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绵阳市区汽车有多少公里(四川绵阳多少公里)

六月十三日拍摄的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建设现场

过去3年基建总投资超过1300亿元,增速最高一年超30%

6月14日下午,位于江油市的九绵高速涪江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涉水作业。“从6月开始实行24小时轮班作业,争取早日完工。”九绵高速LJ33合同段工区负责人唐磊说。

两个月前,绵阳市发展改革委组织专人现场摸底后,将其列入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清单。近日,这份包括902个项目的清单正式公布,同时出台的还有《绵阳市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开展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

根据《实施方案》,绵阳将从脱贫攻坚、铁路、公路、园区基础设施等十大领域入手,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估算总投资约3648亿元,其中2019-2021年3年计划完成投资约1433亿元。

据统计,2016-2018年,绵阳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超过1300亿元,增速最高的2017年达到了33.7%。经过3年高速投资期,为何绵阳仍将基础设施作为“短板”来抓?

面对差距 改变可改变的

绵阳与我省第二梯队其他市州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尤其在2015年,几项数据暴露出绵阳经济发展的差距:在招商引资方面,国内省外到位资金排名全省第7位;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0.7%,位居全省第8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位居全省第6位;全市GDP增速位居全省第8位……同样增长乏力的还有县域经济,2005-2015年绵阳全市9个县市区,除北川县在全省排名上升,游仙区、梓潼县持平外,其余6个县区均下降,盐亭县10年下降了29位。

面对这些不好看的数据,绵阳陆续启动了相关针对措施。尤其推出的“三大攻坚”行动,向科技城集中发展区、交通和城建这三个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倾注大量精力。

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绵阳高水平规划设计了骨干路网、地下管廊、生态承载、产业园区,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过300亿元。从2017年起,以每年完成百亿元以上投资的速度稳定推进。

2015年10月启动的交通攻坚行动,截至目前已完成交通投资480亿元。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也从2015年的318.6公里,预计到2019年底可增至726公里。

在城建领域,绵阳计划投资885亿元,完成剑南路改造工程等228个城建项目。

为何将城市新区、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作为攻坚重点?绵阳市委书记刘超这样解释,“一个地方的地理区位不可改变,但经济区位可以改变。”通过高水平规划建设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构建内畅外联、通江达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可以提升城市发展的综合环境,为投资、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补基建短板 优化结构促发展

通过抓基础设施建设,绵阳牵住了发展的“牛鼻子”。此后绵阳各主要经济指标,几乎与基础设施建设增速同步攀升。

2015年以来,绵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2018年完成1316.07亿元,同比增长15.8%,实现建市以来首次增速全省第1位。

与此对应,绵阳招商引资全省排名从2015年的第7位,一跃升至2016年的第2位。

2018年,绵阳GDP增速为9%,排名全省第3位,9个县市区实现排名“七升两平”,除盐亭县和北川县与2017年排名持平外,其余7个县市区均实现排名上升。

看好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的前景,总投资465亿元的绵阳京东方第六代AMOLED(柔性)生产线项目于2016年落户。作为绵阳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绵阳京东方项目与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同步,在场地平整、道路建设、水电等生产要素保障完善的同时,也互相促进,带动吸引模组等配套产业聚集。据估算,仅其所在地河边镇电子信息产业总值未来有望突破1000亿元。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梓潼县。已启动前期工作的绵苍高速公路,将结束梓潼县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目前,位于梓潼的绵阳生物医药产业园在建的产业项目有16个,总投资超过20亿元,预计新增生物医药企业可新增年产值10亿元。

此次梳理出总投资约3648亿元的902个基础设施项目。“将更好发挥有效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绵阳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聚焦项目 配套任务清单

6月14日上午,绵阳市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科,工作人员正在为即将举行的2019年二季度发改系统项目投资现场会做准备。在短短两天的会期里,全市各县市区、园区的分管领导以及发改系统负责人,要参观走访5个县市区、园区的项目建设现场。最后的座谈会上,不仅成绩好的县市区、园区代表要分享经验,成绩相对落后的也要分析落后原因。“希望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该科室负责人说。

类似工作机制已于2016年启动,同时启动的还有每年召开一次的全市项目投资现场会暨项目投资推进会,相当于全年项目建设的大检阅、大盘点。

从2015年起,项目工作不仅被提到基础设施、产业投资的核心位置,也围绕其构建起一套项目工作机制。

因此,在《实施方案》出台前,绵阳用7个月时间系统梳理了脱贫攻坚、公路、铁路等领域的项目,最后梳理出的项目清单,不仅包括了项目的基本情况,还配套了“任务清单”——由哪位市级领导牵头、哪个市级部门主导、哪个县市区(园区)具体承担、项目进度时间表、具体联系人的联系方式……

主编走笔

牵引产业发展 需持续“补短板”

很难让人相信绵阳几年前的数据这么“难看”,但问题和差距就摆在那里,绵阳怎么办?

对应数据观察,梳理近几年的发展,不难发现,绵阳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正是源于对现实问题的清醒把握。而此次出台《实施方案》,与其说是面向未来,还不如说是对过去几年抓发展“补短板”的“经验总结”——基础设施建设不但发挥投资带动作用,更关键的是打牢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基础。

“5·12”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投资高峰后,绵阳交通建设滞后,被周边市州赶超。2015年,绵阳没有一公里高速公路在建。绵阳市公路、水路建设投资仅为47.72亿元,远低于同年泸州的118.29亿元和广元的67.9亿元;反映在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上,2015年底,绵阳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318.6公里,同样低于泸州的425公里和广元的392.725公里。正是基于此,在《实施方案》中,除公路、铁路、水利、能源等领域外,还将园区基础设施列入其中,目的就是要“补短板”。

产业园区,尤其是县域的产业园区,受限于当地财力有限,道路、管网、能源供应等未必完善。在《实施方案》中,绵阳梳理出38个园区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约184亿元,这对县域的产业园区意义非凡。以中国(绵阳)科技城游仙军民融合产业园园区道路及配套设施为例,总投资约23亿元。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该园区已开始招商引资工作,2018年该园区已完成新入园企业工商注册21家,还有20余个项目跟踪在谈。已签约的企业也在建设过渡性厂房,争取尽快投产。这些都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补短板”带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