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金圈是个什么步骤(圈财怎么圈)

引言:最近财经圈和投资圈对于美联储加息讨论特别火热——即5月议息会议上美联储一次性加息50个BP(基点,Basis Point),年内还有多次大幅加息,保守至年底美联储很有可能加息至2.5%,并于6月开始缩表。

虽然我可以从经济学角度去做一次有关加息或者利率方面的科普,但是总觉得会很枯燥,干巴巴的,也不见得适合大多数对经济学不太了解的人去理解,虽然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存钱,也很可能涉及贷款,知道利率高低影响很大,但是如何理解为什么要加息,加息为什么要起到什么作用,达到什么目的?这里涉及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银行学等诸多专业知识。

所以,今天我另辟蹊径,从我们中国人都会接触到的中西医以及中西方思维方式去如何看待和理解“加息”这个经济问题或现象的。

一、加息如退烧,中西医如何医治“经济之躯体”?

我以前也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比喻过——经济好比是一个人,是人总会有个头疼感冒发烧,总会有个冷热寒暑不适等不舒服的状态,这个时候就说明“经济之躯体”出问题了。

假如:“经济之躯体”持续性高烧不退,人都快烧迷糊了,怎么办?

西医首先想到的是,赶紧先退烧,打退烧针、吃退烧药,一针不行、两针,两针不行,就继续,直到退烧为止,或者挂水输液、消炎。现在的美联储“鹰派”的官员们基本上言论比这个更加激烈和极端,多次不同场合下豪言:“高通胀再不退,就加75个BP,不行的话就每次会议上都大幅加息,一口气累加他个300点!直到通胀回落!”这也是典型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思维方式,虽然也能够解决问题,但同时又会带来一个更大的问题——这样的方式会留下“后遗症”:一时掩盖了“病根”,下次复发时会更加厉害,甚至之前的药不管用了,或者身体产生了耐药性——对美国而言,已经有诸多权威的投行和专业人士不断发出预警,2023-2024年美国出现衰退的风险正在逐步上升。

“烧”是退了,但身体“虚了”、“垮了”。

从中医思维来看,首先考虑的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烧,就像感冒一样,中医就会考虑风寒还是风热?甚至还可能有暑湿感冒、外寒里热感冒等,成人和儿童又不一样,尤其是小孩发烧感冒更不能简单粗暴只吃退烧药和感冒药就行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经常看到那些经济比较脆弱的国家,一旦美国持续性加息,自己也被迫跟着加息,下场有多惨,直接导致经济崩溃,被“割韭菜”!

中医医治感冒发烧也有很多方法,这里也不一一讲了,本身自己也不是专业学医的——只不过大学期间,因兴趣爱好选修了一门中医基础理论。

这里倒也不是说西医不好,或者中医有多么好,只是用来说明二者思维方式不同,各有利弊。中医更倾向于把病症放在一个整体系统里辩证地去看待的,不仅仅是人体自身甚至还有环境,是具有辩证思维的,考虑问题是有相互联系的,并非单一简单看待一个病症,并去简单粗暴解决。所以一定程度上,中医也就是治缓不治急,更重要的是在于养生和预防环节作用更突出,能够及早发现问题,提前预防和治疗。

而西医思维是典型的西方“二元论”思维。这点和当前西方国家处理国际事务思维方式一模一样,“非友即敌”“非黑即白”。最有感触的是,近期我看了很多在美国的华人或华裔拍的短视频,反映当前美国疫情情况,如果在美国得了新冠病毒,基本按照感冒治疗,去领取感冒药,如果咳嗽的话就领一份咳嗽药,如果发烧的话,就领退烧药。总之,有什么症状就领什么药。

西医所以很多时候更适合“救急”,比如确实高烧不退,该用药还得用药。比如外科创伤、脑梗、脑出血什么的,西医效果更加直接,更容易“见效”,但在后期恢复身体机能,就更需要中医调理和医治。

好在中国目前经济问题处理方式,也中西结合,以我为主,更多是将潜在可能出现的“高烧”、“衰退”等风险提前发现并化解,甚至能够预防。

西方经济总是周期性地出现“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这点也与西方“二元思维”处理问题不无关系。有时间,以后可以再给大家讲讲这方面的故事。

二、Economy与经济,从词源出处也可见一斑

上面从中西医角度聊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导致处理经济问题的方式不同,可能还是会引起一些争论,尤其是中西医之间本身目前也是出于争论的焦点。

所以,现在给大家聊聊经济一词中西方不同的来源出处,也能从中“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首先看看西方英文Economy的词源。本意是“节约、理财、节俭、节省”,引申具有经济性的(通俗说法就是划算、性价比高)。其最早起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家计管理。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在其著作《经济论》中论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奴隶制经济的管理。当西方经济学19世纪传入中国和日本后,日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Economics"译为“经济学”,而中国的严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著有《天演论》等)则把"Economics"译为“生计学”,更真实、更贴切。 只不过,我们后来一直沿用了“经济学”一词,因为其延伸到各个门类的经济类学科,成为诸多学科的总称。

在中国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经邦济世”、“经国济民”、“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记得上大学时,第一次上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时,老教授中国汉语的“经济”其实是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经世济民”的人文情怀(类似中医的“悬壶济世”一样),这点和节约理财的概念不是一个格局,Economy节约理财只是中文“经济”一词中一小部分的含义。

所以西方的Economy,代表着核心就是“成本、性价比”,延伸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西方社会思维方式基本上都是这一套价值观——某个人、某个阶层站在金钱的角度或效用的角度考虑划不划算,是不是最优的,也经常性把人和社会假设成为“理性人”。

而这点的确与中国对于“经济”的理解和出发点根本不同,我们更多的是考虑“修身治国平天下”、“经世济民”,不管你承不承认,这点已经深深地刻入到了中华民族的“基因”里。

包括这几年的疫情,从一开始西方国家的利益阶层更多考虑的是“划不划算”“经不经济”,不管是不是阴谋论,但其言行都已经说明了新冠疫情大流行,在西方国家淘汰的都是老弱病残贫,这些所谓的“拖后腿”的人群。例如美国死亡人群和患病人群中,比例最高的是原住民、拉美裔、非洲裔等,而欧美白色人种比例却很低,同样富人患病比例也要比穷人患病比例低很多。比如美国已故去的亿万富豪洛克菲勒,一生中换过6个心脏,一般人想都不敢想。巴菲特和芒格能够这么健康地活到90多岁,还能在今年的股东大会上侃侃而谈,根本不像近百岁老人,其中背后有多大的支撑和保障才能做到。而其所在利益阶层更多的考虑是,疫情对他们的“生意”影响有多大。

三、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经济问题和现象

经济问题和现象,其实就好比人体各种症状,有能够看到的、感受到的,有摸不着,测不出的,但是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根据问题和现象,直接“开药方”,很多时候只会“按下葫芦起了瓢”。

要辩证地去看待问题,寻找根源,有联系的、整体的、系统地去看待,并考虑动态、发展的以及最重要的是“站在谁的角度”去“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