也不是一个中央制国家,相比较传统的联邦,地方政府是自治的,但是印度的地方各邦,“邦主”是由印度中央任命的,但实际权力又掌握在由各邦选举产生的首席部长领导的邦部长会议手里,这样的后果就是中央与地方不断夺权,中央有个风吹草动,就会掀起一轮政治风暴。

在今天,放弃领土不仅是政府的决策,还牵扯民意,作为承载印度“大国梦”的克什米尔,谁又敢轻言放弃?

基于两国共同的战略利益,这是中巴成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的基础所在,不会因为个人的意志而转移,所以对于巴基斯坦有任何的风吹草动都无需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