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0亿可以做什么(700亿能干什么)

产品连商标都不贴,却一度超越全球第一大汽车零件供应商博世,藏在中国35年,年赚2600亿,这家日本企业是怎么做到的呢?

近日,Automotive News发布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全球第一大汽车零件供应商博世,以2900多亿的年收入,连续11年蝉联全球汽车零件冠军;而排名第二日本电装,年营业收入也达到2660亿元。

可你知道吗?这个世界排名第二的日本电装,低调到产品都不贴商标,可它又是如何年捞金2600亿的呢?


在此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个“默默无闻”的日本电装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呢?

说起日本电装你可能没听过,但如果说丰田汽车,你就算没开过,一定有所耳闻。丰田汽车创始人丰田喜一郎在二战前就意识到了机械化的重要意义,一直致力于积极发展制造业。二战后,丰田经营困难,丰田喜一郎对公司进行重组,原来的电气配件部门从集团中被分离出去,并于1949年成立了日本株式会社电装,这就是在赤字中诞生的日本电装。


那个时期,就连丰田的日子都不好过,日本电装又是如何“杀出”重围的呢?

从赤字中诞生的日本电装一直都清楚,丰田并不能为其提供什么样的支持,靠天靠地都不如靠自己。为了养活几千号的员工,电装必须搞点“来钱快”的短线效益,先填饱肚子,再谋求发展。于是,日本电装按照当时日本老百姓的需求,生产起了家电产品,电装洗衣机。结果,一经上市就荣登日本同类产品销售榜的头把交椅。可就在所有人都以为电装要从此开始转行时,他们却又信心满满地“杀”回老本行——汽车零部件了。

你知道,德国博世之所以盛名在外,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很多人使用的家用电器就是博世的。

可日本电装为什么要放弃家电,重回汽车零部件行业呢?

事实上,就算是生产洗衣机,日本电装自始至终都不曾放弃过老本行。就在电装洗衣机大麦特麦时,日本电装还在“神不知、鬼不觉”去西方学习高端的制造业。电装认为,要学就要学最顶尖的技术。然而,电装远赴美国“取经”却并没有实现最终的目的。直到1953年,电装迎来了命运的节点。

那么,日本电装又是如何抓住机会的呢?

正所谓“优秀的人都有相同的共性”,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优秀的企业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学习型企业文化。日本电装虽然是被丰田“散养”长大的孩子,可它却很好的继承了丰田两大优秀DNA:一个是精益生产,另一个就是独立自主的研发与制造。也正是这样的基因,让日本电装迅速抓住德国博世应邀到日本考察的机会,双方达成合作。


可是,仅仅是和博世达成合作,就能够让一个企业实现“命运转折”吗?

你别忘了,电装虽然是丰田“散养”的孩子,可终究还是有着20%的股份的。有了博世的技术支持,再有丰田这个“后援团”做助力,再加上电装自己“发奋图强”,电装才有了今天的发展。

那么,电装是怎么做到的呢?博世的技术再高端,那都是别人的。电装的理念就是,在别人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条优于其技术与理念的更加高端的路线。就好像电装中国分公司董事长说的,我们引进博世的技术,然后消化吸收,再然后,自主化,超越博世。


日本电装真的超越博世了吗?

正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在部分领域,日本电装确实超越了德国博世。就比如说柴油机技术,电装就是在博世学的,可现在呢?人家电装玩升级了,现在甚至成为高压共轨技术的领跑者。事实上,现如今的日本电装,已经有21种产品超越了博世集团,排名世界第一。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袭来时,日本电装也真正地成为了全球性的公司。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产业布局,旗下的公司有200多家。


那么,日本电装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到中国的呢?

事实上,日本电装从1987年开始就进入中国市场了,也就是说,你可能甚至都没听过这家企业,可它已经在我国隐藏了35年了。数据显示,日本电装在我国投资的企业已经达到了30多家,其直接控股的企业达到22家。在2021年,日本电装在我国公司合计员工人数,已经有1.7万人。

可论零部件,现如今博世说第二,还没有人敢说第一。日本电装默默无闻,为什么又能开这么多家公司呢?

你知道,很多企业产品的推广手段都是依靠广告,产品利润中有大部分都用于营销。可日本电装却不走寻常路,它认为零部件的主要客户都是下游的整装企业,搞不定企业,打再多的广告,名气再响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日本电装把精力放在了下游企业身上,甚至,自己的产品都不贴自己的商标,只要你下游企业火了就行。你火,我才能有效益。

所以你看,日本电装的利润率一直都很高,为什么?因为人家不打广告啊,这省了多少支出?


日本电装是如何抢占中国市场疯狂捞金2600亿的呢?

中国市场之大,一个日本电装哪里装得下。你要知道,仅仅是去年,我国国内汽车销售量就已经达到了2627.5万台,远远超过“车轮上的国家”,排名第二达到美国1600万台。可是,我国买汽车厉害,不代表产销强。我国国产汽车销量占比还不到一半,而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名单中,中国企业仅仅占9席。这也就是说,在我国巨大的汽车市场面前,我们的零配件供给能力并不强。而日本电装正是抓住这一契机,不断地通过产品的技术创新来制造市场需求,不断地推动汽车行业的更新换代,实现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