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说#
到1990年代,我们的城市经济问题,进入了一个相对比较低谷的时期,我们当年叫做通货紧缩时期,从1989年到1992年,从原来的高通胀到变成了通缩,这时候出现了1993年的三大赤字,我们对外负债,对内财政也是赤字的,银行的资本金,都被财政赤字吃光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做出了一系列的宏观政策的调控,宏观政策调控所产生的成本代价,制度成本很大程度上没法被承受,没法被化解,于是从1994年前后开始出现了农民负担加重,乡镇企业衰败。乡镇企业大规模地停产歇业倒闭之后,就出现了农民就业,就是农民在本地本乡本村的非农就业机会,大幅度下降,农民收入就下降了。但是同期因为你国家高度负债,所以农村中的教育、医疗、养老这些事情,本来应该是公共开支,但财政没钱,就(很多)转嫁到土地上,于是乎农民的负担就开始加重。90年代开始出现了大规模外出打工,背井离乡、抛家舍业,这样就出现了农村所谓“386199部队”,“38”妇女,“61”儿童,“99”老人。农村的生产力结构,从劳动力角度来说,就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接着90年代兴起了一场房地产的高潮,那土地又大量被征占,劳动力外出打工,土地大量被征占,生产力要素的两大要素流失了,第三大要素资金。资金是个龙头要素,它具有组织作用,资金又被抽走了。所以生产力三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在90年代就开始出现大量流出,一方面农民负担加重,一方面生产力要素流出,“三农”问题就越来越严重。于是我们就开始提出90年代农村政策要调整,调到“三农”问题上,“三农”问题要以农民为第一位,所以我们当时提出的三农问题叫农民、农村、农业。
(文字整理自东南卫视《中国正在说》节目“ 中央一号文件和 ' 三农 ' 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