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想看两套丛书。单位新华书店有一套,本来想着放假前借来一读,但那时我有事请假没去上班,所以没机会借到。
只能去图书馆借了。
昨天下午,我去了图书馆。在馆内走了几趟,只找到其中一套的下集,问管理员,她说书应该是借出去了。看来放假是管事儿,有时间了,读书的人也多了。又或者供不应求。总之,没借到,我只好随意借了两本书,怏怏而归。
话说回来,其实想看的话,途径有很多。赶上了好时代,只要真心喜欢读书,就不缺书读。不像我小时候,书少,而且要花钱买。没有人告诉我应该读什么书,更谈不上阅读方法。
说到书,我不禁想起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我与书的几件往事……
在以前的文中,我写过,小时候曾经喜欢一本厚厚的《儿童文学》,定价2元。我知道姥姥没有多少钱,就没说要买,可能姥姥看出我喜欢了吧,最后姥姥给我买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2元钱,对一个穷苦的老人来说,不是小钱儿。那本《儿童文学》为我接触文学打开了一扇窗,它承载了姥姥对我的爱和期望,物质匮乏年代的真心付出尤其让人感动和难忘,虽然我写姥姥的文字已不少,但每每忆及,仍然会泪水盈眶,这是思念之泪,亦是感恩之泪。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慢慢知道应该读些什么书。“书非借不能读也”,记得我上初中时,有一次从同学那儿借到《红楼梦》,知道这是好书,于是埋头读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一气儿读了好多页,最后是因为脑瓜子疼才作罢。从那也才知道,读书要注意合理用脑,不能疲劳阅读。再后来,知道《简爱》是本好书,但本地书店没有,我还是托人从济南给买回来读的。当然,这两本名著使我受益匪浅。好书是可以滋养人一生的,尤其少年时代读的书,终生不忘。
后来我陆陆续续买过一些杂志,也不能说没营养,但大多读后不久就忘了。要说印象深刻,还是读整本的书,尤其是名著,它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在这一点上,我和以前《课标》中要求学生“读整本的书”不谋而合。最新版的《课标》则做了改进: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这就要求学生不能把阅读当作“任务”,而是要变成“习惯”,不能“光读整本书”,还要掌握阅读方法与经验。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与阅读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加从容。
啰嗦了这么多,总之,生逢盛世,只要你想读书想学习,就有机会有条件实现愿望。机会在自己手里,就看你如何把握了。美国经济学大师米尔顿在致儿子的信里说道: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时间,我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只要你有心,时时处处都有学习的机会。
最后引用“寒门博士”黄国平在《致谢》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读书二十二载,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2022.7.15夜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