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会打强心针(什么情况下会打强心针呢)

常态养育下,孩子们具有“向外展示自我”的本能驱动力,目的是为了获取同伴认同,然而有时会不自信、紧张、焦虑、不够有胆。比如想参加运动比赛又怕给班级带不来名次;想与同学和好又不好意思开口;想举手提问又怕自己说不好遭到嘲笑等等,此时,无论他们内心如何纠结,都会是指向“如果我表现不好怎么办”的焦虑上。

有一句话就是:“那又怎样”。这四个字很强大,像是打了一剂强心针,会瞬间给孩子以力量,让他里有底不再害怕,特别是孩子的养育者说这话会直接起到抚慰的作用。“那又怎样”更适用于两种情况:


第一种:对“突破自我”的焦虑。

这会带给孩子“不过如此”的自信。

当孩子感受到你坚定的态度、肯定的眼神并伴随着这温和的话语时,会被一种笃定感包围,像是背后有了靠山,心中有了撤退的大本营,那么他就可以冲锋陷阵了,心中的恐惧在这句话面前就是纸老虎。

“去干吧!没啥大不了的”。

第二种:对“突破规则”后的愧疚与惩罚。

这更常见,比如孩子迟到、被老师发现带零食、对好朋友说错了话、没按时完成作业、顶撞了妈妈、考试考砸了、跑步不达标等等。

总之,就是“没完成预期”或“突破了某个规则”,此刻孩子既愧疚又害怕,愧疚的是认为自己不应该,害怕的是被惩罚。

这是个低频的情绪,需要被支持,需要有人告诉他这没什么,需要有人让他感知不会被惩罚、这不是你的错,或者让他感知即便这算是个错也没啥,有人会同他一起面对。特别强调:你允许自己犯错吗?允许自己突破规则吗?允许自己不够好吗?记住,你对自己的接纳会直接左右你对孩子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