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车发展了多少年(日系车发展史)

消费者在选购汽车的时候,往往将合资车和进口车作为首选,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目前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仍然低于合资品牌,这在其他国家是非常少见的。大多数时候,消费者的选择并非出于崇洋媚外,而是基于品牌、质量等多种因素。特别是汽车的三大件,与合资车型仍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当我们说起这起差距的时候,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国外的汽车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咱们国家才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所以差距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要知道咱们国家的汽车也有60多年的发展历程了。

日本汽车仅用50年就实现了产量世界第一

目前中国的汽车市场,合资品牌产销量最多的分别是日系车和德系车,德国暂且不说,毕竟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就说日系车吧,发展的时间其实非常短。日系车里面最知名的,当属丰田汽车。

丰田最初不是做汽车的,它做的是织布机。1933年底,丰田才成立了汽车部,而直到1937年,丰田汽车才独立出来。丰田汽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日本是二战的战败国,美国政府一度不允许日本生产汽车,丰田汽车一度濒临倒闭。直到50年代中后期,情况才有所好转。1957年的时候,丰田皇冠成功出口到美国,成为了第一辆出口到美国的日本汽车。因为日本汽车的设计本着省油耐用的原则,所以在国际油价上涨的时代,日本汽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了80年代,日本汽车的产量超过了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这其中大多数是用于出口。

丰田最知名的,当属它的发动机,号称一代神机的丰田4AGE发动机,就是在80年代初生产出来的,从丰田独立出来,到研发出一台精典的发动机,取得巨大的销量,仅仅过去了50年。

中国汽车60年 娶个好媳妇就能赚大钱

反观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特别是乘用车发展,不禁令人唏嘘,虽然我们国家的重工业底子薄弱,但是相比当年的丰田,可以说要好太多,说以说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

1953年一汽破土动工,标志着我国现代汽车产业的开端,随着12辆解放牌汽车的下线,结束了我国不能批量制造汽车的历史。汽车产业真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是合资企业的成立。为了学习先进的技术,保护自主品牌,当时的政策要求国外资本不能高于50%。

这个政策,使得一些自主品牌进入了发展快车道,或者说进入了快速赚钱的快车道。自主品牌只要能够媳上一个好的媳妇,就能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于是大家发现,自主品牌赚得盆满钵满,但却没有能够开发出一台稍微好一点的自主车型。

最常用的就是拿来主义,把国外品牌淘汰的落后车型技术拿过来,稍微改一改,然后换上自主的品牌标识,这种情况,在2022年的今天还在上演。而且越是大厂,越愿意干这个。

只要少数民营品牌在坚持研发与合资品牌一争高下

大家惊奇地发现,自主品牌销量高一点的车型,都是一些民营品牌,它不是一汽生产的,也不是上汽生产的,而是比亚迪、吉利、长城这些品牌的车型,而这些车企的平均年龄不到20年。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了这么多年,就是打不过国外品牌,人家日本仅仅50家就打到国外去了。是资金原因吗,上汽一汽哪一家不比吉利长城比亚迪有钱。是技术吗,比亚迪原来给摩托罗拉、诺基亚做锂离子电池,2003年才开始进入汽车产业,它的造车技术,会比1953年成立的一汽还要好?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家就是造出了销量破百万台的比亚迪F3。

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的资源都掌握在少数国企手里。而这些国企,往往与国外的车企联姻,数钱数到手抽筋。而现行的汽车政策,对进口汽车征收高额关税,使得国外的汽车难以进来,把这些国企都养肥了。

有钱为什么要搞研发,做什么汽车三大件,毕竟汽车研发,是一项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事。纵观全国的车企,可能也就奇瑞的研发投入高一些,尤其是奇瑞的发动机,在油耗表现上非常出色,让其他自主车企望尘莫及。

一些车企表面上销量数据漂亮,但其实量大实虚,一旦离到了国外品牌,就现了原形,啥也不是。所以当宝马的股权份额增加到75%,华晨马上就倒闭了。中国汽车已经发展了60多年,如果还像今天这样,再过60年也发展不起来。

电动化到底是弯道超车还是平躺

中国的汽车产业,一方面体量大,一方面底子虚。一方面不愿意搞研发,一方面天天想着赶超欧美。既然发动机搞不出来,不好研发,那就不搞了,直接搞电机。先不说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电车在一些偏北的地区根本不实用。汽车电动化,根本不是造一个电机这么简单。

电动车,不是把燃油车的发动机拆下来,换上电机这么简单。从底盘、电控都需要重新设计。这些都需要研发,不可能凭空出来。如果不会,只能向别人购买。的确也有现成的,比如博世就有整体的电控解决方案。但越是这样,就越使得主机厂变成了组装厂,越会受制于人,大部分的利润流到了国外。主机厂变成了打螺丝厂,把外面的配件买过来,然后打上螺丝。

说到底,还是赚快钱的心理,而汽车产业的发展力,是需要日积月累的不断研发才能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