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三中(轴三中怎么样)

作者:安广喜


 哈尔滨轴承厂,于1950年10月,由辽宁瓦房店迁厂来哈至今。 1951年至1960年,子弟教育由地方公办学校负责。1961年8月成立子弟小学,由工厂行政福利科代管。第一任校长常伟桐。(她就是轴承子弟校的"开山鼻祖",26年生人,"国高"毕业,今年已经93岁高龄,仍然是头脑清醒,思维敏捷)。1964年改由人事教育科归口。1966年文革开始后,归工厂直接领导。1970年春开始办中学。1972年发展为九年一贯制的中、小学合校。1974年成立"总校",领导各中、小学校。 1976年,工厂成立教育办公室(简称教育办)1982年成立教育中心,统管各校党务、行政、人事、财务等。下设普教科,负责各中小学教育、教学业务。1985年撤销教育中心,成立普通教育处(简称普教处),教职员工已达433人,中学教师247人;小学教师151人,领导、管理人员、勤杂人员共35人。为解决师资不足,经批准于1975年和1979年办了两期师资培训班,培养了中学教师40名,小学教师40名。 到1985年已有五所小学,四所中学。共有10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970人。建校二十五年来,共培养小学毕业生6710人,初中毕业生3222人,高中毕业生1460人。下面先介绍一下小学部分的历史概况: 1961年8月,在"白毛"家属区建立了轴承子弟小学,在另一个食堂内上课。当时有两个班,86名学生。1966年第一栋教学楼建成(即老子弟校楼)。面积2500平方米,15个教学班,700多名学,40名教职员工。 1971年,新区家属区成立了子弟一小、白毛为二小、鸡场家属区为三小;在成高子农场家属区成立了"农场小学",由三小代管;直到1978年才独立成为四小。1978年工厂为三小建成3000平方米的教学楼。 1971年在五常分厂建立了"分厂子弟校。1983年在建北家属区成立了第五小学。子弟校学制:1966年以前,小学为六年制,1967年到1983年为五年制,1984年开始恢复六年制。至1985年底,五所小学共有52个教学班,教职员工178名,学生1987名。 小学各校广泛组织课外活动小组,二小、三小的绘画小组,连续三年与日本小朋友互动画展;三小自然常识活动小组,曾在全省的会议上介绍经验。三小的书法、排球、小足球曾多次在区竞赛中获奖。 以上是小学部分的简单历史概况。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中学部分的历史概况。 1970年在白毛子弟校,开始增加全日制初中班。到72年又开始增办二年制高中班。 1976年10月,在新区果园街,新建的4000平方米教学楼竣工,中学分成两所。新区为一中;白毛的"子弟二校",改为小学和初中"二部混制"。 1980年7月,在"二小"教学楼内办职业高中班。1982年9月,在"二小"对面建成一幢5400平方米的六层教学楼,原"二小"内中学和小学分开各自独立,中学部分迁入新楼,为第二子弟中学。小学部分仍在原校舍,为第二子弟小学。1985年,"二中"内的职高班正式独立建校,称轴承职业中学(也称第四子弟中学)。校址移到机场"三小"教学楼西侧。从建校以来,先后开设了车工、磨工、机械加工、幼师、财会、缝纫、木工和瓦工等专业班。 1982年9月,在二中教学楼内开始创办重点中学"轴承三中"。当时收两个初中班80人,一个高中班48人,从轴承一中接过一个高中二年班。1984年7月,首届高中毕业48人,其中有21人参加高考,9人报考技校,结果13人考入高等院校(重点大学2人、本科5人、大专6人),9人考入技校,5人考入中专;升学率达百分之五十六点二。首届毕业生成绩属全区优秀行列。在重点校三中的影响与带动下,一中、二中的教学质量迅速提高,1985年,初中考试合格率为百分之六十六,高于全市平均合格率百分之十二,优秀率达到百分之二十四。同时,三个子弟中学都获得了区教学质量优秀奖。 至1985年末,共有四所中学,教学总面积11100平方米,在校学生33个班1782名。

  哈尔滨轴承厂,我们曾经赖以生存的大型国有企业,全国轴承行业的排头兵,其前身是瓦房店轴承厂。1950年10月北迁至哈尔滨,在香坊区油坊街原"天兴福"第二制粉厂破旧厂址的基础上,以"火磨楼"及一些库房、板棚为主建成了瓦房店分厂;1952年,瓦房店分厂独立,始称哈尔滨轴承厂。至今已走过了六十六年的历程……。 子弟校,是当年哈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是"园丁",但更是哈轴人……我们不能忘记哈轴给予我们的恩泽。哈轴,是我们的根……。

  五、六十年代哈轴的厂容、厂貌。

  这就是当年的"天兴福"第二制粉厂的"火磨楼",此楼后改为哈轴的物质库(都叫它五楼库)。各校总物人员都熟悉这里,因为各校教学所需的物品如:毛巾、肥皂、拖布、笤帚、手套、文具等等还有许多,都是在这里领用的。下图是现在的"五楼库"。 当年中山路上的"天兴福"第四制粉厂,建成哈轴二厂区(后来成为哈轴的钢球分厂)。那里同样有个"火磨楼",与油坊街的一模一样,那里被开发以后,这个民国时期的"火磨楼"已不复存在……

  1976年10月,在新区果园街建成4000平方米的教学楼,轴承一中在这里成立(还有子弟一小也与一中同在一个楼里)。 一中首任校长麻正君;一小首任校长王传英(?)。 子弟校与哈轴拨离后,场地、校舍划归社会。现在是59中二校区,教职员工已是119中的人了……

  1982年3月,在二小教学楼对面,建起了一幢5400平方米、6层的教学楼,二小楼内的"中学部"迁入新楼,为第二子弟中学。首任校长张璞玉。二中,她是我们轴承中学的"发祥地",后成立的一中、三中、四中,都是从二中分解出去的;拨离后,此教学楼现已改为"哈轴技校"。老师们分配到? 二中曾经还有一位校长,他叫赵富春。二中的同志们还曾记得吗?后来他调到工厂任付厂长。他是从我们二中教师队伍中走出的人才。

  1986年,工厂在建北小区建成一幢五层教学楼。轴承三中和五小迁入新楼。三中首任校长王金魁;五小首任校长赵正辉,退休后,洪志坚接任校长。拨离后,洪志坚调香坊?校任校长至退休。三中后来改为英韬中学,校长徐岩松。拨离后又改为"哈尔滨香坊中学"。

  轴承三中历任书记、校长名单(赵真提供)

  轴承三中校庆纪念册(谢谢赵真老师的提供)。

  1966年,在白毛家属区建立起一幢三层(第四层是后接的),2500平方米的教学楼,这是历史上最早的轴承子弟校教学楼。首任校长常伟桐(现已93岁高龄),还有当时的厂人教科科长关兼任校长;后成立小学二校,二小首任校长王金香,贾学仁、刘德太先后任书记。84年张长海从职工学校书记位置上调二小任书记直至退休。94年至98年,王传英任二小校长;98年至拨离,马金爽任二小校长。拨离后马金爽调铁东校任校长至退休。划归教育局后,场地、校舍、教职员工合到东风校。二校从此改名为东风小学。

  常伟桐,轴承子弟校的奠基人,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几十年。纵然年过九旬,纵然白发苍苍,她依然精神抖擞、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关心国事、关心教育、不忘毎一位老同志。让我们祝愿常老健康、长寿。

  常校长的同事们。

这是早年的子弟校教学楼。

  子弟校拨离前最后一任小学校长:二小校长马金爽、三小校长高振敏、五小校长洪志坚。

  1978年,工厂为三小建成300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第一任校长常伟桐,书记谷长江。后来,马亲凤从二中调三小为副校长。常校长退休后焦欣任校长。焦欣调三中后,李红接任校长。李红退休后,高振敏接任校长至拨离;三小改为"香茗小学",高振敏继续留任香茗小学校长,至退休。(后来的职高,也叫轴承四中,也在这个楼内。第一任校长杨文深还是李友成?)拨离后,场地和校舍已归教育局,老师们分到香坊区各小学。现在是"香茗小学"(正在装修)。现任香茗小学校长是赵真老师的学生何冬梅。

  1978年,农场小学独立建校为第四小学。首任校长梁魁山。(鸡西师范学校毕业,53年入厂,已82岁高龄)。后来先后有许宏、马德光、丁学义任过校长。这是当年四小在农场家属区的遗址,看了让人感到有点凄凉……

  这是当年四校几个主要的"大老爷们"。 李光宝、丁学义、白广沐、楊春源、安广喜、张守和。(还有马瑞林没能合上影)。学义、光宝,还记得这张照片吗?38年了!

  1969年11月在五常沙河子公社,动土兴建"五常分厂"(小三线)。1971年在五常分厂建立了分厂子弟校。首任校长李光辉(现已81岁)。 建校初期教师:付景舜、徐景芳、于凤香、谷建红、叶春芳、安广喜、张凤台赵采雫、孙玉兰、常桂茹……等等还有……

  五常分厂子弟校的几位老师:李光辉、叶春芳、于凤香、安广喜。等收集到其他老师的照片再补上。

  70年代,学校有几个班在这里上过课。这是厂办公楼后面的地下屋。邱庆斌、钱奇文、安广喜还有……都在这儿教过课。76年成立的"教育办"办公地,也在这里。(后来,工厂的文具库、销售处先后也在这里)。

  这个地方可能不太记得了。张长海、李光玉、魏顺礼、黄文深、孙建秋、刘存虎、安广喜都能记得吧?文化宫对面的小平房,当年(75年)是"师资班"的教室。下面这几位是师资班的授课教师,张长海是班主任。

  1975年"师资班"班主任张长海,授课老师:李光玉、刘存虎、魏顺礼、黄文深、孙建秋、安广喜。

  这个地方大家一定很熟悉,上班的时候,中午饭都是在这里解决。前几天师资班42年毕业集会还在这儿免费大餐了一顿,"母厂"还是很够意思的。工厂主要领导:庞军、朱秀丽陪了大半天。愿哈轴重振雄风。

  这是咱们学校门前的"白毛将军府",现已成为重点保护建筑。

  "白毛将军府",哈尔滨市政府公布的历史建筑。

  这是咱们熟悉的学校门前的轴承街,过去叫"卫生街"。

  这是轴承一中通道正对着的新区哈轴家属区7栋楼,50年代的,距今大约有60年了。显得很沧桑……

  1971年,子弟校春季田径运动会开幕式。前导队执国旗的是72届3班的宋林、贾桂兰、周喜娣等四名女同学;后面执校旗的男同学,是72届4班的高峰。主席台上站着的那个是安广喜。

  运动会入场式

  教师、大会工作人员队伍通过主席台。走在队伍前面的大家认出来了吗?张璞玉、赵宏、丁学义、秦维权、陈玉海老师。

  主席台上的:安广喜、邱庆斌、张长海、李振国,赵德义、马长顺、景庆云、王廷佐、聂福来。

  运动会广播站:安广喜、姚文秋、邱庆斌、李红、郑红;后面站着的两位是74届同学。

田赛检录处工作人员:商微姝、王廷佐、秦维权、董国宏。

竞赛检录处工作人员:陈玉海、杨文深、学生、杜正臣、董国宏、商微姝、谷长江。

  终点记时工作人员:王洪礼、李世荣、校办工厂郎俊颜(小郎)、丁学义、李仁仙、赵宏、赵敬民、吕佩林。

张述鹏、赵正辉、马华琴、樊秀荣、杜秉恒、马春英、赵宏。

教工女子4X50米接力:李桂兰、樊秀荣、马春英。李桂兰这是要把接力棒给谁呀?

凌风大老师在百米冲刺;李振国高兴的看着她冲刺。

看!李振国就是这样看她冲刺……

  还记得她吗?河南口音的马华琴,现定居在西安,先生是新华社记者、编辑。

运动会闭幕。麻正君、景庆云、王廷佐在颁奖。主席台站着丁学义、邱庆斌、杜正臣。

  麻正君、景庆云、王廷佐。景庆云致闭幕词,宣布大会胜利闭幕! 把这几张运动会上的照片放在相册里,不是要体现运动会的场面,是为了让大家记起47年前的老同事、老面孔。当年我们都是2、30岁,现在都已经6、70岁了,有的已经快80或已经80多岁了……珍惜吧,珍惜我们现在还能常聚会、常聚餐、常郊游。愿大家且行切珍惜~珍重再珍重!

  看看这张珍贵的老照片,多少张熟悉的面孔都在这里。你能说出多少人的名字?(亲爱的李晶提供)。

38年前的一张合影。(不太清晰)

  为子弟校大批注入新生力量有四次,这是65年前后来子弟校的第一批同志:王传英、郎济妙、李仁仙、杨雪玲、魏顺礼、张璞玉、齐秀英、何桂珍、赵正辉、张临华……

  (接上)韩焕文、李凤琴。还有,等收集到照片再加上。

  为子弟校第二次大批注入新生力量,是1969年,技校毕业的11名学生和6名老师:景庆云、赵维岩、曾国儒、王廷佐、聂福来。 后来,景庆云为子弟校书记;赵维岩教育中心主任;曾国儒普教处处长;王廷佐职教处付处长;聂福来总校总务主任。

  (接上)分配到子弟校的技校毕业生是:王惠民、王洪礼、李红、张素华、陶慧、张志红、安广喜、李振国、张长海。 王惠民调市委成为局级干部;王洪礼调离子弟校后,成为成功企业家;李红从三小校长位置退休;陶慧从普教处工会主席位置退休;张长海从二小党支部书记位置退休。

  (接上)张述鹏。姜涛(已逝)。 计11人。

  第三次大批注入的新生力量,是1973年,从哈尔滨师范学校分配来的12名毕业生:刘延、李晶、刚静华、徐岩松、黄文深(只找到5人的照片,其他几位以后补上)。刘延调市里,局级退休;李晶调市检察院,三级高级检察官、装备处付处级检察官;刚静华州一中校长;徐岩松普教处处长;黄文深调市证券公司总经理、国资委主任(局级)。其他7位是:吴锋、王丽、贾丽、侯璐、李宁、马俊芳、温长春(以后补写履历和照片)。

  第四次大批注入轴承子弟校的新生力量,是1976年毕业的"电机校轴师班"(简称师资班)40名毕业生,为子弟校增加了师资力量,使教师队伍更有活力,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师资班"的同志们。2018年8月15日至17日,在哈尔滨搞了一次"42年庆典"集会活动。由白春光、刘滨义、吕英、张伟哲、刘淑美等同志召集、组织。大家分别从上海、北京、天津赶到"第二故乡"哈尔滨,激动心情溢于言表……。他们没有忘记哈轴、没有忘记子弟校……。

  师资班的同志们。

  在哈轴"普教系统"担任过主要领导的:(先后成立的:总校、教育中心、教育办、普教处)麻正君、景庆云、马长顺、常伟桐、张璞玉、杨文重、王春富、尤发、宋士英(付厂长兼)、赵维岩、王金魁、马德光、李友成、徐岩松。(大家看看是否有误)。其他几位的照片资料还没收集到。

  2016年,张世珍、李仁仙、安广喜、李光辉、魏顺礼几位老师参加"七四"届纪念毕业42周年集会。

  何宏国,74届毕业生的精英,哈轴实业公司(哈轴工业资产公司)总经理。

  曲磊,子弟校76届毕业生,从子弟校走出的学子:哈尔滨市委常委、党组成员、副市长。 许多老师都认识她吧?

  72届毕业生张福润,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应该是厅级吧。 杨立群,72届毕业生。省委办公厅副厅长。 还有,岳隽藻的学生,影视演员付艺伟,还有一位学生是现任九中一把手何泉;下面这位职位更高,他是从哈轴三中走出去的、白春光老师班的学生马健,他是现任共青团江西省委书记。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就想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子都是好样的!

  轴承三中走出的学子、白春光老师的弟子马健,现任共青团江西省委书记。各位教过他的老师还认识他吗?

  从轴承一中走出的学子、岳隽藻老师班的学生:哈九中现任党支部书记、校长何泉;影视演员付艺伟(其父是哈轴退休职工)。

  43年前哈轴中学的学生干部与教师的合影。前排就坐的老师:徐长先、商微姝、李晶、刚静华、刘存虎、王金魁。 学生的面孔都熟悉,都叫不出名了,马明申老师的妹妹马丽、乔菊玲老师的妹妹乔菊双还是记得很清楚的。

  30年前,岳隽藻班的学生毕业照。能看清的老师:魏顺礼、李元、张璞玉、岳隽藻、邵殿友、黄耀龄……。

  不知是那年了,刚静华校长在"指导"外教讲课。

  这是当年三中的阅览室, 学生们在认真的阅读。 赵真老师‍说:"照片里这些同学‍‍都是我的亲学生,他们毕业后发展的都很好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校和老师为他们骄傲"!(赵真老师提供)

  这是哪个学校、哪位老师在给学生上课……

  这是当年三中的一次课堂考试,想想当年监考的是不是你。

  72届4班同学70年的合影。老师:付景舜、工宣队高师付、杨雪玲、张璞玉。

72届4班同学与老师们的合影

  72届4班同学合影。班任杨雪玲、副班任安广喜。

72届四班的同学们。同桌的你乔菊玲、孙文秀。

  不要以为这是带学生郊游,这是当年响应毛主席号召:到江河湖海去游泳(7.16指示)74届、72届共8个班在松花江上游泳课(73届断档,没有毕业生)。当年的安广喜胆儿太大,敢领学生到松花江学游泳! 这是当年72届二班(当时叫8连2排)上完游泳的合影。

  这是74届4班。李健玲、安广喜给学生上完游泳课后的合影。

  72届同学毕业40年集会。受邀教师:韩焕文、齐秀英、张长海、安广喜。

  74届同学毕业33年集会合影。参加教师:李光辉、魏顺礼、张世珍、李仁仙、安广喜。

  何淑珍、赵正辉、韩焕文、齐秀英、安广喜参加72届学生集会。

  二小全体教职员工的合影。好像有30多年了吧。

二小95年89届毕业班的合影。班主任老师宋永红(后为二小教导处主任),教他们数学;张桂芬老师是他们的语文老师。 前排就坐的老师:邵申、李祥琴、刘和珍、阵建军、王传英(校长)、张桂芬、宋永红(班任)、张长海(校党支部书记)、夏鸣振、李淑芳、唐丽云、荣丽萍。

请知情老师提供配文

请知情老师提供说明

  二小教职工参加普教处歌咏比赛。

  二小教工参加歌咏比赛后,在厂文化宫门前的合影。

  轴二中的园丁们,于2017年8月17日举办的"轴二中首届怀旧庆典联谊会"。

  2018年8月22日,在哈尔滨报业大厦,轴承园丁们举办了"相聚2018再叙轴承情缘"大型集会。在组委会:任兰英、李光宝、刚静华、李振国、田华、赵真、王晓玲、孙鹏、杨丽云等同志的精心筹备、策划、组织下,在老师们积极参与下,在李光玉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在李光宝老师的完美主持下,胜利闭幕!

  集会第二天的松峰山一日游。

  2018年8月22日,"相聚2018,再叙轴承情缘,轴承园丁大联欢"上,轴承二小,部分参加联欢的教师合影。

  轴承四小,部分教师的合影。

  轴承一中部分教师的合影。

  轴承二中部分教师合影。

  轴承三中部分教师合影。

  轴承四中部分教师合影。 (缺一、三小的合影,找到以后补上)  两天聚会回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经意间,脑海中浮现出校园的许多往事,映射着师生们的身影……。我想起曾经在学校发生过的故事,想起曾经的那些同事、师友、老领导和曾经的学生们。 2004年,按文件精神,哈轴子弟校从哈轴厂拨离。从此,我们离开了哈轴这个有恩于我们的大家庭、离开了不复存在的轴承子弟校……,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哈轴,永远不会忘记你—哈轴子弟校!这次聚会与大家久别重逢,如同世纪相隔,相见恨晚。所余时光,稍纵即逝。所以很想写一写哈轴子校40多年的往事。当然,我知道各校都有"校志"记载,我写出来是为了填补校志没记录的。 作这个相册和写的这些往事,得到了:常伟桐、李振国、李光宝、李晶、冯学利、张素华、梁魁山、张长海、于凤香、张慧珠、吴艳萍、于淑清、魏顺礼、陶慧、赵真、门长发、岳隽藻、等领导、同学、同事的支持和提供史料,在这里表示诚挚的感谢有误错的地方请大家指出,我可以重新修改。另外希望大家能够发一些学校有历史意义的老照片,最好配上说明,好放进相册里。 最后祝大家幸福、安康,来年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