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东芝出什么大事了(东芝事件时间)

文丨AI财经社 郑亚红

编丨嘉辛

为了避免退市,继白色家电和芯片业务之后,东芝又一次将电视资产委身他人。

11月14日,海信和东芝联合宣布: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以129亿日元(约合7.53亿元人民币)的金额,将95%的股权正式转让海信,预计将于2018年2月底完成交割。

转让完成之后,海信电器将拥有东芝电视产品、品牌、运营服务等一揽子业务,并拥有东芝电视全球40年品牌授权。

这家百年家电巨头,在“新时代”里,多次割肉卖身,逐渐淡出消费者市场,走下了神坛。东芝的大撤退,常常与日渐式微的日本制造业联系在一起。曾经响彻中国的“日本制造”,如今除了索尼和松下,其他公司的家电业务几乎都由中国企业在运营。

四处卖身的东芝

明治八年,公元1875年,田中久重在东京的新桥开了电信设备厂,这便是东芝的前身。在这之后,这家工厂的车间里诞生了日本第一个电灯泡,第一款电冰箱,第一台洗衣机、吸尘器和电饭煲,成为不折不扣的日本“国民品牌”。

“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 上世纪九十年代,酒井法子曾经扎着两个可爱的辫子在全世界的电视里喊响这句广告词,那是东芝最辉煌的年代。东芝与索尼、夏普、松下、日立和三洋并称为日本彩电六巨头。

与此同时,东芝已经完成了转型,从一个以家用电器和重型电机为主体的企业,转变为包括通讯、电子在内的综合电子电器企业。90年代时,东芝已经在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成功从家电行业的巨人转变为IT行业先锋。

直到2016年,东芝电视销量仍旧位居日本市场前三,全球企业员工超过18万,声名赫赫。然而,危机和亏损已经找上了这家昔日的巨无霸。

卖身海信,早已不是东芝第一次割肉。近两年,陷入经营亏损的东芝,为了避免退市,接连卖出旗下多个资产。从2015年年末起,两年的时间里,东芝已经陆续将其旗下十大业务出售给包括索尼、创维、美的和佳能等收购方,公开的出售金额合计超过2.76万亿日元。

2015年年末,东芝将印度尼西亚自主踩点生产工厂和二槽式洗衣机生产制造基地的土地和建筑资产出售给创维。2016年3月,美的以514亿日元的价格收购获得东芝白色家电业务控股权。同年12月,佳能宣布完成对东芝医疗系统的收购程序,收购金额为6655亿元。2017年9月底,东芝对外宣布将旗下存储芯片业务出售给贝恩资本财团,作价2万亿日元。

至此,这家142年历史的老牌公司近乎将自己清零。而东芝的困境则起源于十一年前投身核电说起。

时运不济的核电

2006年2月,东芝以三倍溢价54亿美元,击败三菱重工和日立,收购了美国西屋电气公司77%的股权。谁也没想到,这竟开启了东芝的败局之路。

实际上,东芝选择布局核电是完全有据可依的。21世纪初的几年,是核电业发展的春天。

一方面,日本政府积极采取了能源调整战略,扩张石油和替代能源自主开采权,积极主张地区能源合作主导权。东芝在拿下西屋后,日立与GE,三菱与法国阿海珐公司也组成联盟体,布局核电。另一方面,在当时欧美为主导的世界核电格局中,西屋电气是美国两大核电集团之一,比肩通用电气。西屋的AP1000第三代压水堆技术更是受到中国市场的重视,而当时日本企业仅有上一代的沸水堆技术。

然而,收购西屋之后,东芝并没有想象中所向披靡,反而迅速攒下了一身沉重的债务。

西田厚聪社长上任于2005年6月,是一个擅长并购重组,做事风格大刀阔斧的领导人。他曾经带领东芝PC业务扭亏为盈,还主导了索尼半导体生产线业务的巨额投资,当然也包括一手达成的西屋并购。

然而在强劲的领导者,也没能使得东芝躲避过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那次灾难对全球半导体市场造成了严重的损伤,东芝也没能幸免。

2008年,日本电子产业全线崩盘。东芝亏损3435亿日元,递交了空前最差业绩表单。同年里,业界同样一片哀鸿遍野:索尼迎来了14年里最严重的亏损,达989亿日元,夏普亏损1258亿日元,松下3790亿日元。

转年,西田厚聪自动退位,当时东芝核电事业部负责人佐佐木则夫接任社长一职。新社长登台之后,更是将核电事业作为重点强化,2009年,东芝计划在未来六年的时间里拿到39基核电站的建设预定,而当年已经完成了中国4基,美国8基。

流年不利,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且不说这家核电站由东芝建造,它也直接导致全球核电站的关闭潮,日本政府更是当即关停国内所有运营中的核电站。东芝的核电梦就此破灭,东芝在全球拿到的其他在建核电站,也都陆续暂停了计划。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西屋电气在中国建造的4座核电站工程也遭到延误。东芝的支柱业务由此遭到毁灭性重创,开始走向衰败。

执迷不悟,又爆假账丑闻

东芝在此过程中并没有走向积极的自救道路,依旧坚持核能事业,制定了到2030年包括在建项目65座核电机组订单的目标。根据近几年的财报显示,东芝核电业务四年里亏损超过百元,而芯片业务却在2017年第二季度中,利润增长76%。但芯片业务却被东芝作价2万亿日元卖掉,供养核电。

在此之后,东芝经历了一次失败的收购。2015年,东芝通过西屋电气收购美国CB&I公司的核电业务子公司,本意是通过并购的方式管控分歧,减少交易成本,然而负债累累的CB&I非但没有带来这些,还把东芝“套牢”,成了另一个“拖油瓶”。

2015年东芝爆出了亏损44亿美元。2016年,西屋电气的巨额亏损让东芝当年商誉减值高达61亿美元,导致去年东芝资不抵债额高达5529亿日元(约合50亿美元)。今年2月,东芝被爆出在美国的核电业务亏损达7125亿日元(折合63亿元美元),董事长志贺重范引咎辞职,其他高管通过减薪承担亏损责任。

前不久,东芝宣布计算出售芯片业务相关税赋之后,预计2017财年(2018年3月底结束)将净亏损10亿美元。这意味着如果2017财年不能扭亏,东芝就有可能退市。

在一系列低迷的账面数字背后,2015年财务造假更是再一次将这个百年老牌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2015年2月,日本金融监管机构发现东芝公司可能存在会计违规问题,财务造假丑闻从此爆发。随着调查进一步深入,调查委员会发现东芝财务造假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当时金融危机来临,日本的电子公司几乎全军覆没,与一些国际化的日本电子企业(如索尼、松下和夏普)一样,东芝的利润开始下降,并出现业绩亏损。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东芝公司社长西田厚聪制定了苛刻的财务目标,迫使下属进行财务造假。

此后,东芝财务造假跨越老中青三代社长,财报注水金额高达19亿美元。从2008年至2014年底,虚报224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20亿元)税前利润,超过了这7年间税前利润的三成。

这次财务丑闻,让东芝的问题彻底暴露,成为另一只将东芝推向深渊的手。

结语

除了家电和电视业务,电脑业务可能会成为东芝下一个“被割掉的肉”。早在2014年,东芝就已经开始有所动作,逐渐退出全球范围内部分地区电脑B2C业务,2015年则以B2B领域为核心。东芝2017年二季度财报显示,东芝PC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销售同比下降16%。

日媒报道,华硕与联想都会东芝的电脑业务表示出了兴趣。届时,东芝几乎全面退出了消费者市场。

【更多报道请移步 AI财经社微信公众号(ID:aicjnews)和官方网站 www.aicaijing.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