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绿克303和317有什么区别(福禄克317和319区别)

2022年5月10日,雅居乐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383.HK,以下简称“雅居乐”或“公司”)发布2021年度业绩公告。在市场及行业波动的背景下,雅居乐通过实施积极的财务管控与经营策略,于报告期内实现基本盘稳健,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筑基。公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雅居乐营业额为人民币730.28亿元。其中,物业发展确认销售收入及多元业务收入分别为人民币584.02亿元及146.25亿元,收入占比分别为80.0%及20.0%,雅居乐“以地产为主,多元业务协同发展”的营运模式持续显效,为公司提供稳健多元的业务收入。在盈利表现方面,雅居乐于报告期内录得毛利为人民币190.21亿元,整体毛利率为26.0%;录得净利润为90.98亿元,股东应占净利润为67.12亿元。财务稳健 助力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2021年,雅居乐延续一贯的稳健财务策略,在行业融资环境整体收缩与市场波动下,展现了良好的企业信用与偿债能力,在业务发展和财务管理上取得平衡。雅居乐坚守企业信用,通过加强现金流管理,合理安排偿债计划,2021年内各项到期债务均按时偿还。其中,包括悉数赎回1亿美元8.55%的优先永续资本证券,以及于2021年到期的本金总额为6亿美元8.5%的优先票据,展现了良好偿债能力与偿债意愿。凭借良好的资信记录与企业信誉,雅居乐获评“第二十届广东地产资信20强”,这也是雅居乐连续20年蝉联此项殊荣。报告期内,雅居乐实现多渠道融资。在境外,分别发行于2022年到期4亿美元4.85%的优先票据;于2025年到期3.14亿美元5.5%的优先票据;于2026年到期4.5亿美元5.5%的优先票据以及于2026年到期24.18亿港元7.00%的可交换债券;并获授予一笔初始金额为52.53亿港元及28,500,000美元(附带增额权)的信贷协议,为期36个月。在境内,雅居乐则发行了于2024年到期人民币14.5亿元5.9%的境内公司债券。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雅居乐实际借贷利率持续下降至5.87%;净负债比率进一步降至50.8%;录得现金及银行存款总额为人民币384.20亿元,并实现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正。显示雅居乐财务结构持续优化,稳定的现金流将为公司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做精主业 地产销售再创新高2021年,雅居乐持续做精地产主业,通过持续推动区域多元化线上线下营销策略,并适度调整各地区的可售资源,实现销售业绩再创历史新高。华南、华东、海南、云南、华北等区域均贡献良好预售成绩,为公司带来稳定经营性现金流。nbsp;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雅居乐实现总预售金额人民币1,390.1亿元,对应累计预售建筑面积为971.9万平方米;预售均价为每平方米人民币14,303元。销售贡献来自247个在售项目,其中全新项目40个。2021年,雅居乐策略性地透过招标、拍卖、挂牌、勾地及股权收购等方式为公司后续发展扩储蓄力。于报告期内新增优质项目29个,新增土储424.0万平方米,新增总地价为人民币278.3亿元。其中,在大湾区新增项目4个,在长三角新增项目13个,持续深耕高能级城市群。随着新增土储的纳入,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雅居乐在84个城市共拥有总土储约4,737万平方米。其中,在大湾区拥有土储面积约为1,240万平方米,占总土储的26.2%;在长三角拥有土储面积约为566万平方米,占总土储的11.9%。随着两大核心城市群在产业发展及人口增长上持续释放发展潜力,将为雅居乐提供长远而稳定的收入支撑。协同并进 多元业务收入占比再提升在做精地产主业的同时,雅居乐旗下物业管理、环保等多元业务继续发挥协同效应,实现收入人民币146.25亿元,收入占比提升至20.0%,较2020年提升6.7个百分点。显示雅居乐的“第二增长曲线”持续步入收成期,为雅居乐贡献稳定现金流。作为多元化发展战略中物业板块的重要布局,雅生活表现亮眼。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雅居乐物业管理实现收入人民币113.30亿元(已剔除关联业务营业额),较2020年的78.53亿元增长44.3%。同时,录得经营利润为人民币19.64亿元,较2020年的18.42亿元增长6.6%。nbsp;2021年,雅生活通过坚持市场化发展战略,聚焦核心业务发展,持续延伸服务场景,积极布局全产业链,创新探索增值服务生态圈,使管理规模及品牌实力再上新台阶。截至2021年底,雅生活在管面积及合约面积分别为4.89亿平方米及6.63亿平方米。其中,第三方项目的合约面积较2020年大幅攀升33.0%至5.15亿平方米,占总合约面积的77.7%。在环保业务方面,在“一核四驱N翼”发展战略下,雅居乐环保深耕危废物处理,择优布局能源发电、生态产业园、环保水务与生态修复等业务,于2021年底录得收入人民币27.67亿元,并实现经营利润人民币2.77亿元,同比上升170.3%。旗下多个项目亦相继成功申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持续释放有效产能,综合实力再获提升,荣获“中国环保企业50强”等多项大奖。拓新赛道 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在“以地产为主,多元业务协同发展”的运营模式指引下,雅居乐积极开拓具有增长潜力的“新赛道”,于2021年布局新能源汽车及调味品板块,与WM Motor Holdings Limited(简称“威马汽车”)和广东珠江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珠江桥”)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成为其股东。其中,雅居乐通过签订D轮优先股购买协议联合协议及期权协议,完成对威马汽车的投资,持有威马汽车约4.58%的股份,并与威马汽车在品牌、销售与服务网络、充电设施开发、汽车金融、供应链金融、售后服务等方面达成深度合作。凭借旗下地产开发与物业管理等多元业务布局,雅居乐将在销售和品牌推广方面与威马汽车及珠江桥形成协同效应。随着威马汽车及珠江桥在所属市场占有率及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将从长远上为雅居乐股东及投资者创造更大价值。地产主业、多元化产业以及“新赛道”业务的协同发展,将有望成为雅居乐未来发展的“三驾马车”,为公司坚守长期主义、保持高质量成长提供驱动力。管理红利nbsp; 提质增效赋能业务发展2021年,雅居乐还通过向管理要红利,实现科学管控、降本提效与增收减支,赋能公司业务发展。其中,雅居乐“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再度深化,财务共享中心于2021年成为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黄金级认可雇主,并连续获评“中国CFO协会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共享中心创新卓越实践奖”、“FSSC中心颁发的中国智能财务最佳实践奖”等奖项。人力共享中心于2021年获得“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最佳创建奖”等奖项。“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帮助雅居乐实现整体运营管理的降本增效。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雅居乐行政开支较2020年下降23.5%至人民币40.04亿元,行政开支占收入的百分比也下降1个百分点至5.5%。2021年,雅居乐还通过主动开展资产动态盘点,出售部分非核心物业(包括酒店、商场、售楼部、小区商业配套及公寓),适时盘活非核心资产,提升资产使用效益,增厚公司安全垫。展望2022年,雅居乐董事会主席兼总裁陈卓林在报告中表示,雅居乐将继续坚守“以地产为主,多元业务协同发展”的营运模式,以实现整体业务的稳步发展。2022年5月10日,雅居乐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383.HK,以下简称“雅居乐”或“公司”)发布2021年度业绩公告。在市场及行业波动的背景下,雅居乐通过实施积极的财务管控与经营策略,于报告期内实现基本盘稳健,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筑基。公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雅居乐营业额为人民币730.28亿元。其中,物业发展确认销售收入及多元业务收入分别为人民币584.02亿元及146.25亿元,收入占比分别为80.0%及20.0%,雅居乐“以地产为主,多元业务协同发展”的营运模式持续显效,为公司提供稳健多元的业务收入。在盈利表现方面,雅居乐于报告期内录得毛利为人民币190.21亿元,整体毛利率为26.0%;录得净利润为90.98亿元,股东应占净利润为67.12亿元。财务稳健 助力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2021年,雅居乐延续一贯的稳健财务策略,在行业融资环境整体收缩与市场波动下,展现了良好的企业信用与偿债能力,在业务发展和财务管理上取得平衡。雅居乐坚守企业信用,通过加强现金流管理,合理安排偿债计划,2021年内各项到期债务均按时偿还。其中,包括悉数赎回1亿美元8.55%的优先永续资本证券,以及于2021年到期的本金总额为6亿美元8.5%的优先票据,展现了良好偿债能力与偿债意愿。凭借良好的资信记录与企业信誉,雅居乐获评“第二十届广东地产资信20强”,这也是雅居乐连续20年蝉联此项殊荣。报告期内,雅居乐实现多渠道融资。在境外,分别发行于2022年到期4亿美元4.85%的优先票据;于2025年到期3.14亿美元5.5%的优先票据;于2026年到期4.5亿美元5.5%的优先票据以及于2026年到期24.18亿港元7.00%的可交换债券;并获授予一笔初始金额为52.53亿港元及28,500,000美元(附带增额权)的信贷协议,为期36个月。在境内,雅居乐则发行了于2024年到期人民币14.5亿元5.9%的境内公司债券。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雅居乐实际借贷利率持续下降至5.87%;净负债比率进一步降至50.8%;录得现金及银行存款总额为人民币384.20亿元,并实现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正。显示雅居乐财务结构持续优化,稳定的现金流将为公司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做精主业 地产销售再创新高2021年,雅居乐持续做精地产主业,通过持续推动区域多元化线上线下营销策略,并适度调整各地区的可售资源,实现销售业绩再创历史新高。华南、华东、海南、云南、华北等区域均贡献良好预售成绩,为公司带来稳定经营性现金流。nbsp;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雅居乐实现总预售金额人民币1,390.1亿元,对应累计预售建筑面积为971.9万平方米;预售均价为每平方米人民币14,303元。销售贡献来自247个在售项目,其中全新项目40个。2021年,雅居乐策略性地透过招标、拍卖、挂牌、勾地及股权收购等方式为公司后续发展扩储蓄力。于报告期内新增优质项目29个,新增土储424.0万平方米,新增总地价为人民币278.3亿元。其中,在大湾区新增项目4个,在长三角新增项目13个,持续深耕高能级城市群。随着新增土储的纳入,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雅居乐在84个城市共拥有总土储约4,737万平方米。其中,在大湾区拥有土储面积约为1,240万平方米,占总土储的26.2%;在长三角拥有土储面积约为566万平方米,占总土储的11.9%。随着两大核心城市群在产业发展及人口增长上持续释放发展潜力,将为雅居乐提供长远而稳定的收入支撑。协同并进 多元业务收入占比再提升在做精地产主业的同时,雅居乐旗下物业管理、环保等多元业务继续发挥协同效应,实现收入人民币146.25亿元,收入占比提升至20.0%,较2020年提升6.7个百分点。显示雅居乐的“第二增长曲线”持续步入收成期,为雅居乐贡献稳定现金流。作为多元化发展战略中物业板块的重要布局,雅生活表现亮眼。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雅居乐物业管理实现收入人民币113.30亿元(已剔除关联业务营业额),较2020年的78.53亿元增长44.3%。同时,录得经营利润为人民币19.64亿元,较2020年的18.42亿元增长6.6%。nbsp;2021年,雅生活通过坚持市场化发展战略,聚焦核心业务发展,持续延伸服务场景,积极布局全产业链,创新探索增值服务生态圈,使管理规模及品牌实力再上新台阶。截至2021年底,雅生活在管面积及合约面积分别为4.89亿平方米及6.63亿平方米。其中,第三方项目的合约面积较2020年大幅攀升33.0%至5.15亿平方米,占总合约面积的77.7%。在环保业务方面,在“一核四驱N翼”发展战略下,雅居乐环保深耕危废物处理,择优布局能源发电、生态产业园、环保水务与生态修复等业务,于2021年底录得收入人民币27.67亿元,并实现经营利润人民币2.77亿元,同比上升170.3%。旗下多个项目亦相继成功申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持续释放有效产能,综合实力再获提升,荣获“中国环保企业50强”等多项大奖。拓新赛道 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在“以地产为主,多元业务协同发展”的运营模式指引下,雅居乐积极开拓具有增长潜力的“新赛道”,于2021年布局新能源汽车及调味品板块,与WM Motor Holdings Limited(简称“威马汽车”)和广东珠江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珠江桥”)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成为其股东。其中,雅居乐通过签订D轮优先股购买协议联合协议及期权协议,完成对威马汽车的投资,持有威马汽车约4.58%的股份,并与威马汽车在品牌、销售与服务网络、充电设施开发、汽车金融、供应链金融、售后服务等方面达成深度合作。凭借旗下地产开发与物业管理等多元业务布局,雅居乐将在销售和品牌推广方面与威马汽车及珠江桥形成协同效应。随着威马汽车及珠江桥在所属市场占有率及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将从长远上为雅居乐股东及投资者创造更大价值。地产主业、多元化产业以及“新赛道”业务的协同发展,将有望成为雅居乐未来发展的“三驾马车”,为公司坚守长期主义、保持高质量成长提供驱动力。管理红利nbsp; 提质增效赋能业务发展2021年,雅居乐还通过向管理要红利,实现科学管控、降本提效与增收减支,赋能公司业务发展。其中,雅居乐“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再度深化,财务共享中心于2021年成为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黄金级认可雇主,并连续获评“中国CFO协会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共享中心创新卓越实践奖”、“FSSC中心颁发的中国智能财务最佳实践奖”等奖项。人力共享中心于2021年获得“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最佳创建奖”等奖项。“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帮助雅居乐实现整体运营管理的降本增效。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雅居乐行政开支较2020年下降23.5%至人民币40.04亿元,行政开支占收入的百分比也下降1个百分点至5.5%。2021年,雅居乐还通过主动开展资产动态盘点,出售部分非核心物业(包括酒店、商场、售楼部、小区商业配套及公寓),适时盘活非核心资产,提升资产使用效益,增厚公司安全垫。展望2022年,雅居乐董事会主席兼总裁陈卓林在报告中表示,雅居乐将继续坚守“以地产为主,多元业务协同发展”的营运模式,以实现整体业务的稳步发展。投资者网财经Thu, 12 May 2022 17:41:34 GMT《投资者网》http://www.investorchina.cn/article/68386 坚守保障初心 弘康人寿发布《2021年年度社会责任报告》http://www.investorchina.cn/article/68385近日,弘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康人寿”)发布了《2021年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简称《报告》)。《报告》全面展示了2021年弘康人寿在产品开发、客户服务、科技赋能、社会公益等领域的实践成果,持续为客户、为员工、为股东、为社会创造价值。专注产品创新 nbsp;聚焦多样化保障需求一直以来,弘康人寿以提升保险获得感为设计理念,聚焦客户需求,探索明确“保险即服务”的产品价值主张,在个性化配置、健康管理、财富管理等方面做出有益尝试,同时,坚持“保险姓保”的发展初心,让保险更贴近其灵魂。2021年,弘康人寿持续推动保障型产品发展,积极进行产品研发,针对客户需求丰富产品体系建设。《报告》中提到,2021年,在行业重疾新定义切换之际,弘康人寿集中上线多款新定义重疾产品,不仅为客户提供了新定义产品选购选择,在新产品迭代中还在产品形态和产品责任设计上做了诸多有益尝试,丰富了产品的保障责任。在产品形态设计上,创造性的上线了模块化重疾产品弘康恒康保重大疾病保险,责任的多样化和保障方案的自由度,赋予了重疾产品更大的灵活性,实现客户按需定制的可能,为大众提供了更多样、更契合个性化需求的保障选择。同年,研发了疾病保障+体检筛查的创新产品弘康如意和美重大疾病保险,通过鼓励和引导男性、女性特定疾病筛查,将保险产品从传统的事后保障扩展到事前筛查+事后保障,同时对高发的疾病提供额外保障,推动保险产品从经济补偿到降低人们健康风险的服务升级,更好地发挥商业保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为有效满足客户、渠道的差异化需求,公司还推出了2款终身寿险产品,既为客户提供了终身增长的身故保障,也满足了客户资产传承的需求。nbsp;追求服务创新 nbsp;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多年来,弘康人寿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耕客户需求,追求服务创新,优化服务流程,倾心为客户提供更加贴心的高品质服务,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弘康人寿持续专注科技赋能,推出“足不出户,理赔到家”的全险种且无保额限制的线上理赔服务,让客户足不出门,动动手指就能为自己办理理赔手续,体验便捷迅速的理赔服务。《报告》中展示2021年弘康人寿赔付总金额1.65亿元,重疾件均赔付22.43万元,稳居行业第一梯队。在为客户提供高效理赔服务的同时,弘康人寿不断探索优化线上线下服务流程,提升客户体验。通过线上化保全服务,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通过视频、人脸识别、短信验证、鉴权、电话回访等方式,最大限度确保业务办理的真实性和合规性。2021年公司保全服务时效1.00日,线上服务占比99.75%。同时,弘康人寿不断优化保险合同缮制流程,实现了当天申请、当天打印、当天寄出的良好效果,客户申请、制单、寄送及客户收到短信通知,全流程最快仅需3个小时。值得一提的是,弘康人寿在2021年增设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通过建立、执行多元化解机制,明确了职责,着力解决关系客户权益的突出问题,全面维护客户权益。nbsp;坚持科技创新 nbsp;助力行业健康发展在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深化保险科技应用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保险科技,已成为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催化剂”。弘康人寿积极响应行业发展的内生需求,积极拥抱数字化时代,用“保险+科技”赋能公司核心业务和服务能力,加快融入保险数字化发展浪潮。2021年,为解决行业获客难、平台少的业务发展痛点,弘康人寿“容易联”平台全新升级,建立了承载保司、转化商、流量商三方为商户体系的业务操作系统,实现一站式的产品开发及工具赋能,为线上线下代理人提供数字化的展业作业平台。同时,2021年,弘康人寿推出首个数字化员工“RPA”智能机器人,通过读取邮件、整理表格、消息推送、跨系统信息抓取等操作,处理较为复杂的系列流程,实现关键业务模块自动化运营。《报告》显示,弘康人寿RPA技术已实施两期,覆盖9大业务模块,20多个子流程。nbsp;践行社会公益筑建可持续未来自成立以来,弘康人寿持续发挥保险保障功能,以党建为“红色引擎”,切实履行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与担当,无论是服务国策民生、灾害应急救助,还是帮扶困难群体都不乏弘康人寿的身影,以行动展现家国情怀,实现产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nbsp;nbsp;nbsp;nbsp;《报告》全面展示了2021年弘康人寿在社会公益、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实践成果。2021年,弘康人寿特别推出定制“疫苗险”, 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国家构筑免疫屏障举措落地;在河南地区暴雨灾害后,积极落实灾害应急预案,为受灾地区捐款,助力赈济安置,落实金融帮扶;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针对甘肃和政县及临洮县积极开展消费帮扶,参与甘肃省两当县百万级乡村振兴项目;以党建为引领,投身公益事业,重点聚焦弱势群体帮扶、医疗救助等领域,鼓励员工积极投身志愿服务;践行绿色发展,开展无纸化办公、倡导绿色出行等,将绿色理念融入日常工作经营中。此外,弘康人寿积极支持绿色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保险资金优先投向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响应保障煤电、煤炭、有色金属等生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积极探索新能源领域投资机会。未来,弘康人寿将持续发挥保险行业优势和“稳定器”的作用,将企业社会责任与担当落到实处,不断创新经营和服务模式,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坚持科技赋能企业发展,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在乡村振兴、碳中和等方面的政策精神,助推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好企业公民,共驭美好未来。nbsp;近日,弘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康人寿”)发布了《2021年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简称《报告》)。《报告》全面展示了2021年弘康人寿在产品开发、客户服务、科技赋能、社会公益等领域的实践成果,持续为客户、为员工、为股东、为社会创造价值。专注产品创新 nbsp;聚焦多样化保障需求一直以来,弘康人寿以提升保险获得感为设计理念,聚焦客户需求,探索明确“保险即服务”的产品价值主张,在个性化配置、健康管理、财富管理等方面做出有益尝试,同时,坚持“保险姓保”的发展初心,让保险更贴近其灵魂。2021年,弘康人寿持续推动保障型产品发展,积极进行产品研发,针对客户需求丰富产品体系建设。《报告》中提到,2021年,在行业重疾新定义切换之际,弘康人寿集中上线多款新定义重疾产品,不仅为客户提供了新定义产品选购选择,在新产品迭代中还在产品形态和产品责任设计上做了诸多有益尝试,丰富了产品的保障责任。在产品形态设计上,创造性的上线了模块化重疾产品弘康恒康保重大疾病保险,责任的多样化和保障方案的自由度,赋予了重疾产品更大的灵活性,实现客户按需定制的可能,为大众提供了更多样、更契合个性化需求的保障选择。同年,研发了疾病保障+体检筛查的创新产品弘康如意和美重大疾病保险,通过鼓励和引导男性、女性特定疾病筛查,将保险产品从传统的事后保障扩展到事前筛查+事后保障,同时对高发的疾病提供额外保障,推动保险产品从经济补偿到降低人们健康风险的服务升级,更好地发挥商业保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为有效满足客户、渠道的差异化需求,公司还推出了2款终身寿险产品,既为客户提供了终身增长的身故保障,也满足了客户资产传承的需求。nbsp;追求服务创新 nbsp;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多年来,弘康人寿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耕客户需求,追求服务创新,优化服务流程,倾心为客户提供更加贴心的高品质服务,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弘康人寿持续专注科技赋能,推出“足不出户,理赔到家”的全险种且无保额限制的线上理赔服务,让客户足不出门,动动手指就能为自己办理理赔手续,体验便捷迅速的理赔服务。《报告》中展示2021年弘康人寿赔付总金额1.65亿元,重疾件均赔付22.43万元,稳居行业第一梯队。在为客户提供高效理赔服务的同时,弘康人寿不断探索优化线上线下服务流程,提升客户体验。通过线上化保全服务,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通过视频、人脸识别、短信验证、鉴权、电话回访等方式,最大限度确保业务办理的真实性和合规性。2021年公司保全服务时效1.00日,线上服务占比99.75%。同时,弘康人寿不断优化保险合同缮制流程,实现了当天申请、当天打印、当天寄出的良好效果,客户申请、制单、寄送及客户收到短信通知,全流程最快仅需3个小时。值得一提的是,弘康人寿在2021年增设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通过建立、执行多元化解机制,明确了职责,着力解决关系客户权益的突出问题,全面维护客户权益。nbsp;坚持科技创新 nbsp;助力行业健康发展在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深化保险科技应用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保险科技,已成为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催化剂”。弘康人寿积极响应行业发展的内生需求,积极拥抱数字化时代,用“保险+科技”赋能公司核心业务和服务能力,加快融入保险数字化发展浪潮。2021年,为解决行业获客难、平台少的业务发展痛点,弘康人寿“容易联”平台全新升级,建立了承载保司、转化商、流量商三方为商户体系的业务操作系统,实现一站式的产品开发及工具赋能,为线上线下代理人提供数字化的展业作业平台。同时,2021年,弘康人寿推出首个数字化员工“RPA”智能机器人,通过读取邮件、整理表格、消息推送、跨系统信息抓取等操作,处理较为复杂的系列流程,实现关键业务模块自动化运营。《报告》显示,弘康人寿RPA技术已实施两期,覆盖9大业务模块,20多个子流程。nbsp;践行社会公益筑建可持续未来自成立以来,弘康人寿持续发挥保险保障功能,以党建为“红色引擎”,切实履行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与担当,无论是服务国策民生、灾害应急救助,还是帮扶困难群体都不乏弘康人寿的身影,以行动展现家国情怀,实现产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nbsp;nbsp;nbsp;nbsp;《报告》全面展示了2021年弘康人寿在社会公益、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实践成果。2021年,弘康人寿特别推出定制“疫苗险”, 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国家构筑免疫屏障举措落地;在河南地区暴雨灾害后,积极落实灾害应急预案,为受灾地区捐款,助力赈济安置,落实金融帮扶;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针对甘肃和政县及临洮县积极开展消费帮扶,参与甘肃省两当县百万级乡村振兴项目;以党建为引领,投身公益事业,重点聚焦弱势群体帮扶、医疗救助等领域,鼓励员工积极投身志愿服务;践行绿色发展,开展无纸化办公、倡导绿色出行等,将绿色理念融入日常工作经营中。此外,弘康人寿积极支持绿色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保险资金优先投向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响应保障煤电、煤炭、有色金属等生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积极探索新能源领域投资机会。未来,弘康人寿将持续发挥保险行业优势和“稳定器”的作用,将企业社会责任与担当落到实处,不断创新经营和服务模式,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坚持科技赋能企业发展,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在乡村振兴、碳中和等方面的政策精神,助推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好企业公民,共驭美好未来。nbsp;投资者网财经Thu, 12 May 2022 17:17:27 GMT《投资者网》http://www.investorchina.cn/article/68385 助力抗疫保供 “三农安疫保”首单落地上海金山区http://www.investorchina.cn/article/68384近日,金山区廊下镇农业企业——上海浩丰果蔬专业合作社,收到了中国太保旗下太平洋安信农险在线出具的“三农安疫保”保单,这也是上海市出炉的首份“三农安疫保”保单。为了更好地护航抗疫保供,太平洋安信农险发挥专业优势,为上海市涉农经营主体及其他保供企业量身打造了“三农安疫保”和“复工保”保险方案,助力各类生产经营组织复工复产。nbsp;疫情发生以来,浩丰果蔬专业合作社每天从外地调运100多吨蔬菜到上海基地进行包装加工,再面向全市配送。合作社总经理刘元军介绍,每天要安排多名司机和配送员直送全市各社区,此前很担心疫情传染带来的风险,“虽然我们已经严格按照要求做好防护,但有了‘三农安疫保’,如果因为工作不幸感染,或者是引起公司的停工,会获得相应的补偿和保障,我们更安心。”nbsp;“三农安疫保”有效缓解了合作社因疫情可能导致的生产经营分风险,使合作社能全身心投入到安全生产保供工作中。通过太平洋安信农险积极宣导、有序推进,更多涉农经营主体纳入“三农安疫保”,全方位保障因疫情导致的营业中断损失、疫情防控及雇员确诊等保险责任。截至5月10日,上海市已有近三百家单位投保“三农安疫保”。“三农安疫保”的推进,获得上海市各区政府的大力支持,金山区、宝山区、青浦区将对符合条件的涉农经营主体投保“三农安疫保”等抗疫保险产品给予积极的财政补贴。对于规模更大的企业复工复产,太平洋安信农险此前量身打造了“复工保”,为企业承担营业中断损失保障、疫情防控及停业损失保障等两项保险责任。枫泾九丰农业科技公司是金山区枫泾镇重点招商引资的现代农业项目,主要从事智能温室大棚农业生产。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冯钰介绍,“‘复工保’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疫情带来的压力。投保后,枫泾九丰如果发生疫情,最高可以获得230万的抗疫综合保障,给我们吃了个定心丸。”“三农安疫保”和“复工保”双管齐下,极大提高了各区企业复工复产的抗风险能力。“三农安疫保”更着眼当下疫情特点,针对小微三农市场主体复工复产的痛点,全新开发了保险条款。据悉,太平洋安信农险的“三农安疫保”为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量身打造,第一时间服务农村合作社等农业企业,以缓解保供压力,帮助第一批复工复产的农业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比较担心的风险问题提供保险保障。该保险产品内容涵盖了今年疫情防控中才出现的“封控”、“确诊人员”等新名词和新概念,保险责任范围更广,全方位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有效缓解企业和群众的后顾之忧。近日,金山区廊下镇农业企业——上海浩丰果蔬专业合作社,收到了中国太保旗下太平洋安信农险在线出具的“三农安疫保”保单,这也是上海市出炉的首份“三农安疫保”保单。为了更好地护航抗疫保供,太平洋安信农险发挥专业优势,为上海市涉农经营主体及其他保供企业量身打造了“三农安疫保”和“复工保”保险方案,助力各类生产经营组织复工复产。nbsp;疫情发生以来,浩丰果蔬专业合作社每天从外地调运100多吨蔬菜到上海基地进行包装加工,再面向全市配送。合作社总经理刘元军介绍,每天要安排多名司机和配送员直送全市各社区,此前很担心疫情传染带来的风险,“虽然我们已经严格按照要求做好防护,但有了‘三农安疫保’,如果因为工作不幸感染,或者是引起公司的停工,会获得相应的补偿和保障,我们更安心。”nbsp;“三农安疫保”有效缓解了合作社因疫情可能导致的生产经营分风险,使合作社能全身心投入到安全生产保供工作中。通过太平洋安信农险积极宣导、有序推进,更多涉农经营主体纳入“三农安疫保”,全方位保障因疫情导致的营业中断损失、疫情防控及雇员确诊等保险责任。截至5月10日,上海市已有近三百家单位投保“三农安疫保”。“三农安疫保”的推进,获得上海市各区政府的大力支持,金山区、宝山区、青浦区将对符合条件的涉农经营主体投保“三农安疫保”等抗疫保险产品给予积极的财政补贴。对于规模更大的企业复工复产,太平洋安信农险此前量身打造了“复工保”,为企业承担营业中断损失保障、疫情防控及停业损失保障等两项保险责任。枫泾九丰农业科技公司是金山区枫泾镇重点招商引资的现代农业项目,主要从事智能温室大棚农业生产。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冯钰介绍,“‘复工保’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疫情带来的压力。投保后,枫泾九丰如果发生疫情,最高可以获得230万的抗疫综合保障,给我们吃了个定心丸。”“三农安疫保”和“复工保”双管齐下,极大提高了各区企业复工复产的抗风险能力。“三农安疫保”更着眼当下疫情特点,针对小微三农市场主体复工复产的痛点,全新开发了保险条款。据悉,太平洋安信农险的“三农安疫保”为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量身打造,第一时间服务农村合作社等农业企业,以缓解保供压力,帮助第一批复工复产的农业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比较担心的风险问题提供保险保障。该保险产品内容涵盖了今年疫情防控中才出现的“封控”、“确诊人员”等新名词和新概念,保险责任范围更广,全方位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有效缓解企业和群众的后顾之忧。投资者网财经Thu, 12 May 2022 16:33:56 GMT《投资者网》http://www.investorchina.cn/article/68384锐叔论市 有整理要求!http://www.investorchina.cn/article/68380昨日大盘虽然延续反弹,但成交量明显放大及午后的回落显示短线抛压有所增大。叠加技术上5周均线压力及市场情绪上在进入下半周后往往趋于谨慎,短线上或出现一定回调。《投资者网》特约国金证券分析师毛锐周三早盘三大指数开盘涨跌不一。开盘之后,指数不断震荡走高,创业板指领涨,中午休市前已涨超4%。午后,指数惯性冲高后,短线获利盘开始涌出,此后持续回落直至收市,之前涨幅明显收窄。最终,上证指数、深成指、创业板指分别以涨0.75%、涨1.80%、涨3.07%报收。盘面上,涨停股(剔除ST和未开板次新股)95家,显示市场情绪较高;个股涨跌比2096:2404,个股平均涨幅0,37%,赚钱效应一般,两市成交额10780亿,较前一交易日增量27.30%。北上资金净流入逾22亿。前天在欧美股市大跌的背景下,A股不跌反涨,因此昨天盘中的一度大涨,应了锐叔早评中“逆水行舟,不退则进”的判断,但午后出现回落,尤其是平均股价指数从最多时涨超3.6%到收盘时仅涨1.43%,同时也应了锐叔早评中“市场信心的恢复不会一蹴而就,当前基金发行依然低迷也反映增量资金还暂时有限,因此未来市场反攻的道路并不平坦,随时可能出现一些颠簸”的提醒。技术上来看,K线上出现明显上影线加上成交放量这一组合并不太好,往往预示会有调整要求,同时三大指数也同时来到了5周均线的压力位,突破前一般也需要一个整理蓄势的过程。从情绪周期来看,下半周市场情绪也往往趋于谨慎。此外,昨天盘面上,近期的一些连板高标股,如基建龙头浙江建投近跌停,北玻股份上演天地板,新冠药概念龙头华润双鹤尾盘破板跳水等,也发出了情绪有所退潮的信号。因此,短线上市场出现一两天调整的可能性会比较大。不过,即便调整也不应改变市场震荡回升的态势。国内方面,随着国内疫情大幅缓解,以及4月29日政治局会议强调“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市场对经济和政策预期最悲观的时段已经过去。此外,昨天早上,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我国4月通胀数据,尽管PPI、CPI都超预期上行,但是核心CPI同比仅为0.9%,还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说明国内整体通胀水平并没有明显上行,之前央行一季度执行报告指出会加大对通胀的关注,但从最新的数据来看,短期不用太担心通胀对货币政策构成明显的制约。国外方面,4月以来美股大幅下跌,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美国通胀水平居高不下,市场预期美联储将大幅收紧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胀。而从昨晚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来看,美国4月CPI同比 8.3%,较上月的8.5%有所回落,其中核心CPI同比增长6.2%,较上月6.5%的涨幅也有所回落。这应该有助于市场产生对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的预期,从而修复一些此前的悲观情绪。此外,还有一件事值得注意:据美国CNBC消息,为了为缓解美国通胀压力,美国总统拜登10日在华盛顿向全国发表讲话时表示,白宫正在审视前总统特朗普执政期间实施的“惩罚措施”,这些措施提高了从尿布到服装和家具的所有商品的价格,他还说,白宫有可能选择完全取消上述措施。未来美国若降低关税,在经济上也将利好我国出口,同时也有利于股市风险偏好的回升。总体来看,短线市场虽然有一些调整要求,但目前无论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都呈现改善之势,对A股阶段性行情构成支持。按照最近锐叔“既要保持耐心,也要充满信心,战略上可积极看多,战术上则坚持逢低原则”的策略,若出现调整,反倒是逢低进场的机会。板块和热点方面,昨天盘面上,行业方面,按不加权方式排序,半导体、酒店餐饮、煤炭等涨幅居前,公共交通、综合类、农林牧渔等跌幅居前。题材方面,按涨停个股数量排序,县城城镇化、新能源车、光伏等最为活跃。半导体、新能源车、光伏等高成长赛道延续强劲反弹之势,其中半导体板块指数涨超3%,新能源车和光伏则均贡献12只涨停或涨超10%的个股。赛道股反弹的主要驱动力是前期跌得太多了,此外一些消息面的因素对它们也有所刺激。比如昨天早评中提到的半导体方面,美国国会议员将于本周四开会就一项折中的措施展开谈判,该措施将提供520亿美元的半导体制造业补贴,并提高美国针对中国技术的竞争力,市场对美国加大对我国在先进制程设备等方面的限制产生一定的预期,从而提升半导体国产替代的预期。光伏方面,美国那边最近释放出降低关税以缓解通胀压力的信号,若后续关税顺利取消,国产组件有机会直接出口美国,利好中国对美国光伏产品出口贸易。但锐叔还是坚持认为,目前对于高成长赛道股还只能视为超跌反弹,中期介入时机是否到来还需进一步观察,除了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高企等压制成长股估值的因素尚未消除,近期一些高成长行业的基本面也有些不理想,主要是增收不增利,即营收增速能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净利增速也不太好看。比如:锂电一季度营收增速153.9%,环比27.4%,反映行业景气度还很高。但一季度净利润增速117.9%,环比-80.5%,降幅惊人。主要原因是锂电产业链一季度受到上游碳酸锂涨价、芯片短缺等影响较大,利润整体向中上游的锂钴镍等资源板块转移;储能也差不多,一季度营收增速132.4%,环比15.9%,但净利润增速-11.8%,环比-137.7%。毕竟是双胞胎兄弟,都受到上游资源板块的压制,但储能的毛利率比锂电更低,议价能力弱,于是同比、环比双双负增长;风电的一季度营收增速24.0%,环比10.6%,而净利润增速51.8%,环比 -10.0%。 风电的净利润增速虽然比营收增速高,但环比数据是在下降的,而市场关心的就是这点。因为这说明,风电的利润率正在承压。风电行业利润率普遍很低,生意模式比较一般,尤其是锻铸件、塔筒等环节,材料成本占比很大。 在通胀的大环境下,压力山大;芯片板块一季度营收增速32.5%,环比-6.7%,净利润增速79.0%,环比-59.0%。芯片板块的景气度跟下游的手机、汽车两大行业紧密相关,一季度两个行业都受到了疫情的打击,需求低迷。虽然由于部分芯片仍处于紧缺阶段,毛利率还在相对高位,使得净利率增速快于营收增速。但经过一年多的毛利率上行,这个阶段已经接近尾声。明眼人都知道,供应链会阶段性紧缺,但不可能持续紧缺,吃涨价红利是不可持续的。一季度的净利润增速环比下降,显示最好的日子已经结束了。所以,在高成长板块连续反弹后,还是应该谨慎对待,不宜追涨。据美国CNBC消息,美国总统拜登10日在华盛顿向全国发表讲话时表示,白宫正在审视前总统特朗普执政期间实施的“惩罚措施”,这些措施提高了从尿布到服装和家具的所有商品的价格,他还说,白宫有可能选择完全取消上述措施。此外,早在5月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就曾发布公告称:依据2018年的“301调查”结果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的两项行动将分别于今年7月6日和8月23日结束。即日起,那些受益于对华加征关税的美国行业代表可分别在7月5日和8月22日之前向该办公室申请维持加征的关税。该办公室将依据申请对相关关税进行复审,复审期间将维持这些关税。换句话说,如果届时美国行业代表没有提出维持加征的关税的申请,或者申请未获通过,相关关税就有望取消。若美国降低关税,自然将有利于对美出口占比较高的相关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改善,近期不妨适当关注一下这类公司。昨天国务院召开了常务会议。会议要求,确保能源供应。在前期支持基础上,再向中央发电企业拨付500亿元可再生能源补贴,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注资100亿元,支持煤电企业纾困和多发电。要优化政策,安全有序释放先进煤炭产能。决不允许出现拉闸限电。这条消息对电力板块是一大利好,尤其是给电力央企拨付500亿可再生能源补贴,同时还注资100亿元,说明补贴拖欠问题已逐步落地,对绿电运营商更是利好。当前我国煤炭价格严重偏离正常轨道,制约我国经济复苏和企业正常经营。国家发改委在今年2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中,明确表态“电力供应和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近期阶段秦皇岛港下水煤(5500千卡)中长期交易价格每吨570~770元(含税)较为合理”。5月6日国家发改委再次发文强调加强煤炭价格调控监管,直接规定秦皇岛港下水煤(5500千卡)中长期、现货价格每吨分别超过770元、1155元的,如无正当理由,一般可认定为哄抬价格。文件措辞严厉、直接、可量化、没有任何歧义。政策明确打击哄抬物价并设定煤炭长协及现货价格区间,有助规范市场秩序并稳定市场煤价预期,推动煤价向合理区间回归并提升电力供给保障。考虑火电大部分电量已被年度市场电合同锁定价格,同时政府控制煤价态度明确,预计火电行业扭亏及季度盈利能力环比改善趋势明确。而对于绿电运营商来说,补贴拖欠问题导致企业形成大量应收账款,严重影响企业运营业绩,其中较为纯粹的新能源运营商的应收账款占经营性现金流的比重均超过100%,甚至高达200-300%。发电补贴后续落地,有望更利好纯新能源发电运营商。操作策略:昨日大盘虽然延续反弹,但成交量明显放大及午后的回落显示短线抛压有所增大。叠加技术上5周均线压力及市场情绪上在进入下半周后往往趋于谨慎,短线上或出现一定回调。不过,当前左右A股走势的关键因素,在于国内经济面和政策面的走向,在这方面,重磅会议“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的表述,有助于打消此前市场对政策是否继续发力“稳增长”的担忧,可以说“政策底”被进一步夯实。而随着国内疫情明显改善,决策层在基建发力、地产托底、市场主体纾困和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等维度再次稳定市场预期,此前市场极端悲观情绪有望逐渐修复,叠加当前市场有较强的投资价值和估值支撑,即便调整也不改市场延续阶段性上升行情的预期。中期来看,今年政策面的总基调是以“稳”为主,基本面的大背景是“全球流动性趋于收紧+通胀上升”,这一组合对市场并不太友好,加上结构性高估值的矛盾依旧存在,风险偏好难以持续全面提升,整体市场仍有望保持区间震荡格局。操作上,轻仓者暂时观望但若遇调整可逢低加仓;重仓者则持股待涨为主,同时注意根据当前市场风格变化以及结构性主线进行调仓换股。(国金证券毛锐 SAC执业编号:S1130519020002)昨日大盘虽然延续反弹,但成交量明显放大及午后的回落显示短线抛压有所增大。叠加技术上5周均线压力及市场情绪上在进入下半周后往往趋于谨慎,短线上或出现一定回调。《投资者网》特约国金证券分析师毛锐周三早盘三大指数开盘涨跌不一。开盘之后,指数不断震荡走高,创业板指领涨,中午休市前已涨超4%。午后,指数惯性冲高后,短线获利盘开始涌出,此后持续回落直至收市,之前涨幅明显收窄。最终,上证指数、深成指、创业板指分别以涨0.75%、涨1.80%、涨3.07%报收。盘面上,涨停股(剔除ST和未开板次新股)95家,显示市场情绪较高;个股涨跌比2096:2404,个股平均涨幅0,37%,赚钱效应一般,两市成交额10780亿,较前一交易日增量27.30%。北上资金净流入逾22亿。前天在欧美股市大跌的背景下,A股不跌反涨,因此昨天盘中的一度大涨,应了锐叔早评中“逆水行舟,不退则进”的判断,但午后出现回落,尤其是平均股价指数从最多时涨超3.6%到收盘时仅涨1.43%,同时也应了锐叔早评中“市场信心的恢复不会一蹴而就,当前基金发行依然低迷也反映增量资金还暂时有限,因此未来市场反攻的道路并不平坦,随时可能出现一些颠簸”的提醒。技术上来看,K线上出现明显上影线加上成交放量这一组合并不太好,往往预示会有调整要求,同时三大指数也同时来到了5周均线的压力位,突破前一般也需要一个整理蓄势的过程。从情绪周期来看,下半周市场情绪也往往趋于谨慎。此外,昨天盘面上,近期的一些连板高标股,如基建龙头浙江建投近跌停,北玻股份上演天地板,新冠药概念龙头华润双鹤尾盘破板跳水等,也发出了情绪有所退潮的信号。因此,短线上市场出现一两天调整的可能性会比较大。不过,即便调整也不应改变市场震荡回升的态势。国内方面,随着国内疫情大幅缓解,以及4月29日政治局会议强调“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市场对经济和政策预期最悲观的时段已经过去。此外,昨天早上,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我国4月通胀数据,尽管PPI、CPI都超预期上行,但是核心CPI同比仅为0.9%,还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说明国内整体通胀水平并没有明显上行,之前央行一季度执行报告指出会加大对通胀的关注,但从最新的数据来看,短期不用太担心通胀对货币政策构成明显的制约。国外方面,4月以来美股大幅下跌,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美国通胀水平居高不下,市场预期美联储将大幅收紧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胀。而从昨晚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来看,美国4月CPI同比 8.3%,较上月的8.5%有所回落,其中核心CPI同比增长6.2%,较上月6.5%的涨幅也有所回落。这应该有助于市场产生对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的预期,从而修复一些此前的悲观情绪。此外,还有一件事值得注意:据美国CNBC消息,为了为缓解美国通胀压力,美国总统拜登10日在华盛顿向全国发表讲话时表示,白宫正在审视前总统特朗普执政期间实施的“惩罚措施”,这些措施提高了从尿布到服装和家具的所有商品的价格,他还说,白宫有可能选择完全取消上述措施。未来美国若降低关税,在经济上也将利好我国出口,同时也有利于股市风险偏好的回升。总体来看,短线市场虽然有一些调整要求,但目前无论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都呈现改善之势,对A股阶段性行情构成支持。按照最近锐叔“既要保持耐心,也要充满信心,战略上可积极看多,战术上则坚持逢低原则”的策略,若出现调整,反倒是逢低进场的机会。板块和热点方面,昨天盘面上,行业方面,按不加权方式排序,半导体、酒店餐饮、煤炭等涨幅居前,公共交通、综合类、农林牧渔等跌幅居前。题材方面,按涨停个股数量排序,县城城镇化、新能源车、光伏等最为活跃。半导体、新能源车、光伏等高成长赛道延续强劲反弹之势,其中半导体板块指数涨超3%,新能源车和光伏则均贡献12只涨停或涨超10%的个股。赛道股反弹的主要驱动力是前期跌得太多了,此外一些消息面的因素对它们也有所刺激。比如昨天早评中提到的半导体方面,美国国会议员将于本周四开会就一项折中的措施展开谈判,该措施将提供520亿美元的半导体制造业补贴,并提高美国针对中国技术的竞争力,市场对美国加大对我国在先进制程设备等方面的限制产生一定的预期,从而提升半导体国产替代的预期。光伏方面,美国那边最近释放出降低关税以缓解通胀压力的信号,若后续关税顺利取消,国产组件有机会直接出口美国,利好中国对美国光伏产品出口贸易。但锐叔还是坚持认为,目前对于高成长赛道股还只能视为超跌反弹,中期介入时机是否到来还需进一步观察,除了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高企等压制成长股估值的因素尚未消除,近期一些高成长行业的基本面也有些不理想,主要是增收不增利,即营收增速能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净利增速也不太好看。比如:锂电一季度营收增速153.9%,环比27.4%,反映行业景气度还很高。但一季度净利润增速117.9%,环比-80.5%,降幅惊人。主要原因是锂电产业链一季度受到上游碳酸锂涨价、芯片短缺等影响较大,利润整体向中上游的锂钴镍等资源板块转移;储能也差不多,一季度营收增速132.4%,环比15.9%,但净利润增速-11.8%,环比-137.7%。毕竟是双胞胎兄弟,都受到上游资源板块的压制,但储能的毛利率比锂电更低,议价能力弱,于是同比、环比双双负增长;风电的一季度营收增速24.0%,环比10.6%,而净利润增速51.8%,环比 -10.0%。 风电的净利润增速虽然比营收增速高,但环比数据是在下降的,而市场关心的就是这点。因为这说明,风电的利润率正在承压。风电行业利润率普遍很低,生意模式比较一般,尤其是锻铸件、塔筒等环节,材料成本占比很大。 在通胀的大环境下,压力山大;芯片板块一季度营收增速32.5%,环比-6.7%,净利润增速79.0%,环比-59.0%。芯片板块的景气度跟下游的手机、汽车两大行业紧密相关,一季度两个行业都受到了疫情的打击,需求低迷。虽然由于部分芯片仍处于紧缺阶段,毛利率还在相对高位,使得净利率增速快于营收增速。但经过一年多的毛利率上行,这个阶段已经接近尾声。明眼人都知道,供应链会阶段性紧缺,但不可能持续紧缺,吃涨价红利是不可持续的。一季度的净利润增速环比下降,显示最好的日子已经结束了。所以,在高成长板块连续反弹后,还是应该谨慎对待,不宜追涨。据美国CNBC消息,美国总统拜登10日在华盛顿向全国发表讲话时表示,白宫正在审视前总统特朗普执政期间实施的“惩罚措施”,这些措施提高了从尿布到服装和家具的所有商品的价格,他还说,白宫有可能选择完全取消上述措施。此外,早在5月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就曾发布公告称:依据2018年的“301调查”结果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的两项行动将分别于今年7月6日和8月23日结束。即日起,那些受益于对华加征关税的美国行业代表可分别在7月5日和8月22日之前向该办公室申请维持加征的关税。该办公室将依据申请对相关关税进行复审,复审期间将维持这些关税。换句话说,如果届时美国行业代表没有提出维持加征的关税的申请,或者申请未获通过,相关关税就有望取消。若美国降低关税,自然将有利于对美出口占比较高的相关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改善,近期不妨适当关注一下这类公司。昨天国务院召开了常务会议。会议要求,确保能源供应。在前期支持基础上,再向中央发电企业拨付500亿元可再生能源补贴,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注资100亿元,支持煤电企业纾困和多发电。要优化政策,安全有序释放先进煤炭产能。决不允许出现拉闸限电。这条消息对电力板块是一大利好,尤其是给电力央企拨付500亿可再生能源补贴,同时还注资100亿元,说明补贴拖欠问题已逐步落地,对绿电运营商更是利好。当前我国煤炭价格严重偏离正常轨道,制约我国经济复苏和企业正常经营。国家发改委在今年2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中,明确表态“电力供应和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近期阶段秦皇岛港下水煤(5500千卡)中长期交易价格每吨570~770元(含税)较为合理”。5月6日国家发改委再次发文强调加强煤炭价格调控监管,直接规定秦皇岛港下水煤(5500千卡)中长期、现货价格每吨分别超过770元、1155元的,如无正当理由,一般可认定为哄抬价格。文件措辞严厉、直接、可量化、没有任何歧义。政策明确打击哄抬物价并设定煤炭长协及现货价格区间,有助规范市场秩序并稳定市场煤价预期,推动煤价向合理区间回归并提升电力供给保障。考虑火电大部分电量已被年度市场电合同锁定价格,同时政府控制煤价态度明确,预计火电行业扭亏及季度盈利能力环比改善趋势明确。而对于绿电运营商来说,补贴拖欠问题导致企业形成大量应收账款,严重影响企业运营业绩,其中较为纯粹的新能源运营商的应收账款占经营性现金流的比重均超过100%,甚至高达200-300%。发电补贴后续落地,有望更利好纯新能源发电运营商。操作策略:昨日大盘虽然延续反弹,但成交量明显放大及午后的回落显示短线抛压有所增大。叠加技术上5周均线压力及市场情绪上在进入下半周后往往趋于谨慎,短线上或出现一定回调。不过,当前左右A股走势的关键因素,在于国内经济面和政策面的走向,在这方面,重磅会议“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的表述,有助于打消此前市场对政策是否继续发力“稳增长”的担忧,可以说“政策底”被进一步夯实。而随着国内疫情明显改善,决策层在基建发力、地产托底、市场主体纾困和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等维度再次稳定市场预期,此前市场极端悲观情绪有望逐渐修复,叠加当前市场有较强的投资价值和估值支撑,即便调整也不改市场延续阶段性上升行情的预期。中期来看,今年政策面的总基调是以“稳”为主,基本面的大背景是“全球流动性趋于收紧+通胀上升”,这一组合对市场并不太友好,加上结构性高估值的矛盾依旧存在,风险偏好难以持续全面提升,整体市场仍有望保持区间震荡格局。操作上,轻仓者暂时观望但若遇调整可逢低加仓;重仓者则持股待涨为主,同时注意根据当前市场风格变化以及结构性主线进行调仓换股。(国金证券毛锐 SAC执业编号:S1130519020002)投资者网财经Thu, 12 May 2022 15:11:37 GMT《投资者网》特约 毛锐http://www.investorchina.cn/article/68380 上调售价、增资扩产 “蔚小理”看上的欣旺达能否靠动力电池突围http://www.investorchina.cn/article/68374《投资者网》彭宝萱编辑nbsp; 汤巾2022年第一季度,受原材料、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波动不断。从上游动力电池市场看,国内动力电池的累计装车量同比上升120%达51.3GWh,但头部厂商的盈利表现承压。4月26日晚间,锂电厂商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欣旺达”,300207.SZ)发布了第一季度报告,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至106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26%至0.95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下降38%至1.01亿元。随后,欣旺达在4月28日与金圆中科、川恒股份(002895.SZ)签订了《投资合作协议》,拟出资1.23亿元成立合资公司,在阿根廷整合开发盐湖锂资源。此前在3月份,欣旺达旗下汽车电池公司与珠海市政府签署项目投资协议,将于珠海投资120亿元建设30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持续扩产的情况下,欣旺达能否在动力电池领域实现业务结构的突破,则有待观察。售价上调动力电池厂商中,“宁王”宁德时代(300750.SZ)在2022年第一季度的归母净利润下降24%至14.9亿元,比亚迪(002594.SZ)的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近三成,国轩高科(002074.SZ)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33%。据欣旺达利润表数据,由于订单增加、附加费增加、管理人员工资增加等原因,欣旺达2022年第一季度的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等项目支出上涨。此外,欣旺达还受到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影响。自2021年以来,锂离子电池行业上游原材料呈现不同程度的涨价,欣旺达认为,受中间商以及贸易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影响,上游原材料价格激增,增加了公司成本端的压力,出现利润下滑甚至亏损的风险。因此,欣旺达在4月20日的业绩说明会上宣布涨价,根据不同的客户、项目以及产品结构情况,欣旺达已对售价做出相应调整,上涨幅度参考行业龙头公司的水平。具体涨价机制是与上游原材料合作伙伴达成供应共识,并与下游客户伙伴形成了价格联动机制。可以看到,动力电池厂商涨价已成为行业共识。据东吴证券统计,宁德时代在2022年第一季度产品涨价10%,其中三元电池在第二季度再次提价;比亚迪采用浮动定价机制,为保持毛利润,向下游传导成本;亿纬锂能(300014.SZ)则以净利率为正的原则,第一季度的涨幅较小;鹏辉能源(300438.SZ)和中航锂电预计在2022年的价格涨幅在20%左右。值得一提的是,欣旺达在2022年第一季度的其他收益上涨153%至1.25亿元,主要由于政府补助的增加。2022年第一季度,欣旺达获得的政府补助1.23亿元。但由于公司持有的股票资产依据股价调整公允价值产生的亏损1.33亿元,致使欣旺达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01亿元,超过了归母净利润的0.95亿元。此前在2021年,欣旺达收到的政府补助就达2.28亿元,加上处置惠州土地所有权所获得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1.5亿元,两项合计在2021年归母净利润中高达41.5%,这也导致了欣旺达在2021年的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差距较大,分别为9.16亿元和5.28亿元。从二级市场看,2021年11月10日欣旺达的股价达55元/股,至今跌幅超50%。截至5月11日,其收盘价为25.81元/股,总市值444亿元,市盈率50.3倍(TTM)。欣旺达股价走势图(元/股)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获车企青睐在2021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市场格局中,欣旺达的市占率不高,仅为1.3%,全年装车量2.06Gwh,位列第十。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市场份额仍处于主要位置,分别占比52.1%和16.2%。2021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市场格局数据来源:CABIA,中信证券研究部在外供电池方面,比亚迪外供电池比例仅约5.6%,宁德时代仍是众多新能源车企的主要选择。据中信证券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蔚来(9866.HK)和理想汽车(2015.HK)均仅有宁德时代一家动力电池供应商,上汽集团(600104.SH)、小鹏汽车(9868.HK)等大部分动力电池供应来自于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市场头部企业集中度较高的情况下,市占率不高的欣旺达也进入了车企的视野。2月底,欣旺达的控股子公司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下称“欣旺达汽车电池”)完成了一笔24.3亿元的增资,估值约125亿元。增资完成后,欣旺达的下属子公司持有欣旺达汽车电池的股权比例从71.5%变更为57.5%。此轮增资的投资方由19家公司组成,其中增资款排名前三的为车和家、Sky Top、蔚瑞投资,分别投入4亿元、4亿元和2.5亿元。而具体来看,车和家是理想汽车关联企业,Sky Top是小鹏汽车的关联实体,蔚瑞投资是蔚来董事长李斌参与投资的企业。除了“蔚小理”以外,投资方背景还包括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和东风汽车三家车企,以及OPPO、一加、realme手机品牌的母公司欧加控股、原材料厂商华友控股、碧桂园创投等。增资之后,欣旺达汽车电池随后在3月与珠海市政府签署项目投资协议,将于珠海投资120亿元建设30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约100亿元。同时,欣旺达汽车电池收到了上汽集团的定点订单,为其供应动力电机总成产品。不过,欣旺达并未在公告中提及投入资金的来源。但据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大量资金的投资消耗给欣旺达带来一定的负债压力。2022年第一季度,欣旺达的资产负债率达66%,应收账款在总资产中占比达20%。同时,欣旺达通过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21.3亿元,用于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达18.7亿元。因此,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提问公司高负债率的问题,欣旺达回应称将通过三种方式降低负债率,一是采取股权融资的方式,优化公司资本结构;二是将优化供应商账期管理,提升公司回款能力;三是提高中长期债务融资比例,优化公司债务结构。而关于具体的调整计划,《投资者网》向欣旺达联系交流,但并未得到回复。加码动力电池公开资料显示,欣旺达早期作为消费类锂离子电池生产厂商,已进入联想、ATL、苹果、华为、小米等供应链,主营产品为3C消费类电池。直到2014年,欣旺达成立电动汽车电池子公司,并收购东莞锂威,正式步入电动汽车电池领域。截至2021年,欣旺达仍靠消费类锂离子电池作为主要营业收入,动力汽车电池类实现营业收入29.3亿元,仅占比7.85%。消费类锂离子电池中,欣旺达又以手机数码类为主,实现收入208亿元,占总营收的56%。其次是笔记本电脑类、智能硬件类,分别占总营收的14.5%和13.4%。数据来源:2021年年报从毛利率上看,消费类锂离子电池相关产品的毛利率并无较大变动,手机数码类毛利率达18.39%,仅增长0.15%。然而,电动汽车电池类产品的毛利率虽为-0.87%,但同比增长13.98%。平安证券认为,手机市场已进入存量博弈时代,行业竞争加剧,对手机厂商的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欣旺达的手机模组市占率已达到相对高位,有望维持在30%左右的水平。而动力电池业务方面,欣旺达由于客户放量将迎来爆发期。实际上,欣旺达并非独家“跨界”发展的消费锂电池厂商。珠海冠宇(688772.SH)在2019年布局动力锂电领域,2021年的消费类电池的营业收入占比近95%,动力类电池仅获得0.94亿元的营收,但对应的毛利率大涨209%。亿纬锂能于2015年深度布局动力电池,2021年动力电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同比增长146%,已超过了消费类电池的68.8亿元营业收入。相较于欣旺达,亿纬锂能已实现了动力电池为主导的业务结构。中银证券称,在宁德时代龙头确立、比亚迪地位稳固的市场格局下,二线企业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包括欣旺达、亿纬锂能在内具备优势的二线电池企业有望崛起,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突出重围。而对于欣旺达来说,大举加码动力电池领域能否迎来业务变革的春天,还有待时间的验证。(思维财经出品)■《投资者网》彭宝萱编辑nbsp; 汤巾2022年第一季度,受原材料、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波动不断。从上游动力电池市场看,国内动力电池的累计装车量同比上升120%达51.3GWh,但头部厂商的盈利表现承压。4月26日晚间,锂电厂商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欣旺达”,300207.SZ)发布了第一季度报告,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至106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26%至0.95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下降38%至1.01亿元。随后,欣旺达在4月28日与金圆中科、川恒股份(002895.SZ)签订了《投资合作协议》,拟出资1.23亿元成立合资公司,在阿根廷整合开发盐湖锂资源。此前在3月份,欣旺达旗下汽车电池公司与珠海市政府签署项目投资协议,将于珠海投资120亿元建设30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持续扩产的情况下,欣旺达能否在动力电池领域实现业务结构的突破,则有待观察。售价上调动力电池厂商中,“宁王”宁德时代(300750.SZ)在2022年第一季度的归母净利润下降24%至14.9亿元,比亚迪(002594.SZ)的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近三成,国轩高科(002074.SZ)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33%。据欣旺达利润表数据,由于订单增加、附加费增加、管理人员工资增加等原因,欣旺达2022年第一季度的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等项目支出上涨。此外,欣旺达还受到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影响。自2021年以来,锂离子电池行业上游原材料呈现不同程度的涨价,欣旺达认为,受中间商以及贸易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影响,上游原材料价格激增,增加了公司成本端的压力,出现利润下滑甚至亏损的风险。因此,欣旺达在4月20日的业绩说明会上宣布涨价,根据不同的客户、项目以及产品结构情况,欣旺达已对售价做出相应调整,上涨幅度参考行业龙头公司的水平。具体涨价机制是与上游原材料合作伙伴达成供应共识,并与下游客户伙伴形成了价格联动机制。可以看到,动力电池厂商涨价已成为行业共识。据东吴证券统计,宁德时代在2022年第一季度产品涨价10%,其中三元电池在第二季度再次提价;比亚迪采用浮动定价机制,为保持毛利润,向下游传导成本;亿纬锂能(300014.SZ)则以净利率为正的原则,第一季度的涨幅较小;鹏辉能源(300438.SZ)和中航锂电预计在2022年的价格涨幅在20%左右。值得一提的是,欣旺达在2022年第一季度的其他收益上涨153%至1.25亿元,主要由于政府补助的增加。2022年第一季度,欣旺达获得的政府补助1.23亿元。但由于公司持有的股票资产依据股价调整公允价值产生的亏损1.33亿元,致使欣旺达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01亿元,超过了归母净利润的0.95亿元。此前在2021年,欣旺达收到的政府补助就达2.28亿元,加上处置惠州土地所有权所获得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1.5亿元,两项合计在2021年归母净利润中高达41.5%,这也导致了欣旺达在2021年的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差距较大,分别为9.16亿元和5.28亿元。从二级市场看,2021年11月10日欣旺达的股价达55元/股,至今跌幅超50%。截至5月11日,其收盘价为25.81元/股,总市值444亿元,市盈率50.3倍(TTM)。欣旺达股价走势图(元/股)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获车企青睐在2021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市场格局中,欣旺达的市占率不高,仅为1.3%,全年装车量2.06Gwh,位列第十。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市场份额仍处于主要位置,分别占比52.1%和16.2%。2021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市场格局数据来源:CABIA,中信证券研究部在外供电池方面,比亚迪外供电池比例仅约5.6%,宁德时代仍是众多新能源车企的主要选择。据中信证券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蔚来(9866.HK)和理想汽车(2015.HK)均仅有宁德时代一家动力电池供应商,上汽集团(600104.SH)、小鹏汽车(9868.HK)等大部分动力电池供应来自于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市场头部企业集中度较高的情况下,市占率不高的欣旺达也进入了车企的视野。2月底,欣旺达的控股子公司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下称“欣旺达汽车电池”)完成了一笔24.3亿元的增资,估值约125亿元。增资完成后,欣旺达的下属子公司持有欣旺达汽车电池的股权比例从71.5%变更为57.5%。此轮增资的投资方由19家公司组成,其中增资款排名前三的为车和家、Sky Top、蔚瑞投资,分别投入4亿元、4亿元和2.5亿元。而具体来看,车和家是理想汽车关联企业,Sky Top是小鹏汽车的关联实体,蔚瑞投资是蔚来董事长李斌参与投资的企业。除了“蔚小理”以外,投资方背景还包括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和东风汽车三家车企,以及OPPO、一加、realme手机品牌的母公司欧加控股、原材料厂商华友控股、碧桂园创投等。增资之后,欣旺达汽车电池随后在3月与珠海市政府签署项目投资协议,将于珠海投资120亿元建设30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约100亿元。同时,欣旺达汽车电池收到了上汽集团的定点订单,为其供应动力电机总成产品。不过,欣旺达并未在公告中提及投入资金的来源。但据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大量资金的投资消耗给欣旺达带来一定的负债压力。2022年第一季度,欣旺达的资产负债率达66%,应收账款在总资产中占比达20%。同时,欣旺达通过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21.3亿元,用于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达18.7亿元。因此,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提问公司高负债率的问题,欣旺达回应称将通过三种方式降低负债率,一是采取股权融资的方式,优化公司资本结构;二是将优化供应商账期管理,提升公司回款能力;三是提高中长期债务融资比例,优化公司债务结构。而关于具体的调整计划,《投资者网》向欣旺达联系交流,但并未得到回复。加码动力电池公开资料显示,欣旺达早期作为消费类锂离子电池生产厂商,已进入联想、ATL、苹果、华为、小米等供应链,主营产品为3C消费类电池。直到2014年,欣旺达成立电动汽车电池子公司,并收购东莞锂威,正式步入电动汽车电池领域。截至2021年,欣旺达仍靠消费类锂离子电池作为主要营业收入,动力汽车电池类实现营业收入29.3亿元,仅占比7.85%。消费类锂离子电池中,欣旺达又以手机数码类为主,实现收入208亿元,占总营收的56%。其次是笔记本电脑类、智能硬件类,分别占总营收的14.5%和13.4%。数据来源:2021年年报从毛利率上看,消费类锂离子电池相关产品的毛利率并无较大变动,手机数码类毛利率达18.39%,仅增长0.15%。然而,电动汽车电池类产品的毛利率虽为-0.87%,但同比增长13.98%。平安证券认为,手机市场已进入存量博弈时代,行业竞争加剧,对手机厂商的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欣旺达的手机模组市占率已达到相对高位,有望维持在30%左右的水平。而动力电池业务方面,欣旺达由于客户放量将迎来爆发期。实际上,欣旺达并非独家“跨界”发展的消费锂电池厂商。珠海冠宇(688772.SH)在2019年布局动力锂电领域,2021年的消费类电池的营业收入占比近95%,动力类电池仅获得0.94亿元的营收,但对应的毛利率大涨209%。亿纬锂能于2015年深度布局动力电池,2021年动力电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同比增长146%,已超过了消费类电池的68.8亿元营业收入。相较于欣旺达,亿纬锂能已实现了动力电池为主导的业务结构。中银证券称,在宁德时代龙头确立、比亚迪地位稳固的市场格局下,二线企业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包括欣旺达、亿纬锂能在内具备优势的二线电池企业有望崛起,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突出重围。而对于欣旺达来说,大举加码动力电池领域能否迎来业务变革的春天,还有待时间的验证。(思维财经出品)■投资者网财经Thu, 12 May 2022 13:32:22 GMT《投资者网》彭宝萱http://www.investorchina.cn/article/68374产品结构单一研发费用率不足2% 中国飞鹤如何止住业绩增速下滑?http://www.investorchina.cn/article/68375《投资者网》丁琬璎nbsp;编辑nbsp; 汤巾日前,中国飞鹤(6186.HK)发布的2021年报显示,其业绩增速较前两年明显放缓。具体来看,去年中国飞鹤实现收入227.8亿元,同比增长22.5%;实现归母净利润68.7亿元,同比下降7.6%。而2019年和2020年,其营收增速分别为32.04%和35.5%,净利润增速分别为75.5%和89%。中国飞鹤的这种表现并没有让投资者满意。事实上,进入2022年,其股价加速下跌,截至5月11日收盘价7.01港元/股,相较于去年1月22日高点25.24港元/股,降幅超过70%。中国飞鹤股价走势数据来源:百度股市通营收及净利润增速放缓中国飞鹤营收增速持续下滑,从2018年的70.28%下滑至22.5%;2021年归母净利润增速近六年来首次为负,并从2020年的增速89%,骤降至2021年的-7.6%。中国飞鹤营收净利润趋势 (单位:亿元)数据来源:Wind不过,剔除2020年收购原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的议价购买收益,飞鹤2021年净利润实际同比增加21.2%。2020年9月,中国飞鹤宣布拟超30亿港元入主原生态牧业,加码上游奶源,通过收购原生态牧业71.26%的已发行股份,飞鹤于2020年录得议价购买收益17.29亿元,很大程度上加大了2020年的净利润基数。实际上,即便将原生态牧业购买收益剔除,飞鹤2021年度业绩增速较前两年也明显放缓。销售费用高企飞鹤奶粉最早可追溯至1962年,前身是黑龙江农垦总局旗下赵光农场所成立的一间乳品厂。2001年,企业实现改制,时任乳品厂厂长的冷友斌成为工厂实际控制人,并成立了黑龙江飞鹤乳业制品有限公司。2003年,飞鹤在美国上市。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之后,飞鹤短暂辉煌后又因为全产业链布局等战略失误,经营业绩陷入困境,于2013年6月从纽交所摘牌,又于2019年11月赴港上市。2015年以来,飞鹤确立了高端化发展战略,毛利率逐渐走高。这种表现,在2021年出现拐点。年报显示,2021年毛利率为70.28%,较2020年同期的72.5%下滑了2.2个百分点。其中,营收占比近95%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毛利率由2020年同期的74.1%下滑至72.4%,其他乳制品则由38.5%下滑至28.4%,下滑超过10个百分点。中国飞鹤毛利率趋势 (单位:%)数据来源:Wind业内人士认为,飞鹤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的高毛利率并非源自产品品质,更多在于成功的广告宣传与渠道推广策略,自2015年以来,借助“飞鹤奶粉,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这一广告语,飞鹤持续通过广告投放对品牌大力宣传,成功占领了消费者心智。2018年,飞鹤更是请来了章子怡担任品牌代言人,更加凸显品牌“专业”形象。另一方面,2016年开始,随着母婴店渠道快速崛起,公司投入巨资做线下活动宣传品牌,成功抓住了母婴店渠道红利。持续的广告宣传与线下推广让飞鹤销售费用支出常年处于高位。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飞鹤销售费用从13.70亿元增长至67.29亿元,销售费用率一直维持在29%左右。这也意味着,消费者每购买一罐飞鹤奶粉,大约30%的费用都是替飞鹤支付了广告宣传及推广费用。对此,中国飞鹤有自己的看法,“公司去年陆续发布了星飞帆等多款新品。为了更好地开拓新业务,公司加大了相关新品业务的宣传推广。总体来看,营销费用的增长是匹配新业务、新产品的前置投入,这样的投入是合理和正常的。但从营销占比来看,较2020年略有提升。”截至目前,线下渠道仍是飞鹤重要的获客来源,而“面对面研讨会”成为飞鹤独特的一种营销形式。最新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飞鹤共举办超过100万场面对面研讨会,其中超过2.1万场线上面对面研讨会、99.8万场线下面对面研讨会,获取的新客户人数超过226.6万人。中国飞鹤董事长冷友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直言,“飞鹤奶粉折成公斤卖,全世界最贵”。不过,中国飞鹤在回复《投资者网》时提到,“飞鹤奶粉售价并非世界最贵。星飞帆上市已超11年了,2019年进行了配方升级但建议零售价及终端价格均未上调。根据行业媒体统计,在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全行业的价格排行榜TOP10婴幼儿奶粉牛奶粉品类、有机奶粉和羊奶粉品类中,飞鹤均未上榜。”研发费用率不足2%从中国飞鹤的营收结构来看,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收入占比接近95%,产品结构单一问题较为突出。但从行业来看,随着新生儿数量的大幅下滑,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消费群体正在不断萎缩。飞鹤主营业务构成数据来源:Wind国际统计局数据披露,中国出生率已经从2016年的12.95‰跌至2021年的7.52‰,新生儿数量由2016年的1786万人下降到2021年的1060万人,五年期间降幅高达40%;而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则表明,2016-2021年期间,我国零至三岁儿童的数量由5090万人下降至2021年的3710万人,五年复合增长率为-7.8%。参考欧睿国际的数据及测算,2021年我国婴配粉市场规模同比下滑约6%。这对于95%以上营收来自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中国飞鹤而言,显然算不上好消息。不过,中国飞鹤告诉《投资者网》,“尽管出生率有所下降,行业竞争加剧,但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随着中小品牌逐步出清,将利好飞鹤这样的奶粉行业龙头。”然而市场容量萎缩,必然意味着婴配粉行业进入到存量竞争阶段。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以来,我国奶粉行业的兼并与资产重组正在加快。先是伊利宣布斥资62.45亿收购澳优乳业34.33%股权,进而蒙牛宣布与雅士利国际的股权及若干其他业务权益进行讨论,并表示蒙牛奶粉业务的目标是未来三年进入中国市场前三,在2025年做到百亿规模。在萎缩的市场需求和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下,中国飞鹤未来业绩如何逆流而上?数据显示,与动辄数十亿的销售费用支出相比,中国飞鹤在研发投入方面却少得可怜。过去三年,飞鹤研发费用投入分别为1.71亿元、2.65亿元和4.3亿元,研发费用率不足2%,研发投入仅为同期销售及经销开支的6%。对于研发费用占比,中国飞鹤认为,“食品行业虽然也有基础研究,但更多的是应用科学,不像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光电芯片等行业,需要非常大比例的研发费用。”尽管如此,中国飞鹤在回复《投资者网》时话锋一转称,“真正成就伟大公司的是高品质、持续研发创新的产品,及高价值的服务体系。中国飞鹤持续强化科研创新,依靠创新力量进一步拓宽护城河。从创立至今,飞鹤斥巨资布局全产业链,坚持全产业链研发投入。”然而,凭借不足2%的研发费用率、动辄数十亿的营销推广,真的能“强化科研创新”吗?这或许是中国飞鹤管理层应该正视的问题。(思维财经出品)■《投资者网》丁琬璎nbsp;编辑nbsp; 汤巾日前,中国飞鹤(6186.HK)发布的2021年报显示,其业绩增速较前两年明显放缓。具体来看,去年中国飞鹤实现收入227.8亿元,同比增长22.5%;实现归母净利润68.7亿元,同比下降7.6%。而2019年和2020年,其营收增速分别为32.04%和35.5%,净利润增速分别为75.5%和89%。中国飞鹤的这种表现并没有让投资者满意。事实上,进入2022年,其股价加速下跌,截至5月11日收盘价7.01港元/股,相较于去年1月22日高点25.24港元/股,降幅超过70%。中国飞鹤股价走势数据来源:百度股市通营收及净利润增速放缓中国飞鹤营收增速持续下滑,从2018年的70.28%下滑至22.5%;2021年归母净利润增速近六年来首次为负,并从2020年的增速89%,骤降至2021年的-7.6%。中国飞鹤营收净利润趋势 (单位:亿元)数据来源:Wind不过,剔除2020年收购原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的议价购买收益,飞鹤2021年净利润实际同比增加21.2%。2020年9月,中国飞鹤宣布拟超30亿港元入主原生态牧业,加码上游奶源,通过收购原生态牧业71.26%的已发行股份,飞鹤于2020年录得议价购买收益17.29亿元,很大程度上加大了2020年的净利润基数。实际上,即便将原生态牧业购买收益剔除,飞鹤2021年度业绩增速较前两年也明显放缓。销售费用高企飞鹤奶粉最早可追溯至1962年,前身是黑龙江农垦总局旗下赵光农场所成立的一间乳品厂。2001年,企业实现改制,时任乳品厂厂长的冷友斌成为工厂实际控制人,并成立了黑龙江飞鹤乳业制品有限公司。2003年,飞鹤在美国上市。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之后,飞鹤短暂辉煌后又因为全产业链布局等战略失误,经营业绩陷入困境,于2013年6月从纽交所摘牌,又于2019年11月赴港上市。2015年以来,飞鹤确立了高端化发展战略,毛利率逐渐走高。这种表现,在2021年出现拐点。年报显示,2021年毛利率为70.28%,较2020年同期的72.5%下滑了2.2个百分点。其中,营收占比近95%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毛利率由2020年同期的74.1%下滑至72.4%,其他乳制品则由38.5%下滑至28.4%,下滑超过10个百分点。中国飞鹤毛利率趋势 (单位:%)数据来源:Wind业内人士认为,飞鹤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的高毛利率并非源自产品品质,更多在于成功的广告宣传与渠道推广策略,自2015年以来,借助“飞鹤奶粉,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这一广告语,飞鹤持续通过广告投放对品牌大力宣传,成功占领了消费者心智。2018年,飞鹤更是请来了章子怡担任品牌代言人,更加凸显品牌“专业”形象。另一方面,2016年开始,随着母婴店渠道快速崛起,公司投入巨资做线下活动宣传品牌,成功抓住了母婴店渠道红利。持续的广告宣传与线下推广让飞鹤销售费用支出常年处于高位。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飞鹤销售费用从13.70亿元增长至67.29亿元,销售费用率一直维持在29%左右。这也意味着,消费者每购买一罐飞鹤奶粉,大约30%的费用都是替飞鹤支付了广告宣传及推广费用。对此,中国飞鹤有自己的看法,“公司去年陆续发布了星飞帆等多款新品。为了更好地开拓新业务,公司加大了相关新品业务的宣传推广。总体来看,营销费用的增长是匹配新业务、新产品的前置投入,这样的投入是合理和正常的。但从营销占比来看,较2020年略有提升。”截至目前,线下渠道仍是飞鹤重要的获客来源,而“面对面研讨会”成为飞鹤独特的一种营销形式。最新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飞鹤共举办超过100万场面对面研讨会,其中超过2.1万场线上面对面研讨会、99.8万场线下面对面研讨会,获取的新客户人数超过226.6万人。中国飞鹤董事长冷友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直言,“飞鹤奶粉折成公斤卖,全世界最贵”。不过,中国飞鹤在回复《投资者网》时提到,“飞鹤奶粉售价并非世界最贵。星飞帆上市已超11年了,2019年进行了配方升级但建议零售价及终端价格均未上调。根据行业媒体统计,在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全行业的价格排行榜TOP10婴幼儿奶粉牛奶粉品类、有机奶粉和羊奶粉品类中,飞鹤均未上榜。”研发费用率不足2%从中国飞鹤的营收结构来看,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收入占比接近95%,产品结构单一问题较为突出。但从行业来看,随着新生儿数量的大幅下滑,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消费群体正在不断萎缩。飞鹤主营业务构成数据来源:Wind国际统计局数据披露,中国出生率已经从2016年的12.95‰跌至2021年的7.52‰,新生儿数量由2016年的1786万人下降到2021年的1060万人,五年期间降幅高达40%;而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则表明,2016-2021年期间,我国零至三岁儿童的数量由5090万人下降至2021年的3710万人,五年复合增长率为-7.8%。参考欧睿国际的数据及测算,2021年我国婴配粉市场规模同比下滑约6%。这对于95%以上营收来自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中国飞鹤而言,显然算不上好消息。不过,中国飞鹤告诉《投资者网》,“尽管出生率有所下降,行业竞争加剧,但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随着中小品牌逐步出清,将利好飞鹤这样的奶粉行业龙头。”然而市场容量萎缩,必然意味着婴配粉行业进入到存量竞争阶段。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以来,我国奶粉行业的兼并与资产重组正在加快。先是伊利宣布斥资62.45亿收购澳优乳业34.33%股权,进而蒙牛宣布与雅士利国际的股权及若干其他业务权益进行讨论,并表示蒙牛奶粉业务的目标是未来三年进入中国市场前三,在2025年做到百亿规模。在萎缩的市场需求和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下,中国飞鹤未来业绩如何逆流而上?数据显示,与动辄数十亿的销售费用支出相比,中国飞鹤在研发投入方面却少得可怜。过去三年,飞鹤研发费用投入分别为1.71亿元、2.65亿元和4.3亿元,研发费用率不足2%,研发投入仅为同期销售及经销开支的6%。对于研发费用占比,中国飞鹤认为,“食品行业虽然也有基础研究,但更多的是应用科学,不像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光电芯片等行业,需要非常大比例的研发费用。”尽管如此,中国飞鹤在回复《投资者网》时话锋一转称,“真正成就伟大公司的是高品质、持续研发创新的产品,及高价值的服务体系。中国飞鹤持续强化科研创新,依靠创新力量进一步拓宽护城河。从创立至今,飞鹤斥巨资布局全产业链,坚持全产业链研发投入。”然而,凭借不足2%的研发费用率、动辄数十亿的营销推广,真的能“强化科研创新”吗?这或许是中国飞鹤管理层应该正视的问题。(思维财经出品)■投资者网财经Thu, 12 May 2022 13:32:22 GMT《投资者网》丁琬璎http://www.investorchina.cn/article/68375疫情红利近尾声却要扩产 热像科技业绩下滑急需找到新增长点http://www.investorchina.cn/article/68376《投资者网》侯书青编辑nbsp; 吴悦新冠疫情成为红外热成像行业难得的发展契机,热像科技也受益于此,近期更是加快了向主板市场冲刺的步伐。热像科技成立于2011年,2015年1月在新三板挂牌。2020年11月公司拟上市科创板,后又转道寻求深交所主板上市。但在2021年,热像科技的营收、净利润及体温筛查类产品的销量却出现了明显下滑,这也为热像科技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打了一个问号。公司此次IPO拟募集资金4.04亿元,超过热像科技2021年2.2亿元的资产规模,计划扩充的5.2万台红外热像产品的产能能否被市场消化,疫情结束后是否将面临产能过剩,都是热像科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此外,实控人与股东们在同行与大客户公司的任职经历、低于同行的研发费用率等,也成为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红利近尾声疫情对热像科技业绩的拉动作用毋庸置疑。在2018-2019年,热像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065.60万元、7665.11万元,增速保持在30%左右。随着疫情的到来,热像科技抓住机会迅速研发并生产了用于防疫的体温筛查产品,这为公司的业绩带来了大幅增长。2020年全年,热像科技实现营收2.21亿元,同比增长188.5%,其中体温筛查产品的收入为8980万元,归母净利润从2019年的1851.1万元猛增至8341.39万元。但到了2021年,热像科技的营业收入仅1.57亿元,同比减少28.73%,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62.61%。在招股书中,热像科技称,体温筛查产品的收入波动是造成净利波动较大的主要原因。随着全球范围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市场需求可能已经处于下滑区间。更重要的是,体温筛查类产品不属于消耗品,市场需求在经历了一年多的突飞猛进之后,换新需求并不迫切。但在募资用途中,热像科技称计划将从4.04亿元中拿出3.14亿元用于热像仪生产基地、研发中心的建设,计划新增5.2万台红外热像产品产能。热像科技新增的产能能否被市场消化?要知道,即便是在需求井喷的2020年,热像科技的实际产量也仅为1.26万台,产能利用率为119.23%。虽然2020年热像科技出现了产能不足的情况,但在2021年,其营收与净利已经出现了显著下滑,疫情红利正在逐步走向谢幕。新增5.2万台产能将如何消化,是热像科技需要为市场解答的问题。大客户不稳定2020年,热像科技的业绩增长很快,其中海外销售增长明显,因为在这一年,公司迎来了一位来自美国的大客户:NTE Technology, LLC,(下称NTE)。从时间线上看,NTE是热像科技的“天降金主”,2019年并未出现在公司前五大客户名单中,当年与热像科技的交易金额仅为46.3万元,但在2020年,NTE在热像科技采购了4510.93万元,一跃成为第一大客户。招股书中,热像科技披露了NTE的股东信息,唯一股东名为尹伟奇。尹伟奇原为热像科技二级子公司ZXF Laboratories, LLC (下称ZXF )的兼职经理,负责在美国地区的销售与技术支持工作。2018年底,热像科技注销ZXF,并由尹伟奇用自有资金出资设立NTE,继续在美国销售热像科技的产品。曾经的兼职经理,就这样成为了2020年热像科技的第一大客户。在证监会的反馈意见中,也要求热像科技说明尹伟奇对NTE的出资来源是否来自其本人,及是否存在实质代持,以及热像科技注销自有美国销售渠道,将产品销售给NTE的合理性。而随着海外疫情逐渐走向尾声,热像科技能否与NTE保持稳定的合作,也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热像科技的前五大客户名单并不算稳定。2019年,热像科技的第三到第五大客户与2018年相比全部发生了变动。到了2020年,NTE取代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大客户,第四、第五大客户均是陌生面孔,其中第四大客户坚领电子也曾为热像科技的二级子公司。重营销轻研发热像科技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工业测温、教育科研等领域。实控人赵纪民曾在美国福禄克任销售主管,离职创立热像科技后,公司以经销商的身份进入行业。与高德红外,大立科技、睿创微纳这些同行相比,热像科技的研发费用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19-2020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577万元、701.13万元和2042.28万元,研发费用率历年稳定在9%左右的水平,同期同行们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6.19%和13.2%。对于以经销商的身份入局的热像科技而言,仍有许多关键技术需要“补课”。比如热成像产品的关键原材料——探测器,在2021年1-9月的原材料采购额中占比34.29%,历年来都是采购金额最高的原料。而不同于能够自行生产探测器的大立科技和高德红外,热像科技并不具备自行生产探测器的能力。这也导致热像科技的采购结构与同行间有较大差异,公司主要通过向法国Lynred公司在中国的唯一指定分销商TIME WELL进行采购,报告期内的采购金额分别为419.36万元、637.92万元和3251.53万元,采购金额逐年增加。欧盟厂商对探测器存在出口管制,会根据不同国家和不同探测器的性能指标做不同的限制,境外采购的探测器或许将成为公司生产经营的变数之一。《投资者网》就此向公司求证是否将在探测器上倾注更多的研发资源,但未获回复。热像科技的研发费用在同行中偏低,但销售费用率却领先行业,近三年销售费用分别为971.87万元、1305.45万元和2557.95万元,销售费用率超过行业平均值6-10个百分点。对此公司表示,公司销售费用率远高于可比公司与行业均值,主要是由于公司的产品不涉及军用,客户较为分散,故需要更多的人力及市场推广费用。此外,对于较低的研发费用率,热像科技表示正集中资源投入在主要研发项目上,随着公司实力不断增强,将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对热像科技来说,面对疫情红利的逐渐消退,产能不足或许很快不再是问题,在后疫情时代,自身的技术优势,才是最坚固的护城河。而热像科技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增长曲线。(思维财经出品)■《投资者网》侯书青编辑nbsp; 吴悦新冠疫情成为红外热成像行业难得的发展契机,热像科技也受益于此,近期更是加快了向主板市场冲刺的步伐。热像科技成立于2011年,2015年1月在新三板挂牌。2020年11月公司拟上市科创板,后又转道寻求深交所主板上市。但在2021年,热像科技的营收、净利润及体温筛查类产品的销量却出现了明显下滑,这也为热像科技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打了一个问号。公司此次IPO拟募集资金4.04亿元,超过热像科技2021年2.2亿元的资产规模,计划扩充的5.2万台红外热像产品的产能能否被市场消化,疫情结束后是否将面临产能过剩,都是热像科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此外,实控人与股东们在同行与大客户公司的任职经历、低于同行的研发费用率等,也成为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红利近尾声疫情对热像科技业绩的拉动作用毋庸置疑。在2018-2019年,热像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065.60万元、7665.11万元,增速保持在30%左右。随着疫情的到来,热像科技抓住机会迅速研发并生产了用于防疫的体温筛查产品,这为公司的业绩带来了大幅增长。2020年全年,热像科技实现营收2.21亿元,同比增长188.5%,其中体温筛查产品的收入为8980万元,归母净利润从2019年的1851.1万元猛增至8341.39万元。但到了2021年,热像科技的营业收入仅1.57亿元,同比减少28.73%,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62.61%。在招股书中,热像科技称,体温筛查产品的收入波动是造成净利波动较大的主要原因。随着全球范围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市场需求可能已经处于下滑区间。更重要的是,体温筛查类产品不属于消耗品,市场需求在经历了一年多的突飞猛进之后,换新需求并不迫切。但在募资用途中,热像科技称计划将从4.04亿元中拿出3.14亿元用于热像仪生产基地、研发中心的建设,计划新增5.2万台红外热像产品产能。热像科技新增的产能能否被市场消化?要知道,即便是在需求井喷的2020年,热像科技的实际产量也仅为1.26万台,产能利用率为119.23%。虽然2020年热像科技出现了产能不足的情况,但在2021年,其营收与净利已经出现了显著下滑,疫情红利正在逐步走向谢幕。新增5.2万台产能将如何消化,是热像科技需要为市场解答的问题。大客户不稳定2020年,热像科技的业绩增长很快,其中海外销售增长明显,因为在这一年,公司迎来了一位来自美国的大客户:NTE Technology, LLC,(下称NTE)。从时间线上看,NTE是热像科技的“天降金主”,2019年并未出现在公司前五大客户名单中,当年与热像科技的交易金额仅为46.3万元,但在2020年,NTE在热像科技采购了4510.93万元,一跃成为第一大客户。招股书中,热像科技披露了NTE的股东信息,唯一股东名为尹伟奇。尹伟奇原为热像科技二级子公司ZXF Laboratories, LLC (下称ZXF )的兼职经理,负责在美国地区的销售与技术支持工作。2018年底,热像科技注销ZXF,并由尹伟奇用自有资金出资设立NTE,继续在美国销售热像科技的产品。曾经的兼职经理,就这样成为了2020年热像科技的第一大客户。在证监会的反馈意见中,也要求热像科技说明尹伟奇对NTE的出资来源是否来自其本人,及是否存在实质代持,以及热像科技注销自有美国销售渠道,将产品销售给NTE的合理性。而随着海外疫情逐渐走向尾声,热像科技能否与NTE保持稳定的合作,也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热像科技的前五大客户名单并不算稳定。2019年,热像科技的第三到第五大客户与2018年相比全部发生了变动。到了2020年,NTE取代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大客户,第四、第五大客户均是陌生面孔,其中第四大客户坚领电子也曾为热像科技的二级子公司。重营销轻研发热像科技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工业测温、教育科研等领域。实控人赵纪民曾在美国福禄克任销售主管,离职创立热像科技后,公司以经销商的身份进入行业。与高德红外,大立科技、睿创微纳这些同行相比,热像科技的研发费用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19-2020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577万元、701.13万元和2042.28万元,研发费用率历年稳定在9%左右的水平,同期同行们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6.19%和13.2%。对于以经销商的身份入局的热像科技而言,仍有许多关键技术需要“补课”。比如热成像产品的关键原材料——探测器,在2021年1-9月的原材料采购额中占比34.29%,历年来都是采购金额最高的原料。而不同于能够自行生产探测器的大立科技和高德红外,热像科技并不具备自行生产探测器的能力。这也导致热像科技的采购结构与同行间有较大差异,公司主要通过向法国Lynred公司在中国的唯一指定分销商TIME WELL进行采购,报告期内的采购金额分别为419.36万元、637.92万元和3251.53万元,采购金额逐年增加。欧盟厂商对探测器存在出口管制,会根据不同国家和不同探测器的性能指标做不同的限制,境外采购的探测器或许将成为公司生产经营的变数之一。《投资者网》就此向公司求证是否将在探测器上倾注更多的研发资源,但未获回复。热像科技的研发费用在同行中偏低,但销售费用率却领先行业,近三年销售费用分别为971.87万元、1305.45万元和2557.95万元,销售费用率超过行业平均值6-10个百分点。对此公司表示,公司销售费用率远高于可比公司与行业均值,主要是由于公司的产品不涉及军用,客户较为分散,故需要更多的人力及市场推广费用。此外,对于较低的研发费用率,热像科技表示正集中资源投入在主要研发项目上,随着公司实力不断增强,将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对热像科技来说,面对疫情红利的逐渐消退,产能不足或许很快不再是问题,在后疫情时代,自身的技术优势,才是最坚固的护城河。而热像科技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增长曲线。(思维财经出品)■投资者网财经Thu, 12 May 2022 13:32:22 GMT《投资者网》侯书青http://www.investorchina.cn/article/68376净利连降两年库存高企 万丰股份仍拟募资超5亿扩产http://www.investorchina.cn/article/68373《投资者网》张伟编辑 胡珊4月21日,纺织染料生产商浙江万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丰股份”)披露了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招股说明书,拟发行不超过3338万股,募资5.48亿元用于技改提升、研发中心建设和补充流动资金。不过,该公司近三年的营收并不稳定,净利润也是连续两年出现下滑,而此次IPO如果获得通过,在其募投项目预计将增加一倍产能的情况下,未来如何消化新增产能、保持业绩增长,是万丰股份需要面对的问题。净利润连续下滑据招股说明书披露,万丰股份成立于2003年11月,主要从事分散染料及其滤饼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分散染料主要用于涤纶及其混纺织物的染色和印花.其中部分终端应用品牌包括安踏、李宁、阿迪达斯、耐克、优衣库、迪卡侬等。业绩方面,2019年至2021年(下称“报告期内”),万丰股份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73亿元、5.16亿元和5.6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3亿元、0.87亿元和0.75亿元,其中分散染料的营收占比接近90%,其余则来自滤饼、染料中间体。图表1:万丰股份主营业务收入构成可以看到,万丰股份报告期内的业绩并不稳定。营业收入方面,2020年同比下降23%,2021年同比增加9%。尤其是同期归母净利润则连续两年下滑,2020年、2021年同比分别下降29%和14%。对于净利润连续下滑的原因,万丰股份向《投资者网》称,与主营业务毛利率下降有关。报告期内,该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3%、34%和31%。万丰股份表示,2019 年毛利率明显高于2020年、2021年,主要系江苏响水“3.21”爆炸事故导致部分染料企业停产,公司产品市场需求大幅提升所致;随着“3.21”爆炸事故影响减弱、停产染料企业复工,加上部分新竞争者进入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让主营业务毛利率走低,回复到与行业均值同等的水平。万丰股份在招股说明书中也提到,未来若下游市场景气度下降或产品价格持续下跌、成本费用进一步提升,公司将面临主营业务毛利率下降的风险,对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存货因何居高不下?而在盈利能力持续下滑的同时,万丰股份的存货也不断增加。财务数据显示,报告期各期末,万丰股份的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2.66亿元、2.64亿元和3.08亿元,同期流动资产分别为7.13亿元、6.43亿元和7.01亿元,存货在流动资产中的占比分别为37%、41%和 44%。可以看到,万丰股份2019年、2020 年的存货账面价值保持相对稳定。2021年末存货账面价值较2020年末增加了4356万元,增长16%。对此,该公司表示,主要系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备货,库存商品大幅增加。另外,从结构上看,万丰股份的存货主要包括原材料、自制半成品和库存商品组成。三者账面价值合计占存货账面价值的比例超过90%。其中,自制半成品和库存商品在报告期各期末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图表2:万丰股份存货账面价值明细万丰股份表示,公司采用“以销定产”和“适量备货”相结合的生产模式,根据对市场需求的判断组织安排生产;2020年自制半成品账面价值同比增23%,主要系公司将原材料生产为半成品提前进行储备,通过缩短后续生产周期,及时应对客户需求的变化;2021年库存商品账面价值同比增长37%,主要系年末在手订单较多,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备货,另在2021年底计划2022 年春节期间正常放假停产,因此提前生产备货。不过,该公司的存货跌价准备较低,分别为593万元、577万元和620万元,只有各期末存货账面余额的2%左右。如何消化新增一倍产能募资用途显示,万丰股份本次IPO拟募资5.48亿元,其中3.59亿元计划用于年产1万吨分散染料技改提升项目、0.79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1.1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图表3:万丰股份募资用途安排据悉,年产1万吨分散染料技改提升项目位于万丰股份现有厂区内,通过拆除现有单层4车间和1车间,重建为4层高的4车间,并购置反应釜、压滤机、砂磨机、打浆泵、喷雾干燥塔等生产设备,技改后达到年产2万吨分散染料的生产能力。而据招股说明书披露,万丰股份报告期内的产量保持在1万吨/年,实际年产量分别只有8262吨、8037吨和8983吨,对应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3%、80%、90%。万丰股份表示,2019年产能利用率相对较低主要系受当期部分车间及生产线整改的影响;2020年主要受新冠疫情影响年初停产所致。不过,该公司2021年仍未满负荷运转。对于如何消化新增一倍的产能,万丰股份表示,将通过参加国内外专业展会、品牌推广、利用国内外专业媒体加强宣传等方式,聚焦目标市场、提高出口比例等措施确保新增产能以实现销售。财务数据显示,报告期内万丰股份的境内销售占比约为70%,集中在浙江、江苏两地;境外销售占比约为30%,产品直接出口地包括:韩国、印尼、土耳其、墨西哥等国家。另外,万丰股份的募资用途中还有1.1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报告期各期末,该公司的货币资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分别为1.49亿元、0.77亿元和1.0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进行了3次分红,累计分配利润8000万元。图表4:万丰股份资产负债率与同行比较对于补充流动资金的合理性,万丰股份表示,将有利于满足公司未来因生产经营规模扩大而增加的营运资金需求和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公司偿债能力。报告期各期末,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8%、39%、38.14%,近略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28%的平均值水平。(思维财经出品)■《投资者网》张伟编辑 胡珊4月21日,纺织染料生产商浙江万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丰股份”)披露了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招股说明书,拟发行不超过3338万股,募资5.48亿元用于技改提升、研发中心建设和补充流动资金。不过,该公司近三年的营收并不稳定,净利润也是连续两年出现下滑,而此次IPO如果获得通过,在其募投项目预计将增加一倍产能的情况下,未来如何消化新增产能、保持业绩增长,是万丰股份需要面对的问题。净利润连续下滑据招股说明书披露,万丰股份成立于2003年11月,主要从事分散染料及其滤饼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分散染料主要用于涤纶及其混纺织物的染色和印花.其中部分终端应用品牌包括安踏、李宁、阿迪达斯、耐克、优衣库、迪卡侬等。业绩方面,2019年至2021年(下称“报告期内”),万丰股份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73亿元、5.16亿元和5.6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3亿元、0.87亿元和0.75亿元,其中分散染料的营收占比接近90%,其余则来自滤饼、染料中间体。图表1:万丰股份主营业务收入构成可以看到,万丰股份报告期内的业绩并不稳定。营业收入方面,2020年同比下降23%,2021年同比增加9%。尤其是同期归母净利润则连续两年下滑,2020年、2021年同比分别下降29%和14%。对于净利润连续下滑的原因,万丰股份向《投资者网》称,与主营业务毛利率下降有关。报告期内,该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3%、34%和31%。万丰股份表示,2019 年毛利率明显高于2020年、2021年,主要系江苏响水“3.21”爆炸事故导致部分染料企业停产,公司产品市场需求大幅提升所致;随着“3.21”爆炸事故影响减弱、停产染料企业复工,加上部分新竞争者进入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让主营业务毛利率走低,回复到与行业均值同等的水平。万丰股份在招股说明书中也提到,未来若下游市场景气度下降或产品价格持续下跌、成本费用进一步提升,公司将面临主营业务毛利率下降的风险,对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存货因何居高不下?而在盈利能力持续下滑的同时,万丰股份的存货也不断增加。财务数据显示,报告期各期末,万丰股份的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2.66亿元、2.64亿元和3.08亿元,同期流动资产分别为7.13亿元、6.43亿元和7.01亿元,存货在流动资产中的占比分别为37%、41%和 44%。可以看到,万丰股份2019年、2020 年的存货账面价值保持相对稳定。2021年末存货账面价值较2020年末增加了4356万元,增长16%。对此,该公司表示,主要系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备货,库存商品大幅增加。另外,从结构上看,万丰股份的存货主要包括原材料、自制半成品和库存商品组成。三者账面价值合计占存货账面价值的比例超过90%。其中,自制半成品和库存商品在报告期各期末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图表2:万丰股份存货账面价值明细万丰股份表示,公司采用“以销定产”和“适量备货”相结合的生产模式,根据对市场需求的判断组织安排生产;2020年自制半成品账面价值同比增23%,主要系公司将原材料生产为半成品提前进行储备,通过缩短后续生产周期,及时应对客户需求的变化;2021年库存商品账面价值同比增长37%,主要系年末在手订单较多,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备货,另在2021年底计划2022 年春节期间正常放假停产,因此提前生产备货。不过,该公司的存货跌价准备较低,分别为593万元、577万元和620万元,只有各期末存货账面余额的2%左右。如何消化新增一倍产能募资用途显示,万丰股份本次IPO拟募资5.48亿元,其中3.59亿元计划用于年产1万吨分散染料技改提升项目、0.79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1.1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图表3:万丰股份募资用途安排据悉,年产1万吨分散染料技改提升项目位于万丰股份现有厂区内,通过拆除现有单层4车间和1车间,重建为4层高的4车间,并购置反应釜、压滤机、砂磨机、打浆泵、喷雾干燥塔等生产设备,技改后达到年产2万吨分散染料的生产能力。而据招股说明书披露,万丰股份报告期内的产量保持在1万吨/年,实际年产量分别只有8262吨、8037吨和8983吨,对应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3%、80%、90%。万丰股份表示,2019年产能利用率相对较低主要系受当期部分车间及生产线整改的影响;2020年主要受新冠疫情影响年初停产所致。不过,该公司2021年仍未满负荷运转。对于如何消化新增一倍的产能,万丰股份表示,将通过参加国内外专业展会、品牌推广、利用国内外专业媒体加强宣传等方式,聚焦目标市场、提高出口比例等措施确保新增产能以实现销售。财务数据显示,报告期内万丰股份的境内销售占比约为70%,集中在浙江、江苏两地;境外销售占比约为30%,产品直接出口地包括:韩国、印尼、土耳其、墨西哥等国家。另外,万丰股份的募资用途中还有1.1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报告期各期末,该公司的货币资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分别为1.49亿元、0.77亿元和1.0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进行了3次分红,累计分配利润8000万元。图表4:万丰股份资产负债率与同行比较对于补充流动资金的合理性,万丰股份表示,将有利于满足公司未来因生产经营规模扩大而增加的营运资金需求和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公司偿债能力。报告期各期末,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8%、39%、38.14%,近略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28%的平均值水平。(思维财经出品)■投资者网财经Thu, 12 May 2022 13:32:22 GMT《投资者网》张伟http://www.investorchina.cn/article/68373券商业“贫富差距”急剧拉大 前十名净利合计超1300万占比七成http://www.investorchina.cn/article/68377《投资者网》曹璐编辑nbsp; 汤巾随着年报季的落幕,百余家券商的成绩单也随之浮出水面。整体来看,2021年A股市场呈现结构性行情突出,市场交投活跃度显著提升,叠加多重政策利好等因素,券商的业绩整体向好,并实现进一步增长。与此同时,券商行业的马太效应越发明显,“贫富差距”正不断扩大。在头部公司强者恒强、中部券商持续发力的同时,中小型券商业绩空间进一步压缩,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数据显示,2021年度,营业收入排名前十的券商合计实现营收规模3848亿元,占证券全行业5024亿元的77%;而进入“百亿净利俱乐部”的10家券商2021年净利润占行业总额的近七成。另一方面,券商行业的大财富管理转型颇具成效。Wind数据显示,2021年券商的基金分仓佣金收入达到210亿元,同比增长59.75%。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居民财富增长和金融工具日益丰富,投资者对专业财富管理服务需求日益强烈,券商在资产端、策略端和产品端具备独特优势。对于券商行业的未来,有不少机构表示看好。例如,光大证券认为,2022年一季度虽然短期受市场冲击证券行业业绩下滑,但全年来看,证券行业财富管理、投资业务和机构业务等仍然有较大发展空间。“马太效应”愈加明显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行业140家证券公司的营业收入为5024亿元,同比增长12%;净利润1911亿元,同比增长21.3%。截至2021年底,证券行业总资产为10.59万亿元,净资产为2.57万亿元,较上年末分别增加19.07%、11.34%。其中,中信证券依旧稳坐头把交椅,是市场唯一一家总资产规模突破万亿元的券商,2021年底的总资产为1.28万亿元。中信证券董事长张佑君更是在年报中直言:“2021年主要经营业绩达到公司成立以来最高水平。”此外,华泰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中金公司座次未变,以8067亿元、7913亿元、7449亿元、6498亿元位居二至五名。与此同时,进入“券商总资产TOP10”的门槛进一步提高,较2020年的3712亿元上升至4528亿元。2021年券商总资产TOP10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投资者网》据Wind数据整理从营收情况来看,实现百亿营收的券商数量并未“扩容”。Wind数据显示,2021年仍有18家券商营收过百亿元,12家超200亿元,7家超300亿元。其中,中信证券一骑绝尘,以765亿元居首;而排名第二、三位的海通证券、国泰君安的全年营收均超过400亿元,差距进一步拉大。此外,营业收入排名前十的券商合计实现营收规模为3848亿元,占证券全行业5024亿元营收的77%,这一数据在2020年则为68%。业内人士表示,中小型券商在投研能力、渠道资源等方面依然不足,很难在规模上实现弯道超车,发展也越发艰难。2021年券商营收TOP10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投资者网》据Wind数据整理这一马太效应还体现在净利润方面。Wind数据显示,2021年净利润超过百亿元的券商共有10家,较上年同期的5家实现翻倍。若以中证协此前披露的全行业1911亿元净利润为基准,这十家头部券商净利合计1320亿元,占比近七成。以中信证券为例,其2020年净利润占全行业的9.85%,而2021年这一数据已经升至12.56%;若按月度来算的话,其每月净利润达20亿元,已经超过7成以上券商全年的净利润。2021年券商净利润TOP10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投资者网》据Wind数据整理另一方面,以净利润超过50亿元作为分界线,在13家券商中,增幅超过30%共有6家。其中,东方证券的表现堪称“惊艳”,其净利润为54亿元,同比大增97%,增幅几近翻倍;而国信证券则以52.87%的增速迈入“百亿大关”,重返前十宝座。业内有观点表示,自2019年以来证券行业连续三年增长,行业头部进一步集中化,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持续凸显。此外,“分化”会是2022年行业演绎的关键词,头部券商和部分有差异化竞争力的券商有望获得超额收益。注册制增厚投行业务收入通过分析券商的“成绩单”表现可以看到,虽然各家券商在主营业务方面的发展有所不同,但全面注册制的推广,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日渐成熟,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进一步增厚了投行业务收入。得益于北交所成立并同步试点注册制、科创板和创业板加快推进注册制改革,2021年的IPO数量与融资规模均创历史新高。据中证协数据显示,2021年证券公司共服务481家企业完成境内首发上市,同比增加87家;融资金额超5351亿元,同比增长13.87%。与此同时,中证协也指出,证券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取得新成效。数据显示,2021年度,证券行业服务527家境内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同比增加132家;融资金额达9576亿元,同比增长8.1%。在做大做强资本市场的过程中,券商投行业务受益最为直接。Wind数据显示,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分别以81.6亿元、70.4亿元、56.3亿元,拿下2021年投行业务收入的前三甲,而海通证券、华泰证券则紧随其后,分别为49.3亿元,43.4亿元。2021年券商投行业务TOP10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投资者网》据Wind数据整理不过,正如硬币的两面,在市场繁荣的同时,A股市场波动所带来的IPO破发问题、弃购问题也给投行业务带来巨大的挑战,愈发考验投行的定价能力与销售能力。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作为资产与高净值客户的重要入口,优质资产将进一步为投行所追逐,劣质资产将进入发行困难的状态,A股资产将在发行端便实现初步的优胜劣汰。而这也意味着券商将逐步告别发行通道角色,回顾定价和销售本源,市场化机制驱动下,研究、定价和承销成为投行核心竞争力。光大证券也指出,证券行业的转型在于完成从依赖个体到依赖平台,从通道类到主动管理类,从价格接受到具有资产定价能力的转型。目前在资本市场加快改革的背景下,券商的转型和发展速度无疑在加快。财富管理转型已见成效2021年A股继续呈现结构性行情,市场交投活跃度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两市股基的全年成交额约为275.49万亿元,日均成交额约为1.13万亿元,同比增长25.4%,在行业需求叠加监管政策引导下,大财富管理转型成效已经逐步显现。伴随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赚钱效应凸显,券商与基金公司合作日渐通畅,代销金融产品业务逐渐成为券商经纪业务新的增长点。金融产品销量也成为券商财富管理转型的关键指标之一,颇受市场关注。以“财富管理三剑客”之称的东方证券为例。据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东方证券权益类产品销售规模为302.58亿元,同比增长9%;产品销售相关收入达9.55亿元,同比增长36.2%;权益类产品保有规模达到647.12亿元,较期初增加43%;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424亿元,在券商中排名第7位。基金交易佣金数量作为券商研究水平和能力的另一个客观指标,也随着年报的披露浮出水面。Wind数据显示,2021年券商的基金分仓佣金收入达到210亿元,较2020年的138亿元增长了59.75%。其中,超过1亿元佣金的券商共有38家,而上年同期则为31家。具体来看,较之2020年只有中信证券一枝独秀,分仓佣金收入超过10亿元外,2021年则有长江证券、广发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三家新跨入“十亿门槛”。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中小券商也呈现爆发式增长,有24家券商的仓佣金收入同比增超100%。例如,德邦证券的基金分仓佣金收入为0.69亿元,同比大增909.55%;万和证券、金元证券、开源证券的基金分仓佣金收入同比增幅均超350%。2021年基金分仓佣金TOP10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投资者网》据Wind数据整理事实上,通过分析上述券商业绩增长的情况,还可以发现一个隐藏的“功臣”:参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近年来,伴随着资管新规、“房住不炒”等金融供给侧改革政策的推行,以及波澜壮阔的结构性行情,权益类基金赚钱效应突出。具有优异表现的优质公募基金公司持续释放业绩,不仅为各自券商母公司贡献了更多利润来源,也成为其大资管业务中的亮点。例如,广发证券旗下的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东方证券旗下的汇添富基金,招商证券旗下的招商基金、博时基金,2021年分别贡献24.49亿元、11.55亿元、15.93亿元的利润,净利润占比分别为22.6%、21.5%、13.7%。(思维财经出品)■《投资者网》曹璐编辑nbsp; 汤巾随着年报季的落幕,百余家券商的成绩单也随之浮出水面。整体来看,2021年A股市场呈现结构性行情突出,市场交投活跃度显著提升,叠加多重政策利好等因素,券商的业绩整体向好,并实现进一步增长。与此同时,券商行业的马太效应越发明显,“贫富差距”正不断扩大。在头部公司强者恒强、中部券商持续发力的同时,中小型券商业绩空间进一步压缩,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数据显示,2021年度,营业收入排名前十的券商合计实现营收规模3848亿元,占证券全行业5024亿元的77%;而进入“百亿净利俱乐部”的10家券商2021年净利润占行业总额的近七成。另一方面,券商行业的大财富管理转型颇具成效。Wind数据显示,2021年券商的基金分仓佣金收入达到210亿元,同比增长59.75%。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居民财富增长和金融工具日益丰富,投资者对专业财富管理服务需求日益强烈,券商在资产端、策略端和产品端具备独特优势。对于券商行业的未来,有不少机构表示看好。例如,光大证券认为,2022年一季度虽然短期受市场冲击证券行业业绩下滑,但全年来看,证券行业财富管理、投资业务和机构业务等仍然有较大发展空间。“马太效应”愈加明显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行业140家证券公司的营业收入为5024亿元,同比增长12%;净利润1911亿元,同比增长21.3%。截至2021年底,证券行业总资产为10.59万亿元,净资产为2.57万亿元,较上年末分别增加19.07%、11.34%。其中,中信证券依旧稳坐头把交椅,是市场唯一一家总资产规模突破万亿元的券商,2021年底的总资产为1.28万亿元。中信证券董事长张佑君更是在年报中直言:“2021年主要经营业绩达到公司成立以来最高水平。”此外,华泰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中金公司座次未变,以8067亿元、7913亿元、7449亿元、6498亿元位居二至五名。与此同时,进入“券商总资产TOP10”的门槛进一步提高,较2020年的3712亿元上升至4528亿元。2021年券商总资产TOP10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投资者网》据Wind数据整理从营收情况来看,实现百亿营收的券商数量并未“扩容”。Wind数据显示,2021年仍有18家券商营收过百亿元,12家超200亿元,7家超300亿元。其中,中信证券一骑绝尘,以765亿元居首;而排名第二、三位的海通证券、国泰君安的全年营收均超过400亿元,差距进一步拉大。此外,营业收入排名前十的券商合计实现营收规模为3848亿元,占证券全行业5024亿元营收的77%,这一数据在2020年则为68%。业内人士表示,中小型券商在投研能力、渠道资源等方面依然不足,很难在规模上实现弯道超车,发展也越发艰难。2021年券商营收TOP10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投资者网》据Wind数据整理这一马太效应还体现在净利润方面。Wind数据显示,2021年净利润超过百亿元的券商共有10家,较上年同期的5家实现翻倍。若以中证协此前披露的全行业1911亿元净利润为基准,这十家头部券商净利合计1320亿元,占比近七成。以中信证券为例,其2020年净利润占全行业的9.85%,而2021年这一数据已经升至12.56%;若按月度来算的话,其每月净利润达20亿元,已经超过7成以上券商全年的净利润。2021年券商净利润TOP10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投资者网》据Wind数据整理另一方面,以净利润超过50亿元作为分界线,在13家券商中,增幅超过30%共有6家。其中,东方证券的表现堪称“惊艳”,其净利润为54亿元,同比大增97%,增幅几近翻倍;而国信证券则以52.87%的增速迈入“百亿大关”,重返前十宝座。业内有观点表示,自2019年以来证券行业连续三年增长,行业头部进一步集中化,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持续凸显。此外,“分化”会是2022年行业演绎的关键词,头部券商和部分有差异化竞争力的券商有望获得超额收益。注册制增厚投行业务收入通过分析券商的“成绩单”表现可以看到,虽然各家券商在主营业务方面的发展有所不同,但全面注册制的推广,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日渐成熟,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进一步增厚了投行业务收入。得益于北交所成立并同步试点注册制、科创板和创业板加快推进注册制改革,2021年的IPO数量与融资规模均创历史新高。据中证协数据显示,2021年证券公司共服务481家企业完成境内首发上市,同比增加87家;融资金额超5351亿元,同比增长13.87%。与此同时,中证协也指出,证券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取得新成效。数据显示,2021年度,证券行业服务527家境内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同比增加132家;融资金额达9576亿元,同比增长8.1%。在做大做强资本市场的过程中,券商投行业务受益最为直接。Wind数据显示,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分别以81.6亿元、70.4亿元、56.3亿元,拿下2021年投行业务收入的前三甲,而海通证券、华泰证券则紧随其后,分别为49.3亿元,43.4亿元。2021年券商投行业务TOP10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投资者网》据Wind数据整理不过,正如硬币的两面,在市场繁荣的同时,A股市场波动所带来的IPO破发问题、弃购问题也给投行业务带来巨大的挑战,愈发考验投行的定价能力与销售能力。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作为资产与高净值客户的重要入口,优质资产将进一步为投行所追逐,劣质资产将进入发行困难的状态,A股资产将在发行端便实现初步的优胜劣汰。而这也意味着券商将逐步告别发行通道角色,回顾定价和销售本源,市场化机制驱动下,研究、定价和承销成为投行核心竞争力。光大证券也指出,证券行业的转型在于完成从依赖个体到依赖平台,从通道类到主动管理类,从价格接受到具有资产定价能力的转型。目前在资本市场加快改革的背景下,券商的转型和发展速度无疑在加快。财富管理转型已见成效2021年A股继续呈现结构性行情,市场交投活跃度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两市股基的全年成交额约为275.49万亿元,日均成交额约为1.13万亿元,同比增长25.4%,在行业需求叠加监管政策引导下,大财富管理转型成效已经逐步显现。伴随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赚钱效应凸显,券商与基金公司合作日渐通畅,代销金融产品业务逐渐成为券商经纪业务新的增长点。金融产品销量也成为券商财富管理转型的关键指标之一,颇受市场关注。以“财富管理三剑客”之称的东方证券为例。据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东方证券权益类产品销售规模为302.58亿元,同比增长9%;产品销售相关收入达9.55亿元,同比增长36.2%;权益类产品保有规模达到647.12亿元,较期初增加43%;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424亿元,在券商中排名第7位。基金交易佣金数量作为券商研究水平和能力的另一个客观指标,也随着年报的披露浮出水面。Wind数据显示,2021年券商的基金分仓佣金收入达到210亿元,较2020年的138亿元增长了59.75%。其中,超过1亿元佣金的券商共有38家,而上年同期则为31家。具体来看,较之2020年只有中信证券一枝独秀,分仓佣金收入超过10亿元外,2021年则有长江证券、广发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三家新跨入“十亿门槛”。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中小券商也呈现爆发式增长,有24家券商的仓佣金收入同比增超100%。例如,德邦证券的基金分仓佣金收入为0.69亿元,同比大增909.55%;万和证券、金元证券、开源证券的基金分仓佣金收入同比增幅均超350%。2021年基金分仓佣金TOP10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投资者网》据Wind数据整理事实上,通过分析上述券商业绩增长的情况,还可以发现一个隐藏的“功臣”:参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近年来,伴随着资管新规、“房住不炒”等金融供给侧改革政策的推行,以及波澜壮阔的结构性行情,权益类基金赚钱效应突出。具有优异表现的优质公募基金公司持续释放业绩,不仅为各自券商母公司贡献了更多利润来源,也成为其大资管业务中的亮点。例如,广发证券旗下的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东方证券旗下的汇添富基金,招商证券旗下的招商基金、博时基金,2021年分别贡献24.49亿元、11.55亿元、15.93亿元的利润,净利润占比分别为22.6%、21.5%、13.7%。(思维财经出品)■投资者网财经Thu, 12 May 2022 13:31:21 GMT《投资者网》曹璐http://www.investorchina.cn/article/68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