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磷酸、硫酸、硝酸比例不对,在加药水时一定要按比例添加。可能是磷酸配比太多,当槽温降下来的时候槽液的饱和度降低而释出的,可以将释出的结晶打捞出来后用硫酸稀释让其溶解,以后再慢慢一点一点加到抛光槽中.
2、铝离子偏多。将一部分或全部槽液更换
3、密度太高,水分太少。加适量纯水
最近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这个问题获得了一些不太成熟的认识,现做一个小结,希 望各位老师给与批评指正。
首先,造成“结冰(结晶)”的原因分析:
1,化抛溶液“过载”,铝离子大幅度提升而造成磷酸及硫酸的铝的化合物在次溶液中的溶解度达到饱和,而造成结晶。
2,溶液长时间高温,造成磷酸硫酸严重脱水,并发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形成溶解度较低的磷、硫的偏、亚或焦等存在状态,形成结晶。
3,其他金属杂质,如铁、铜、甚至“铵”的量的增加,形成某种“晶核”,如硫酸铝铵(溶解度很低)等,进而形成结晶。
以上几种原因往往是交替存在,共同促使,形成结晶。
再者,探讨“结冰(结晶)”的预防方法: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来避免结晶的发生: 1,添加适当的铜盐或者市售化抛添加剂,缩短化抛时间,减少铝腐蚀进溶液的量,减缓铝离子的提升速度。
2,适当减短化抛后的滴流时间,减少铝的滴入,并多带出附着在工件表面上的化抛溶液,进而增加新原料的添加量,来控制溶液中铝离子的含量不达到饱和。
3,避免溶液长时间高温脱水或长时间高温操作,如遇此类情况发生时,可适当添加适量的水,或者补充低浓度硝酸(高温时硝酸消耗速度较平常快),以控制溶液的比重(我用1.74-1.78)来进行现场的管理,比较实用。
4,尽量避免其他金属杂质的污染,特别是铁。有资料说化抛添加硫酸铵,我对这个方法持怀疑态度,参加有过经验,添加硫酸铵的溶液较不添加的溶液结晶的周期要短很多。
最后,讨论下“结晶(结冰)”的解决方法:
理论上讲,只要有结晶,就会有反结晶,就是说,只要条件允许,结晶都会溶解的。所以,就算遇到了结晶,也不要担心,并千万不要倾倒掉。
1,如果结晶现象不是很严重,就是说只有少量的颗粒或浮冰,液位允许时,直接添加部分新料,来溶解结晶。或者用1:1硫酸(加一瓢硫酸,再加一瓢水),溶解掉后,再添加适量的双氧水,再添加部分新的磷酸和硝酸,加温,试验。
2,如果结晶比较严重甚至全槽冻结,那只有先把结晶掏出,另置放在不锈钢槽内,重新配料。掏出的结晶经过敞口放置,过一段时间会自己吸水融化一部分,时间越久,融化的越多。,然后逐步添加进槽,用掉它。
3,第一和第二的方法,都有可能造成溶液水分过量的情况,具体表现和一般水分过量相同,工件腐蚀点增加,亮度不够等,可以适当高温蒸水,(我一般采用120-130度蒸1-2个小时)。
总之,结晶是每个氧化厂化抛都有可能遇到的现象,不要紧张和惊慌啊,日常操作控制和预防为主。真遇到了,适当处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