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赌机制是什么意思(对赌机制是什么意思是类型吗)


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的春节档电影市场遭遇“黑天鹅”。而电影《囧妈》相关方的一系列商业操作,让“保底发行”“对赌”等概念又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今天,“京小槌”就从电影市场出发,和大家聊聊商业对赌机制。



票房是投资的三倍才能回本?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全年观影人次17.3亿,荧幕数量近7万块,总票房642.66亿元。其中,国产电影占比超64%,四大档期票房、人数占比约半壁江山。

电影主要涉及制片方、发行方、院线和影院。制片方投入人财物进行电影拍摄,完成电影制作,发行方负责影片的营销推广,而院线和影院进行放映。当前的热门电影,投入资金体量巨大,制片方自有资金有限,需要寻找投资人,也就是出品方。所以,我们看到多家公司联合出品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广告融资、私募基金融资、众筹融资等筹资方式也屡见不鲜。

电影票房如何分账呢?首先要缴纳电影专项资金及税费,之后才是在剩下的可分账票房中进行分配。院线和影院因提供硬件服务设施等,通常拿大头,剩下在制片方和发行方中分配。扣除发行方的发行成本后,制片方一般能拿到票房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在电影界就有了“票房是投资的三倍才能回本”的说法。

电影发行市场中的

保底发行协议和对赌协议

近年来,热门大片纷纷引入对赌机制引起广泛关注。对赌机制,是指投资方与融资方在达成融资时,为解决交易双方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而设计的估值调整机制。电影市场,票房为王,而票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对赌机制的应用提供了空间。资本市场的对赌机制应用于电影发行,就产生了典型的保底发行协议和对赌协议。

所谓保底发行,是指制片方与保底方在影片上映前约定,双方确认一个预期票房,无论影片实际票房几何,制片方都能提前锁定一笔高额收益,而保底方则对于在实际票房超出预期票房的部分优先获得额外收入。简单地说,保底发行实质上是将“电影票房”的市场压力从制片方转移到保底方,制片方得到基本的保障,保底方则利用资本优势,进行高风险、高收益的商业操作。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电影《囧妈》的保底票房约定为24亿元,保底方支付保底发行价为6亿元,如果票房超过24亿元,保底方按65%分成。如果低于24亿元,保底方也要支付6亿元。

可能读者会有疑问,保底方的风险如何处理?有的保底方可能基于敏锐的商业判断,奋力一搏。当然也有的会进一步分散风险,与电影的导演、主演、上下游公司、关联方等签署对赌协议,约定如果电影实际票房达不到预期票房,相关方需要弥补保底方的损失。以此各方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来最大限度保证电影票房达到预期。据公开资料显示,《西游降魔篇》《美人鱼》《港囧》等耳熟能详的大片均引入了对赌机制。其中上市公司北京文化参与的《战狼2》保底发行,获得1.6亿元的收入,占全年营收的一半以上。

疫情期间法院对对赌协议

的风险提示和建议

不难发现,这种保底发行协议和对赌协议因为利益风险高,涉主体多,容易引发一些法律纠纷。近年来,涉对赌类案件在商事审判中数量不断增长,呈现出三方面特征:一是案件标的额较大。以北京一中院为例,近三年受理涉对赌类案件51件(包括但不限于影视类),标的额近40亿元。二是对赌类型多样化。根据调整标的不同,可区分为股权调整型、现金补偿型、股权回购型、混合型等多种类型。其中,股权回购型和现金补偿型为最普遍模式。三是争议焦点集中。案件审理中,各方当事人主要围绕对赌条款效力、是否触发对赌条款、相关方连带责任等焦点展开交锋。

当前疫情下,各行各业均受到一定的波及,又以电影、餐饮、旅游、酒店、交通、建工、租赁等行业影响较大。以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长率、IPO等为对赌条件的企业及个人,对赌风险愈发突出。市场经济各参与方必然有更多的利益冲突和磨合。对赌的本意是通过激励以实现各方共赢。

在此我们建议,对于已经签订协议的当事人,一方面可依据协议约定及法律规定,采取变更合同的方式,延长履行期限或调整履行目标;另一个方面可根据协议约定或法律规定,采取解除合同或终止合同的方式,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对于陷入“合同僵局”,各方无法协商而诉诸司法的案件,人民法院将依据《民法总则》《合同法》等相关规定,全面考量疫情对个案中对赌协议履行的影响,合理地分配对赌风险,妥当地确定当事人的损失,避免因疫情的影响而造成利益分配的失当。


供稿:北京一中院

文字:陈实 郭帅 曲建婷

编辑:黄新宇 谢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