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黑有是什么字(像黑字的是什么字)

“哎呀哪儿来的这么多蚊子?”“嗡嗡嗡的可真讨厌!”随着夏天的到来,各种小飞虫也多了起来,有时候在户外的逗留时间稍微长了一点,手上、脚上可能就出现一些红疙瘩,或者风团样的小疹子,其中,尤其是蚊子的“现身”让不少市民“苦恼不已。”

不过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小红疙瘩,都是蚊子咬的。不同的虫咬皮炎,会出现不同的症状,日前,“这种虫子飞到身上千万别拍”、“有一种虫子不能拍”等话题出现在微博热搜,引起了大家对一种名叫隐翅虫的飞虫的关注。

6月27日,记者采访合肥皮肤科医生时了解到,夏季是隐翅虫出现的高发期,门诊上出现相关病人的数量也呈现高峰,避免触碰或碾压防范隐翅虫的主要手段。

红!痛!毒液竟堪比浓硫酸

合肥曾有不少市民“中招”

说起隐翅虫,去年国庆期间,就有网友发帖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该网友称,自己在凌晨关灯玩手机时,手机屏幕的光亮吸引了小虫子在自己脸上爬动。开灯后,发现是一只黑红相间的虫子,当时只是用手轻轻把虫子抚走。结果没想到随后几天,她的眼下就开始红肿疼痛,就医后确诊为隐翅虫皮炎。

那么,小小的隐翅虫到底有多可怕?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它会分泌一种pH值在1-2的毒液,沾到皮肤上可引起强烈灼伤、皮炎出现红肿、水泡甚至溃烂……

需要补充的是,隐翅虫种类很多,但并非全部有毒,毒隐翅虫外形与大蚂蚁相似,身体由黑黄两色构成,多数细长、体小。据介绍,毒隐翅虫体内具有隐翅虫毒素,呈强酸性,一旦毒素与皮肤接触,将会扩散至其余部位,造成皮肤的起疱和糜烂。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戴前梅告诉记者,每年夏天门诊上都会接诊隐翅虫皮炎的患者,“早的时候4月份就会有了,7、8月的时候会达到一个高峰期,大部分来的时候都是暴露部位有红、痛的症状,疼起来甚至有火烧的灼痛,有时候患者还会误以为是过敏,在家里抹了一些药后手到处摸,可能会造成皮疹的进一步扩大。”据戴主任介绍,该科室去年就曾接诊过一个20多岁的年轻患者,来的时候脸上及多个部位红肿疼痛,情况较为严重,就诊后确诊是隐翅虫“惹的祸”。

能被白炽灯灯光和荧光吸引!

典型症状为患处灼痛和瘙痒

那么隐翅虫常在哪里出现呢?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隐翅虫喜欢潮湿的环境,主要以农业害虫为食,在雨林、农田、水畔都有分布;成年的隐翅虫能被白炽灯灯光和荧光吸引,所以常在人类活动的地方出现。

与蚊子不同,它们并不叮咬动物;如果室内门窗没有关好,隐翅虫将有可能闯入家中。隐翅虫的出现呈季节性,并不具明显的周期性,常于 6 月开始出现,8 月至 9 月为高峰,10 月开始减少。

接触到隐翅虫毒液可以引起什么症状?据介绍,初次接触隐翅虫毒素后并不会立即发病,一般12-36 小时后,皮肤出现红色皮疹,逐渐发展成脓疱,有瘙痒疼痛的感觉,常常持续2-3周。

同时,患病处多为裸露部位,例如头面部、颈部以及四肢;隐翅虫皮炎的典型症状为患处灼痛和瘙痒。此外大多数患者皮疹为条状或带状,这是因为碾压或拨落隐翅虫时通常会在皮肤上留下带状的接触面。

如何防范毒隐翅虫?

切记:不要拍!不要拍!不要拍!

日常生活中,如何防范隐翅虫?如何预防隐翅虫皮炎?医生提醒,避免接触是最主要的手段。要学会识别隐翅虫,并且避免触碰或碾压隐翅虫。同时,减少居所周围的杂草和垃圾,适量喷洒杀虫剂,避免隐翅虫在居所周围滋生。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如果隐翅虫落在皮肤上,应将其吹走,或者用纸张等物品将其挪至别处,而不能用手直接捏取或拍打;同时,夜晚休息时应尽早熄灭室内灯光。

不慎拍碎隐翅虫并接触到毒液应如何处理?据介绍,如果发现隐翅虫被不慎拍碎,应立即用肥皂清洗手部和暴露的皮肤,去除隐翅虫毒素;当发生了轻微皮疹,可涂皮质类固醇霜剂或炉甘石洗剂;若皮肤红肿明显或有糜烂面,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1%~2%明矾液冷湿敷,待渗液减少后涂氧化锌油,若有脓疱,可涂2%龙胆紫或搽10%硫磺鱼石脂糊剂;瘙痒明显或有继发感染者,应及时就医。

温馨提醒

夏季本就是蚊虫的高发季节,戴前梅提醒,除了隐翅虫外,市民也应注意防范蜱虫、螨虫等虫类,“蜱虫的危害性可能更大一些,在室外工作的人更要注意,穿着长袖衣服,如果发现身体上突然多了一块像痣一样黑色的东西,那可能是蜱虫,尽量不要用手去拽,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家里养宠物的市民应该及时规范带宠物进行除虫。另外,夏天螨虫也会多一些,其中对人体皮肤损害的主要是蒲螨,蒲螨容易在草席上出现,造成皮肤的瘙痒,所以建议如果睡草席的话尽量一个星期把草席开水烫一下,然后放在太阳下面正反两面暴晒。”

合报医点通工作室 全媒体记者 唐萌 实习生 王玉梅 通讯员 夏鹏程

来源: 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