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糯米bd都做什么(糯米 百度网盘)

大虫新书:去哪儿、奇虎360、百度糯米用户增长经验复盘与总结

文/黄天文(微信公众号:大虫运营心经)

2017年10月19日,凌晨3点,写完《引爆用户增长》的后记我就完成整本书出版前的几乎全部准备工作。

自从开始写书之后我生物钟的第二个工作兴奋时间段是从晚上22:30到凌晨2点。白天要忙工作,回家之后先陪孩子阅读,孩子睡着之后写作的的时间段是我一个人安静思考和黄金时间。

整本书从正式开始策划到正式出版,历时1年零2个月,回望过去这一年,往事历历在目。

全书创作重要时间点回顾

◆ 2016年9月

我跟机械工业出版社签完出版合同,跟杨福川老师一起确定了本书的主题和大致的内容规划;

◆ 2016年10月

国庆节期间我把爱人和孩子送回娘家,自己一个人在家正式开始这本书的创作;

◆ 2016年10月18日

第一次交稿;

◆ 2017年7月

完成初稿的创作,紧接着就开始第二轮全面自查和修改;

◆ 2017年8月

杨福川老师启动第3次整本书的全面的审核,初稿阶段的两次全面审核主要是从写作思路和大体形式上进行审核,没有深入到字里行间,这次审核非常细,要对每一章、每一节、每一句话进行行文逻辑和用词用语的推敲,甚至是细到每一个标点符号的修改;

◆ 2017年9月

为了增加内容的可读性,帮助读者更好理解,我们决定提取书中精华内容设计成精美图片,前后又耗时将近一个月,完成60多张图片的设计,很多复杂的文字内容通过图片的展现形式一目了然,让整本书的质量再一次得到大幅提升;

◆ 2017年10月

国庆节前经过6个大版本,几百上千个小版本的反复修改迭代,全书基本定稿;

◆ 2017年11月

正式上市公开发售。

写书是一种深度修炼

正式开始写书之前,我在微信公众号写过一段时间的文章,获得了非常多用户的认可,也奠定了我的写作风格。即便是在写书停止更新的这大半年时间里,粉丝依然保持正增长的趋势。

写文章的时候可以很随意,只需要表达清楚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即可,不需要太过于考虑行文逻辑,观点和案例的相互佐证,甚至是有错别字都无所谓。

但,写书之后,就完全不一样了,写书对于一个人的要求更高,甚至是苛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要考虑整体的逻辑性,全书是否有逻辑是衡量一本书质量的重要标准。

全书要有一个整体的逻辑性、每一章要有逻辑性、每一个观点和相佐证的案例要有逻辑性。请大家试想一下,要把10几万字的内容从书名,到目录,到每一个章节,甚至到一个案例都能用一套逻辑串联起来,难度有多大。

跟大家汇报一下,本书的目录列到第四级菜单之后,标题目录都占了10页word之多。

● 观点和案例一定要高度匹配,提炼出自己的理论观点要充分证明,且严谨。

写作之初跟出版社的杨福川老师在交流的时候,我提出多写一些案例,少一些理论,因为大家都喜欢看故事,不喜欢太枯燥的内容,但杨老师从专业的角度提出这样不妥。

他认为:一本书少了系统的理论支撑就只有形,而缺少了神,还是要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用案例去佐证自己提出的理论观点,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才有更强的通用价值。

杨老师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平常跟很多的读者交流,好多人都给我反馈过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一个案例,经常看到不同的人引用在不同的观点下面”?

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无非有两点,一方面是一个事件确实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另外一方面就是有的人对于案例的认知不够深入,看的只是表象,想当然的就拿来证明自己的一个观点,就会造成所列举的案例其实并不能证明他的观点。

其核心原因还是在于,是否真正对于这个案例做过深入研究,选取的案例是否跟自己想表达的观点是否吻合。

● 要有耐心,且能长期坚持。

写作之初原以为搭建好框架写起来就会很容易,当初还以为2017年5月份就能完成全部的创作,实际难度远大于自己的设想。在策划本书的时候,搭建了一个非常大的框架,希望高屋建瓴,一本书回答所有增长相关的问题,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发现很难做到。

一本书不要希望能解决所有问题,不求全,但求每个问题都尽量的深入,才具有更强的实战价值。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为了写好一个案例,我会花很多的时间去调研,去体验产品,然后再看这个案例是否能够佐证我的理论观点。这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为了写好一个案例会花上好几天的时间,思考如何才能更好的把案例的逻辑梳理得更清楚一些,让读者能一目了然的看清楚核心思路,帮助大家看到案例背后的东西,带给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

只有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足够真实。先把案例研究清楚,自己消化吸收后,再重新组织语言表达出来,保证自己的理论和所列举的案例相匹配,这个过程并不轻松。以至于最终不得不调整写作内容,先保证第一个版本的发布。

确定书名

整本书虽然确定了内容是讲“用户增长”,但一直没有想到一个特别好的名字能够全面的代表全书的核心内容,这个困惑一直伴随了我创作这本书的全过程,直至全书即将定稿让这个问题不得不被重视起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找身边专业的朋友帮助,开一场头脑风暴会,集思广益。

我第一反应是找我非常要好的兄弟,也是我在百度的同事刘基,他是非常资深的市场专家。当时在百度糯米工作期间他负责市场,我负责运营。在著名的“37女生节”这个重大的活动项目里,我们一起陪技术团队通宵熬夜赶进度,借机彻夜深聊,发现很多理念都高度一致,从此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

9月,在全书定稿后,我约了刘基、杨福川老师、还有我身边几个非常好的朋友,小米电视开放平台的产品运营负责人王东健、百度糯米BD负责人卓琳以及我的几个同事,由刘基主持,开了一次非常高效率的头脑风暴会,32分钟想出来192个名字,经过多种渠道投票最终《引爆用户增长》高票当选;

整个写作过程也是很辛苦的,我形容写作用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熬”。

写书的这一年里,无论工作日还是周末,几乎每晚坚持写,除了陪孩子、偶尔的社交活动和正常工作以外,全部时间都在写书。

写书的时间从最开始是到晚上12:点30,逐渐到1点,再逐渐到2点、3点、4点、甚至通宵,后面大半年,几乎每天晚上至少写到凌晨2点。记得有一次在写第五章“搭建用户成长体系”这一章的时候,我从晚上11点开始写到凌晨4点就只写了100个字。

当时,我把能找到的关于用户成长体系的定义全部找来看了一遍,发现都不能完全表达我想表达的意思,那我就需要思考,我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我找到的关于用户成长体系的定义更多是从执行层面去定义,而不是真正站在满足用户需求的角度去定义,因此,我首先要重新梳理逻辑,然后组织自己的语言,写那100个可能只花了几分钟,但思考过程却是几个小时。

记得还有一次是即将定稿之前,打算给自己放个假,在休假前一天收到杨老师的修改意见,为了让自己出去玩的时候不要有牵挂,熬了一个通宵改完那一章,直至天亮前改完,直奔机场。

用做产品的思维来写书,小步快跑,持续迭代

整本书的写作过程,就跟做互联网产品的节奏一样,保持了很快的迭代速度。我每写完一章,就发给杨福川老师,他会从大到内容策划、文章结构、写作思路,小到文案措辞、语句通顺甚至是标点符号,提出很多的修改意见反馈给我。

我按照修改意见全部修改完之后,再返还给杨福川老师,如果改得不够好,可能还会2次、3次的返工,每一章都保持了这样循环往复的节奏(我写出版前的自序都改了5遍才通过),这是小的迭代周期。在写完全书7个章节之后,我和杨福川老师又根据最终写出来的内容对全书的框架做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和结构调整,让整体脉络更加清晰,这是大的迭代周期。

定稿前后,又进行了2次大的迭代,才最终定稿,完成了创作阶段的任务,才形成一本最终可出版的书。正式出版前,出版社内部还会打印出来再次校对、审核、修改。

采取这种迭代的写作思路有几个特别大的好处:

首先,可以保证核心观点的快速产出,理清脉络和主体架构

其次,在保证主体架构的基础上进行迭代让内容逐渐丰满

再次,迭代的机制能确保出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也可及时调整

最后,迭代写作可以降低写作难度。如果追求完美,一次性达标,写作战线会拉得太长,很多人可能就坚持不下去

没有完美的产品,再好的产品也是不断迭代出来的,再好的内容也不能做到一次完美,一定要发版,推向市场接受用户的检验。这本书发售之后也没有结束,我们还会根据用户的反馈,收集问题,不断的进行内容的更新和迭代,让用户增长内容体系更加丰满。

最后想说的话

写完这本书之后,有朋友戏称这是我的第二个孩子,确实如此,这本书是我人生中第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作品,自己呕心沥血打造出来的产品,就像是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虽然在孕育和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经历很多的煎熬,但写完之后,我发现自己成长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考问题更加成体系

最近跟朋友聊天,谈论很多问题的时候不经意就会引用自己书中的观点或案例。有一次跟某公司CEO聊天,他问我如何理解用户增长,我刚一张嘴,发现书里面的内容自然就已经到了嘴边。讲完之后我说:“刚才讲的内容就是我的书第一章的第一节和第三节内容”。写书将以前碎片化的知识全部串联了起来,看问题更加深入,更加全面,视角也更加多元化。

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写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提炼方法论的过程,写完之后发现再回到工作中对于实际工作是一个巨大的反哺,之前工作中没想明白的,通过写作逼得自己想明白,然后工作起来也更加高效。学习新东西的时候拥有了更丰富的方法论和思考体系,再去学习新东西,比如研究一个新行业的时候,发现更加得心应手。

对职业生涯做了全面体检

写书的过程就像是一次体检。很多人会做,但不一定会说,很多人会做,也会说,但不一定会写。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想明白了,但在写作过程中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想明白,如果连想都没想明白是根本没办法写出来的。写作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知道自己哪里已经掌握了,哪里理解还不够深入,哪里还很欠缺,需要进一步去弥补。

写作是一个系统梳理的过程,是对工作思路和说话语言重新组织和再加工的过程,能够激发人不断思考,也能极大的扩大自己跟社会的连接能力。最近我开始鼓励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加入到写作的队伍里来。

只有让自己痛苦过,才能体会到破茧成蝶那一刻重生的美丽,希望下一个人是你。

黄天文

2017年10月19日

在京东搜索《引爆用户增长》可直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