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孩子玩手机的软件是什么(不让小孩玩手机的软件)

孩子越大爸妈操心越多,看着娃有空就抱着手机,有的家长不免对孩子手机里看什么聊什么充满疑虑。如今,由于一些家长偷偷翻看孩子的手机,引发的矛盾屡见不鲜。如何避免儿童接触超龄App,从而更好地解决上述矛盾,让孩子拥有纯净的手机使用环境呢?

看到这个问题,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另一个类似的问题:家长应该偷偷看孩子日记吗?日记是过去时代的产物,现在是手机。时代不同了,但问题还是同一个。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父母关心孩子,想知道孩子更多的事情,这是正常的反应,但是以“关心你、我是为你好”等名义去偷偷看孩子手机,我认为是不应该的,因为想要关心和了解孩子,偷看孩子手机根本不是好办法,事实上,会适得其反。

因为,在孩子小的时候,特别是在学龄前,父母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去了解孩子,孩子的情况在父母面前基本是一览无遗的。

即使上学后给孩子买了手机,也是儿童版,并且学校不允许在校内用手机,只是在放学和家长联系的时候使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手机,对父母来说也没有什么秘密,不会接触什么超龄APP。手机的作用是方便孩子和家长联系,老师布置作业等等。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特别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独立意识增强,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逐步增加。这个阶段的孩子自然而然地会有自己的小秘密。

这个阶段家长想要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进行,最好的方式是沟通,而不是偷看孩子的手机。

但有的家长说,孩子大了,越来越不愿意和我们说话了,那怎么了解呢?

其实,孩子不愿意和家长说话和交流,这只是表面看到的一个“果”,我们父母应该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这个“果”后面的“因”。

通过我对自己孩子以及对孩子其他一些同学及家长的观察,发现导致孩子不愿意跟父母说话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家长可以对照下面几个问题问一问自己。

首先,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有没有尊重孩子?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父母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应该是平等交流的。有的父母总是用居高临下的态度,一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的口气,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不是命令就是训话,不给孩子自由说话的权利,也没有耐心听孩子说话,时间久了,孩子就不愿意跟父母说话了。

然后,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是不是常常轻易做评判?

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和我们说在学校的事情,说到老师和同学,家长还没听完,就会说这个老师怎么样,那个同学又怎么样。当孩子说他有什么想法,想做什么事的时候,父母又简单粗暴地评判孩子说你这个想法不对,那件事你不能做。

不论孩子说什么,父母总是习惯评判孩子的观点,而不是耐心倾听孩子自己的讲述,更谈不上尊重和理解孩子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在和父母说话的时候,总有被评判、被压制和被打击的感觉,时间久了,孩子就不会再愿意跟父母说话了。

最后,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有没有给孩子“说还是不说”的独立自由选择权?

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思想和心理成长的速度比身体成长发育的速度要慢,所以,虽然有些孩子上中学后,从身高上看已经像个大人了,但是思想和心理却还是很幼稚。

在这个阶段,孩子也许还没有学会如何表达他的困惑和疑问,他想要独立自主,但又缺乏能力,孩子的心里充满着许多矛盾。所以,当面对父母的关心和询问时,孩子有时候不知道如何回答,有时候不想回答,有的父母却咄咄逼人,非要逼着孩子说清楚,矛盾一触即发。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把“说还是不说”的自由选择权交到孩子手上,父母只需要明确表示:“我们很关心你,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跟父母说,现在不想说也没关系,你可以不说,什么时候想说,父母都会愿意听你说”。

对照上面这三个方面,如果我们父母能做到“尊重孩子、不轻易评判、让孩子有说和不说的自主权”,那么我们父母完全不需要通过偷看孩子手机去了解孩子了。

如果孩子已经不愿意跟父母交流了,而父母却又通过偷偷看孩子的手机来了解孩子,如果没有被孩子发现还算侥幸;如果被孩子发现了,这会让孩子感到很愤怒和伤心,必然会产生激烈的冲突,就很可能发生新闻报道的那些孩子因为手机问题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悲剧。

所以,家长不应该偷偷看孩子的手机,如果你想要更多的了解孩子,就要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孩子,把你的关心落到实处,让孩子信任你,愿意和你敞开心扉,愿意和你说他高兴的事、烦恼的事和想做的事。

另外说到如何避免儿童接触“超龄APP“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家庭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

试想一下:早就规定了未成年人不允许进入网吧,但还是看见小学生因为年龄小,个子矮而站在网吧的凳子上打游戏,如果网吧都严格执行要求18岁以下成年人,必须出示本人的身份证才允许进入的话,小学生是不可能进到网吧打游戏的。

所以,以此类推,既然是”超龄APP”,那么就要根据年龄来分级,就像影视作品分级一样,那些不适合儿童和青少年看的东西,就不允许出现在孩子们的手机上。但是联想到最近人教社“丑又坏”的插图,连教材都出现这么严重的问题,那么不是必需品的手机出现“超龄APP"的问题也很难由家长单方面的教育来防止,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行。

当然,孩子首先是自己的,父母是第一责任人。我们希望孩子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父母首先就要给孩子做好榜样,用自己的言谈举止去影响孩子,多倾听孩子说话,多和孩子沟通和交流,多一些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多给孩子一些自己的空间和自主选择的权力,从疏导身心健康的角度去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

谢谢你读到这里!欢迎关注“悠一格”,和我一起探讨与分享育儿路上的感悟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