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起伏是什么意思(波澜起伏是什么意思-)

第十讲 写出波澜起伏的记叙文法

[品读 佳作]

请赏析下面一篇高考优秀作文,思考本文是如何巧妙构思的。

双 赢

苏觉看到李明的第一眼,就无因地敌视他,他相信李明也是如此。

作为应试的“唯二”幸存者,他们也理应相互敌视,因为这个公司只招一名员工。

苏觉刻苦求学,颇有悟性,他也自视优秀。但几个月来不断被诸多公司拒绝,使他把这份工作当成了救命稻草,他必须胜过李明。但李明出身丹青世家,且功底深厚。

最后的对决已经到来,这次设计的主题是“爱”。爱?苏觉不屑去想:“我是个孤儿,何谈爱?”不过,他可以用暖色渲染出温暖与爱意,想到这里,他抬头挑衅地看了李明一眼,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苏觉转身进了工作室,一天时间,还真有点紧迫呢。

苏觉画完后已是黄昏时分,他摸摸肚子,准备先去吃饭。把画布遮好,风吹起一角,只能看到橙黄的暖色调,很温暖。他走出去,看到李明还坐在那里,悠闲自得,好像他的画也完好杀青了。李明对苏觉笑了笑,苏觉莫名其妙地望着李明的背影,他突然想到那个胖经理说过的话:“听过‘山羊过独木桥’的故事吗?你们现在就站在独木桥两边,狭路相逢,胜者可只有一个。”

苏觉回来的时候,已经月上中天了。他着魔般地又进了那个工作室,李明已经走了。他先是警醒地望了望四周,做贼似的向李明那幅画走去。那黑色的遮布有一种魔力,吸引着他,他慢慢地揭开一角,之后是一幅完整的画。他望着那幅画,陷入沉思。总以为有点违背爱的主题。冥思苦想之后,他踌躇满志地添上了几笔。然后迅速逃走,连门都忘记关了,更不用说查看一下自己的画。

第二天,是公布结果的时候了,苏觉有些心不在焉。当听到自己和李明都被破格录取之时,他惊讶地跳了起来,李明更是惊讶万分。他俩颤着声音问胖经理为何有如此结局。

胖经理领着他们进入了工作室。抓起画布,他们都沉默了。

苏觉的画上多了一只猫,更像家了,也更完整了;李明画的虎上落了一只蝴蝶,更温馨,更有意境了。

原来,李明知道苏觉应聘屡屡失败,决定放弃竞争,因而画了一只与“爱”这一主题相距甚远的老虎。在苏觉出去后,他掀开苏觉的画,发现虽色调温馨,但只有静物,又给苏觉的画添上了一只小猫。苏觉回来后,看了李明的画,知道李明无意与自己竞争,顿觉惭愧万分,灵感一现,便在李明画的虎身上,添了一只蝴蝶。

佳作品评 这篇微型小说构思巧妙,主旨鲜明。除了在两个人物安排上一主一次,一明一暗,对比衬托外,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也是一大亮点。这一亮点的成功源于两种“曲笔”技巧:悬念法和欲扬先抑法。

[感悟 写法]

记叙文所记事件以生动曲折、跌宕起伏为佳,讲究波澜起伏之美,情节的曲折之美更是记叙文出彩的关键,为此,写好记叙文要掌握情节“波澜”六法。

一、巧设悬念法

悬念又称关子。它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事,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解悬”也叫“释悬”,就是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

巧设悬念常用以下两种方法:

1.藏头法

在叙事时,不要将起因轻易告诉读者,谓之“藏头”。“起因”是读者感兴趣的,抓住读者的心理期待,将起因藏一藏,往往能收到增强文章吸引力的效果。“藏头”具体分为4种形式:

①发展中的某个突出片段——起因——发展——结局

②发展——结局——起因

③结局——起因——发展

④结局——发展中的某个突出片段——起因——发展

【典例】 请赏析下面的作品,看作者是如何设置悬念的。

只借一美元

一位穿着讲究的人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可以,您想借多少呢?”“一美元。”“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我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我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在作品的最后一段,作者才把事情的起因通过富豪的话交代出来,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令人恍然大悟。

2.反常法

利用人的反常言行设置悬念,使读者产生急于了解导致这种反常言行的原因的期待心理。

【典例】 请赏析下面的情节,看作者是如何使用反常法设置悬念的。

清晨,无事的我漫步在大街上,感觉到很冷。

前天,市里下令:无论在哪一个角落里所张贴的种种广告单、宣传单等,统统都要清除干净。由于这个原因,市里所有的清洁工都出动,开始全面清洁这个本来就很美丽的城市。

我看着漫天大雪飞舞着,看着一帮清洁工忙碌着。

无意间,我发现对面的一堵光滑的墙上贴了几张宣传单之类的纸,一位年老的女清洁工正在那里小心翼翼地撕着那些纸。看来,那些纸很难撕尽,那位女清洁工用沾过水的刷子在那些纸上刷了刷,然后再用手细心地撕。

她很认真,连续清除了好几张纸。

她又走到另一张跟前。

但是,我看到,她的右手举起来,这只手却停在了空中,似乎定格了。又见她身子往墙面靠近了些。接着,我又看见她微微地摇了摇头。

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我奇怪。

只见她专心看了一会儿,便缓缓离开了那张纸,没有清除它。

为什么不清除它?她忘了市里的规定吗?

一串串的疑问在我脑中浮起。

那好吧,我倒要过去看个究竟,我想。

我正要起步,却见另一个瘦小的女清洁工走近那张纸。她的举动竟和那个老清洁工一模一样:举起右手,定格在空中;微微地摇了摇头;专心地看了一会儿,缓缓地离开。

我更加疑惑了,下定决心去看看。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张寻人启事。那上面写着:赵洁,女,14岁……

疑窦冰释,我终于明白了一切。

雪花还如鹅毛般飘飞,但我不再觉得冷了……

本文就采用了反常法创作,利用女清洁工的反常行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最终在谜底揭示出后让读者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二、情节突转法

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朝这个方向发展的唯一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典例】 请赏析下面语段的结尾,看作者是如何掀起故事的波澜的。

成 绩

期中考试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

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三、铺陈误会法

误会法就是作品中的人物一方误会另一方或双方相互误会,从而引起矛盾,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手法。误会往往表现为人物不了解事实真相,将事实上的因果关系,错误地判断为另一种并不存在的因果关系。文章常对误会作必要的渲染和强调,其结局,一般是情节陡转,误会解除,有时也可能是误会加剧。

【典例】 请赏析下面的故事,看作者是如何设置故事的波澜的。

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背着一个大包,站在一个大行李箱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背不动就滚吧!”

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

四、抑扬交错法

“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抑扬通常是正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始,侧重于其中的某一方面,以达到引人注目、突出要点的目的。以抑显扬,则扬得更高;以扬垫抑,则抑得更深。有抑有扬,作品就会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抑扬一般可分为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扬中有抑、抑中有扬、明扬实抑等多种方式。在运用抑扬这一艺术手法时,一定要顾及所描述对象的内在和外在特征,注意抑扬的比重,使抑扬相互衬托,相得益彰。

【典例】 请赏析下面的文章情节,看作者是如何设置抑扬变化的。

妈妈有次出差买了一件靓丽得有点让我瞠目的衣裳,不过这件衣服让她年轻至少十岁。妈妈好像也发现了这惊人的效果,于是在客厅左摇右摆,在我面前晃来晃去。

“妈,您不累,我的眼可累啊。求求您,坐下歇息,怎样?”

“儿子,那你说说妈这件衣裳好不好看,真心话。”“真心话是么?我送您一个字:靓。两个字:真靓。三个字:太靓了。”我对着她那充满期待的目光如是说。

妈妈两眼放光,捧着我的脸说:“眼光不错,很有审美观念。”这时候爸爸回来了,妈妈满脸兴奋地迎上去:“德子(爸爸的乳名),本夫人的衣裳如何?”

爸爸懒懒地眨了眨眼:“简直不是人 。”妈妈听到这话,那个脸呀红得无法形容。“好比仙女下凡尘。”爸爸悠悠地补了一句。妈妈破怒为笑。

五、设计巧合法

巧合法是利用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来安排故事情节的方法。巧合处处皆是,因为巧合,生活才变得更精彩,精彩的叙事作品便是精彩生活的写真。常言说,“无巧不成书”,作文要善用“巧合”,“巧”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巧”可以揭示主题,“巧”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用时需要把条件写足,巧合得真实,巧合得合情合理。让读者感觉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最常用的手法就是“身份兼职”。

【典例】 请赏析下面文章,看作者是如何设置情节的巧合的。

巧 遇

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道路泥泞难走,行人很少。

一个男青年,乌黑头发,身穿西服,脚蹬皮靴,骑一辆崭新的自行车。他哼着小曲儿,好像有什么喜事,车速很快。他来到一家首饰店,精心挑好了一条项链,又急忙出门上车。由于路滑,脚没站稳,险些跌倒,一松手车子摔在地上,把身旁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撞倒了。那男青年扶起自行车,边用布擦车上沾的泥,边用眼瞟了一下那老人说:“老东西,往哪儿撞,瞎了?”老人慢慢地爬了起来,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这时,走过来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这姑娘穿着并不怎么讲究,但合身合体,美观大方。那个男青年一见这姑娘也顾不得擦车了,忙迎上来,满脸堆笑说:“这么冷,叫你久等了。都因为碰上这个老东西……”说着忙取出项链送到姑娘眼前。那姑娘没有理睬他,也不接项链,径直走到老人跟前,掏出手绢给老人擦身上的泥水:“爸,摔坏了吗?来,我扶您走走。”

雪仍在下着……

六、巧埋伏笔法

伏笔,是文章中前文为后文设置的一种暗示。这种暗示,在性质上,可以是结构方面的,也可以是情节方面的。在形式上,可以是一幕景致、一个物什,也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等。伏笔能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不至于感到突兀。使用伏笔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有伏必有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下文就要提到开枪,只伏不应是败笔;二是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三是伏笔与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与照应前后贴得过近,会使文章显得呆板,枯燥。

【典例】 请赏析下面文章伏笔的巧妙设计。

我刚放下电话,电话又响了起来。“妈妈,你还记得你有个孤苦无依的孩子?”我立马拿起电话,一阵机关枪,我的火力太猛,对方好久才有见缝插针的机会。

“你不要紧张,今晚妈要加很长的班,估计回不去了,你就一人睡吧,”妈妈说,“如果有人按门铃,请不要开门。上一次我的一个同事的亲戚家曾经遭遇过这样的事情,你要多当心啊!”

这时候,门铃忽然响起来了,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特别刺耳、恐怖。我连忙放下电话,透过猫眼往外瞧,黑黑的,什么也瞧不见。我急忙跑回来拿起电话,“妈妈,有人按门铃,怎么办?”

“怎么办,我在加班,我哪回得去,你自己处理吧!”

“妈,求你了,给个主意。”

“嗯,那你开开看看,到底是谁,你是男子汉,怕什么。”

“真开呀,我的妈呀。”

“咋的,怕啥,我儿子平时不是这样的啊!”

“出了事情,你不要后悔。”“我豁出去了,不一定就是坏人。如果是爸妈的熟人呢。”我想到这里,跑过去就要伸手开门。“不行,万一真的是坏人,喊也来不及了。对,先把门灯打开,再拿把菜刀壮壮胆。”

想到这,我于是左手握刀,右手轻轻地把门打开。我怔住了,门灯下,门口站的竟然是妈妈。

1.运用所学知识,评析鉴赏下面的文章。

神枪手

当那颗子弹呼啸着击中他头边的壁画时,我知道,这一次,我败了;当那一颗不知从什么地方射来的子弹向我呼啸而来时,我知道,这一次,我彻底完了……

我,是“神枪手”泰勒。

这听上去或许有些夸张,但当杰瑞他们第一次看到有人可以在百米开外迅速而又准确地射中一个跳动的乒乓球时,他们便在目瞪口呆地望着球爆裂的瞬间想出了这个绰号,当然,我没有推脱,因为,这对我来说或许最合适不过了,不是吗?

作为一名狙击手,我想我是优秀的。每次在执行长官所发出的命令时,我都能成功地做到万无一失。他们也曾问我制胜的玄机,我笑而不答——在我眼中,输赢对我并不重要,我需要做的,只是瞄准,扣动扳机,射击,然后静静地等待着他们像对待英雄一般把我高高地抛向空中,因为我知道,即使一次失手,我仍会是人们心中的王者,毕竟,这只是练习。

于是,当那个黄昏的下午,军营里传来“紧急集合”的命令时,我仍然非常自信。但是,这次却并不是训练了,而是一场战争。作为这支部队里最好的狙击手,我理所应当地被授予了最艰巨的任务——消灭对方长官,一个叫福迪的长着大胡子的男人。长官告诉我,这个男人拥有绝对的指挥权,是敌方的中枢,一旦被毙,我们的优势将大大加强,胜利将不费吹灰之力……我犹如往常训练时一般镇定地听着长官交代作战区域的形势图,心却狂跳不止,因为,机会来了,这次我要的,并不仅仅是同伴的欢呼、长官的夸赞,我要的是军营中最高的荣誉——那枚“特等射手”奖章。

按照命令,我潜伏于敌营外的丛林中,天色微暗,我已等待了一个昼夜,只为寻找一个合适的战机。我以一种雕塑般的姿势趴在枝叶间,纹丝不动,因为,狙击手的原则是一枪命中,而一点细微的放松都可能让你死于对方同样精准的枪口之下。

继续等待着,我感到一条蛇正缓缓地从我的脖子上滑过,冰凉冰凉的,带来一种致命的压迫感,我告诉自己:没关系,它会当作一个树干,或是一具尸体。但是,我的心却没有因这意外而纠结,蛇从我的身边划过……

终于,凝视了一天的窗口出现了那个早已记烂了的大胡子的身影,我再一次提醒自己,集中注意力,对准目标,这一战,我非胜不可,为了那至高无上的荣誉!坚持!我的手开始颤抖……我努力抬起枪口,尽量地去平静自己那颗因渴望胜利而“突突”跳动的心,稳住手,开枪,射击……

我,曾经一个优秀的“神枪手”,死在了敌人的枪下,更是输给了自己!

(1)本文是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小说,开头第一段为什么这样写?

答:

(2)小说中写到了蛇从脖子上滑过的情节,它有何作用?

答:

答案 (1)“神枪手之死”,交代故事的结局,采用的是倒叙手法,吸引读者去探究其死因。

(2)蛇的出现增添了文章的波澜,增强了紧张气氛,揪紧了读者的心,起到了对照作用,神枪手能战胜现实中的“蛇”,但却无法战胜自己的心魔,最后输给了自己。这更有利于突出主题,也体现了构思的能力。

2.运用所学知识,续写下面的故事,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尽量让故事的情节变得有波澜。

爸爸,我借你10元钱

一天,爸爸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他很累也有点烦,他发现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正等着他。

“爸,我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

“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

“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说。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道。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20元。”

“哦”,小孩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10元吗?”父亲发怒了:“如果你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小孩安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

父亲坐下来还生气。后来,他平静下来了。开始想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父亲走进小孩的房间:“你睡了吗,孩子?”“爸,还没,我还醒着。”小孩回答。

“我刚刚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我将今天的气都爆发出来了——这是你要的10元钱。”

“爸,谢谢你。”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父亲不解地问。

(续写)

儿子是怎样回答的?请在横线上续写完这篇小说。

答案 “因为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足够了。”小孩回答,“爸,我现在有20元钱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