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9中国处于什么时候(中国1699年处于什么年代)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说到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军统一台湾,后清廷设台湾府,下辖三县,归中央直接统制,标志着台湾岛被纳入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但就在东南方向尘埃落定的同时,在遥远的北境一朵乌云正在从欧洲滚滚而来——跨过乌拉尔山的俄国哥萨克,正在向黑龙江流域挺进。清帝国与俄罗斯帝国围绕着雅克萨城堡这么一座堡垒引发的第一次碰撞可谓一触即发。

沙俄的入侵

说到黑龙江流域乃至“外兴安岭地区”,很多人也都知道“自古以来就是我中国的领土”,比如直到现在为止,我国地图对俄罗斯远东地区部分地名的标注都特地用括号注明之前的中国名称。但这个“自古以来”又能古到什么时候就没数了:

电影《傲蕾一兰》中黑龙江流域达斡尔部落向清朝进贡貂皮的场景

以元代而言,东北地区属辽东宣慰司管辖,但具体管辖到什么地方就没个准了;明代承袭奴儿干都司,据说治所在今俄阿穆尔河口,但宣德九年就把治所内迁辽宁开原,意味着对北山女真等部完全失去了控制;而后金建州女真兴起后对遥远的北境一开始也不感兴趣,所做的工作也不过是有限的羁縻与索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给了俄国人趁虚而入的机会。

位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的哈巴罗夫雕像

清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俄国哥萨克波亚尔科夫率领一百多名哥萨克第一次入侵黑龙江流域,而清顺治七年(1650年),俄国哥萨克哈巴罗夫率领六百多哥萨克匪徒再度入侵黑龙江,这次他们不仅大肆劫掠本地的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索伦、锡伯等部民众,还在当地人叫“雅克萨”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城堡,取名叫“阿尔巴津”,此地位于黑龙江与额尔古纳河交汇处,战略位置比较险要,沙皇俄国对黑龙江地区的不断扩张与袭扰由此正式开始。

清帝国的反击

面对沙俄的侵略(注意这里的用词是“侵略”了),清帝国当然无法熟视无睹,应对措施主要有两手:政治上的一手是升格黑龙江地区的政治地位,强化中央统制权。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将负责黑龙江地区守备的宁古塔昂邦章京升格为宁古塔将军,康熙十五年又将将军驻地从宁古塔迁往水陆交通便捷的乌拉(今吉林市)。

位于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火车站广场的萨布素雕像

最终,在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决定设立总领黑龙江地区军政、民政事务的黑龙江将军,任命萨布素为首任黑龙江将军,统管驻防八旗、水师营、火器营等,并设立银库、刑司、户司、工司等具体办事机构,将黑龙江地区纳入中央直辖范围;军事上的一手是坚决反击沙俄的侵略行动,早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双方在松花江口的冲突中,清军由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率领,一战击毙俄国哥萨克匪徒匪首斯捷潘诺夫以下三百余人,取得了重大胜利。

电影《傲蕾一兰》中清军在松花江口痛击俄军的镜头

萨布素上任后,康熙帝鉴于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国匪徒危害日益严重,决心将俄国人从黑龙江流域驱逐出去。但由于雅克萨地区距离补给线起点极远,清帝国统一台湾后立即开始着手向雅克萨地区调集兵力,并通过辽河-伊通河-松花江-黑龙江水系转运补给物资,与俄国匪徒呈现出对峙态势。

油画《康熙东巡》,展现了康熙帝东巡吉林,视察松花江水师的情景

当然,俄国人也不甘示弱,不仅拒绝退出雅克萨,还将雅克萨地区升格为“雅克萨督军区”,任命阿列克谢.托尔布津为雅克萨督军,还从涅尔琴斯克调来了三百多俄军正规军准备顽抗。但彼时的清军战斗力极强,首先由原郑成功部将的福建籍将领林兴珠率领数百名福建藤牌兵对顺水路增援而来的俄军展开伏击,此战击毙俄军三十多人,俘虏十几人,成功阻遏了俄军的支援步伐;次日,清军由副将彭春率领,在“阿尔巴津”城堡外架起红衣大炮开轰,一举击毙俄国哥萨克一百多人。阿列克谢.托尔布津眼看难以抵挡,只得打开城门投降并退出黑龙江流域,副将彭春则将雅克萨城全部拆毁后凯旋。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以清军胜利告终。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清军一天之内就迫使俄军投降,大获全胜

但是,沙俄方面眼见清军撤退,立即违背诺言,再度派出八百多名俄军回到了雅克萨。这次他们不仅装备有900多支火绳枪和12门野战炮,甚至还在雅克萨修筑起了简易的棱堡工事,储备了大量粮食物资并做了充分准备。康熙皇帝闻讯后极为震怒,训诫萨布素:“若不速行扑剿,势必屯粮坚守,图之不易。”因此,萨布素于康熙二十五年夏天(1686年)率领2100余名清军再度向雅克萨发起了进攻。但此次攻势甫一开始,清军就发现攻坚困难——一方面,俄军在火绳枪的装备数量上占据了很大的优势,清军的火器营只有百余支火枪,显然无法与俄军抗衡;另一方面,清军使用的重型攻城炮在面对棱堡工事时的破坏力相当有限,而攻坚的清军在冲锋时又要受到棱堡交叉火力的打击,伤亡较大(可以参照郑成功与荷兰人的交战记录)。因此清军只好采用了郑成功之前已经用过了的办法——围困,把雅克萨城堡团团围定,等待俄国人自己饿死。

西方人所绘雅克萨围困战的插画,上面的城堡是雅克萨新城堡,下面的城堡是清军在黑龙江江心岛筑起的城堡

这样围困到了第二年(1687年)春天,城堡内的俄军终于弹尽粮绝,加之瘟疫横行,连“雅克萨督军”托尔布津都已经被清军开炮轰毙,全城只剩下了六十多人。同时,此时的俄国君主——沙皇彼得大帝(当时由其姐姐索菲亚摄政)对遥远的东方事务不感兴趣,也想把这一事件尽快了结,因此派出了一个由戈洛文为首的外交使团,清帝国也派出了由索额图为首的代表团,双方在尼布楚展开谈判。在谈判前双方君主规定的谈判方略中,康熙皇帝规定的方针是“以尼布楚为首要要求,以额尔古纳河为底牌”,索菲亚给使团规定的方针则是“以阿穆尔河(黑龙江)为第一要求,以布列亚河(牛满江)或结雅河(精奇里江)为第二要求,以雅克萨为第三要求,以‘保留黑龙江北岸俄国人可以使用的渔场’为底牌”,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就在这种要求大相径庭的情况下开始了你来我往的谈判。

中俄的谈判

但是,与清末处于军事劣势下的弱势谈判不同,尼布楚谈判刚一开始,索额图就表现得极其强硬,不仅对俄方提出的四套方案一概回绝,还派出军队对俄军实施武力威胁。按照俄方记载,“8月18日,在涅尔琴斯克(尼布楚)附近的山岗上突然出现了大批中国军队,他们身着金光闪闪的锁子甲,整团整团地向城堡推进”。

尼布楚谈判的场景

面对清帝国咄咄逼人的态度,戈洛文无计可施,只得照会索额图,放弃俄国宫廷之前规定好的四套方针,一切按照索额图的意见处理。但没想到索额图眼看武力威胁奏效,再度狮子大开口,要求戈洛文“自额尔古纳河起,迤逦向东北方向的全部区域,即直到楚科奇海岬为止的整个鄂霍次克海区域,全部划归博格达车臣汗(即清朝皇帝)管辖”(俄方记载)。其实这些地方索额图根本不知道在哪,清廷提供的地图也没有这些区域,他只不过“在俄方的地图上凑巧看到了这些地区”,才脑洞大开地提了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要求。在担任清方翻译的西方传教士的建议下,索额图才放弃了这个疯狂的念头。但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在当时“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手段,到了现在居然被以讹传讹传成了“清帝国割让西伯利亚给俄国”,要是赫舍里.索额图泉下有知自己被后人这么编排了一番,怕也是只能苦笑了。

最终,1689年9月7日,清帝国与俄罗斯帝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

双方前后几次提出的划界方案

至此,沙皇俄国对黑龙江流域长达45年的鲸吞蚕食告一段落,清帝国在东北方向获得了长达170余年的和平。同时,由于《尼布楚条约》是在我方占据巨大优势的条件下签订的,直到目前我国史学界仍然认为其是清帝国与沙俄签订的平等友好条约,作为领土声索的依据甚至依然有效。

苏联史学界的几种涉及尼布楚条约的著作,都一致认为尼布楚条约是俄国外交史上的一次失败,是对俄国的“不平等条约”

至于沙俄方面,则认为清帝国在条约签订过程中动用武力相威胁,导致俄方利益受到巨大损害,因此属于“不平等条约”,一直到上世纪60、70年代中苏论战时期,苏联史学界出版的多种专题研究著作(如《十七世纪俄中关系》、《哥萨克在黑龙江上》)还在絮絮叨叨地念叨,说《尼布楚条约》是俄中外交的重大失败。

总而言之,康熙帝通过在东北方向的一系列经营,不仅将东北内外兴安岭地区全部纳入中央直辖范围,还通过《尼布楚条约》首次与一个“非古代中国体系”内的“化外蛮夷”规定了较为明确的国界线,为古代中国向近代中国的转变压上了第一块基石。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尼布楚条约》的拉丁文本、汉译满文本中,开篇均为:“中国大皇帝……”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曾经指出,古代“中国”的意思有相当大的程度指的是“中原地带”、“中央地带”,这是古代中国首次以一个国家的身份向其它国家昭示自己的存在,正是从《尼布楚条约》开始,“中国”作为一个国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在东北方向战事结束后,清帝国的战略重心转向了西北地区,在漠西蒙古,一位新成吉思汗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