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本号什么意思是什么(财富账号是什么意思)

引言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远离了喧嚣的人群,视觉、听觉、触觉接受的刺激逐渐减少,伴随着血清素降低,注意力开始从外部转到内部,你是否会想,我这一天都干了什么?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要如何过好这一生?

没错,这一刻你是一个哲学家!


正文

哲学三问“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为什么要想这些?因为人一生遇到的所有问题,所有困难,做的所有的选择都取决于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就像你不需要知道空气的成分构成和呼吸系统的原理就能呼吸一样,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影响你活着,但是,也仅仅是“活着”。活着和明明白白地活着是两个层次


“我”从哪里来?

要想知道“我”是谁?需要先弄清楚“我”从哪里来?我们用哲学和科学去溯源(宗教的方法另文论述)。哲学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相互促进,科学的发展不断地验证、修正、推翻、颠覆哲学的思想。这篇文章的内容仅限于当前这个发展阶段科学和哲学的结论和猜测,以后可能或者一定会被新的科学发现所调整或推翻。

让我们到最遥远的过去看一看

一切要从宇宙诞生开始

根据“大爆炸宇宙论”的观点,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经过一系列的过程(目前都是猜测)朝着最终的方向“热寂”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时间”,能量构成了各种物质,物与物的位置差异度量称为“空间”,我们所处的、所能认知的世界只是时间空间中极小的一部分。

在“星体”这一层次中,有一个行星,因为一系列特殊的条件,孕育出了生命。生命又经历了无数的演化、淘汰而成为今天这个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人类以智力上的优势目前暂居食物链的顶端。

从物质层面来看,所有组成“我”的物质,都是大爆炸的那个奇点的一部分,所以“我”是从宇宙的形成之初而来,“我”是宇宙的一部分。

从意识层面来看的话,“我”是从虚无中来,最终还是要回到虚无中去。


“我”是谁?

信息的基础“命名权”

语言是线性的,对于描述事物做不到完全准确,比如要准确描述一个名词(事物)需要根据不同角度、不同属性不断的在名词前加定语(类似于“贴标签”),其实人类的语言就是通过不断的给事物“贴标签”“下定义”而形成的,我们认识世界不是在客观地认识,都是主观地去认识。

怎么命名(贴什么标签)?命名的范围有多大(阈值、边界在哪里)?如何去界定?这里姑且就“命名”一个组合名词“命名权”来表示这个概念,(“命名”“权力”这两个词已经被有“命名权”的人“命名”过了,不多解释),为什么不叫“定义权”“解释权”?因为“命名权”要先于“定义权”,“定义权”大于等于“解释权”。

“命名权”这个概念很重要,因为世界、事物、概念的边界从来都不是清晰的,信息交换(沟通)中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来源于这里,你说的A和我说的A也许根本不是同一个A。

对于人来说,你认识的我,他认识的我,和“我”认识的我,会有很大差异。像“忒修斯之船”这类问题,就是因为命名权的模糊而难有结论。很多辩论大赛的实质也是争夺“命名权”或者仅仅是争一个“定义权”。

不过权力有大有小、影响有多有少,我们平时还是要以普遍的、被社会约定成俗的定义来交换信息,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就是承认别人的“命名权”。

所以“我”是谁 这个问题讨论的是不同角度、不同关系、不同属性的“命名权”和最后下的定义的问题

客观角度

角色思维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在工作中,你可能是领导,可能是员工,可能是老板;在家庭中你是孩子的父母,是父母的孩子,是妻子的丈夫,是丈夫的妻子;在生活中,你可能是别人的铁哥们儿或是闺蜜;极端情况下,你甚至可能是某人的仇人。。。

不同的角色,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都是不同的,而且经过社会的不断调节,形成了固定的模型,超出模型太多,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角色。我国古代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每一个角色的模型和行为规范都有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一个“礼”字贯穿了文明史。

“角色”存在的作用在于提供了一个标准的模型让人去执行,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提高行为的可预测性。所以角色化是一种标准、手段也是一种工具,既提高了社会效率也形成了桎梏。

别人眼中的“我”,都是从“角色”的角度来看待的。“我”与社会的关系基本上是通过“角色”来实现的。

人生的难题,多源于角色,有的时候是因为角色和角色之间有矛盾,有的时候是因为演错了剧本扮错了角色,有的时候是外界强加了一个演不好的角色,有的时候是想要的角色得不到。

所以客观上的“我”是一个各种“角色”合而为一的集合体。

主观角度

对于“我”是什么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理论,分别是灵魂理论、大脑理论和数据理论

灵魂理论

灵魂理论目前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主要基于宗教和猜想,主要观点就是除了肉体之外,还一个灵魂的存在,那个灵魂就是“我”。

大脑理论

大脑理论立足于目前的医学手段基本上接近于成立,主要观点就是“我”就是大脑,在医学可实现的情况下,其他器官随便换,但是核心的“我”也就是大脑不能换。

数据理论

数据理论是基于大脑理论的升级,当前的关隘在于数据的最小颗粒(类似分辨率)和解析误差,如果数据的级别是经典物理数据,全部是电位的高低和电阻的大小,那么理论上讲“我”就是可复制的,失去了“唯一性”,也就是类似于科幻电影中的复制人,和电脑中的文件复制粘贴一样。

但是如果数据的级别是量子级数据,那就是不可复制的,因为量子信息不可复制,复制的过程就破坏了数据。

按照数据理论,如果是经典数据可复制,是不是就可以把数据上传到机器上,然后不断的更新硬件,甚至全部上传到元宇宙中,在那个世界里面生存。这里面涉及普惠性、唯一性、连续性三个问题,以后会单独写一篇文章,详细介绍。

渔师本人是倾向于相信数据理论的,以下是“我”(渔师)利用作为文章作者的“命名权”“定义权”自己下的定义,仅供参考

“我”是谁?


主观上

“我”是一个只能感知现在的、在时空上具有唯一性、连续性的“数据库”

数据库的形式因就是“我”的“灵魂”(非灵魂理论中的灵魂),

身体和大脑等硬件是“我”的“容器”,

“灵魂”和“容器”相互影响(比如各种激素水平影响情绪);

数据与时间构成了“我”的记忆;

数据和记忆本身的梳理会形成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构成了“我”的行事方式;

数据模型与容器的状态构成了“我”的人格。


客观上

“我”是一个数据与硬件(灵魂+容器)并有着多重角色的集合体



“我”的意义

意义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是哲学的核心,是我们精神世界的秩序和方向。对于意义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

没有意义

意义本身不是一个事物必有的属性,我们现在探讨意义,只是人类自己主观的想法而已,是人类自己的一厢情愿。这一想法的主要代表是虚无主义,是怀疑主义的极致形式。认为世界、生命(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客观意义、目的以及可以理解的真相。

别人赋予意义

典型的代表即是宗教,各类宗教赋予了生命各种各样的意义。

另一个代表,是父母,从人类出生到成长,父母是建立孩子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者。

还有一个代表是社会(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造就不同的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所有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个人意义。这几个“别人”的具体例子不展开讲了,展开以后又是一篇长文,聪明如你稍加思考就能理解现实中绝大部分的被别人赋予意义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

自己赋予意义

通过对这个世界不断地学习和理解,以及对自由的本能的追求,人慢慢的会对原有的意义产生怀疑,因为任何一种意义都有成立的前提,别人赋予的意义会不断的受到自己的质疑和挑战,随着环境的变化当意义的前提不再成立,这些意义便不再有意义,人就会迷茫,需要赋予自己新的意义。

赋予或者寻找意义这个过程有可能很短,只需一瞬间就发现,也可能很长,一生都找不到。

关于意义,真的是一个太过主观的事情,出于自由意志,渔师本人倾向于选择自己赋予自己意义,在众多的意义中,选择了“丰富”做为人生的意义。太宏大的意义,比如拯救人类或者改变世界,因为本人过于渺小,能力有限,社会没有赋予我那个意义,我也不想选择那个意义。

丰富的人生

对于意识层次的我们来说,“我”从无限的虚无中来,终究要回到无限的虚无中去。在这短短的“人”生中,尽可能的以“人”的“容器”提供的信息(各类感知)去体验人生的丰富。

丰富不是正反对立,很多的对立统一如多与少、富足与贫穷、主动与被动、积极与消极、快乐与痛苦等等都是丰富的一部分,自由、美、爱情、责任都可以纳入到丰富中成为珍贵的价值,丰富甚至都可以包含单调,单调也是丰富的一种,不过单调可以等到“回到无限的虚无”的时候再去体会。

那么可以无限丰富吗?人是社会中的一部分,要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的规则会限制一部分丰富,所以丰富在现实世界是有边界的,如果违反了法律失去了自由甚至生命,那么也就失去了体会更多其他的丰富的机会。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选择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看似相同,实则云泥之别。

意义的选择无对错,差别只在于最后弥留之际是否实现了这个意义。

“我(渔师)”的意义就是体会自由的、可控的、丰富的人生。文章前的你呢?你可以想想现在别人赋予你的意义是什么?又或者,跳出这一切,自己去赋予自己一个新的意义,并为之而努力。

人最好不要在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去总结自己的意义,而是应该在意义的指导下,有意义的去生活。


要到哪里去?

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以后,要到哪里去就很清晰了,有了人生意义这个最高层次的指南针,人生的每个决策、每一个行动、每一个目标只要频繁的去和这个大的意义去比较就可以了。

赚钱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本号虽然是财富类的,但也不建议把赚钱作为人生的意义,你要知道金钱财富只是精神财富的一种工具,是体会人生丰富的一种渠道和过程,我们既要承认它的重要性,也不能把它误认为是全部,我们是金钱的主人,不是金钱的奴隶。

回答了哲学三问,就能过好这一生了吗?

清楚了这三问,你才能明明白白的“过”,才能知道怎么去“过”,最终只有你自己有命名权去定义什么样的一生才是“好”。

在“回到无限的虚无”之前,我们都是同路人!愿你能过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