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产品是什么(对公产品是什么意思)

文 / 中国建设银行公司业务部  邱高爽

互联网模式和数字经济潮流首先从个人生活领域掀起波澜,全世界参与其中,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经历了一场数字化启蒙。若干较为成熟的互联网商业生态似乎已经明确,但在这波浪潮中,从传统银行向数字化银行的步伐如何前行,特别是由C端向B端的推演如何进行,是摆在金融从业人员面前的一道课题。本文拟从对公业务数字化的历史与现状,以及笔者所知已开展的相关工作进行分析,并结合实践经验,给出对公业务数字化的几点工作建议。


对公业务数字化工作的历史与现状

对公业务数字化,是建立在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基础上,并不断前行的。对公业务具有数字演化基因,而互联网加速了这一进程,并对其范围和形式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以至于从各个银行的响应来看,数字化转型成为一种“显学”,并呈现螺旋上升的竞争态势。

1.内部经营的数字化过程

对公业务从来都是数据整理应用的前沿重阵。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从手工报表开始,逐渐形成信贷业务台账、向监管系统进行报表报送;然后随着IT设备和网络能力的提升,各家银行均开始建立统一的客户信息、营销管理、授信审批、信贷管理、风险预警等企业级系统;对公信贷业务的核心,包括识别客户、合规放贷、风险管理等,经历了信贷员查账、客户经理商机获客到大数据智能风控,而非信贷类对公产品,如支付结算、资产管理、多渠道投融资等,提供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也不断提升。

2.对外应用的数字化阶段

在对客服务端,主要商业银行已基本完成线上服务体系的搭建工作。从最初的企业网银,到移动互联网等外部获客,到开放平台,具体包括:第一阶段代表产品包括企业网银上的贵金属交易、票据池、预约业务等,第二阶段以科技出海形式开展的云缴费、商户管理等结算类为代表,并逐渐拓展至植入外部场景或为外部客户开发的,如智慧政务、电子保函、供应链融资、智慧生态圈等系列产品。商业银行线上服务体系按照客户端平台—移动平台—平台生态的发展逻辑,将监管要求严格、业务逻辑复杂的对公产品,不断重构、研发,设计成适合更易理解、简便快捷的形态,搭载线上渠道,形成对实体企业更好的服务。目前线上服务体系的运营能力越来越强,平台功能越来越丰富,开放场景日趋完善。

3.对公数字化中尚有提升空间

前期局部的、结构性的创新,在全局、生态化协同创新转型过程中,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依然留下一些提升空间。一是对客户风险评价过于依赖同业信息与财务数据,更倾向于将资金投放到传统、熟悉的行业和区域,而错过一些极具发展潜质,急需资金支持但信用尚属“白户”的新兴产业,从而造成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二是面对小微企业规模大、单笔交易额小的业务特征,前期通过智能模型实现大量线上化投放,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效率、普适和客户体验等问题,但后续贷后管理中仍需顺势调整模式,否则风控手段边际成本较高,对普惠业务可持续性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三是有时为了创新而创新,并没有对目标客户需求进行全面精细化分析,创新效果评估基本以直接收益评价结果,轻视在长远发展格局中,分析其间接收益、品牌价值、社会效益等因素。


对公业务数字化工作的建议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大势所趋,对传统商业银行,尤其是相对稳定的对公客户业务来说,挑战前所未有。它虽然对营销、信贷、风险等整个体系提出了改革要求,但若能把握住脉络,也将推动银行业态转型升级,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能。经过多年发展,银行数字化转型正在进入深水区,笔者建议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对公领域的数字经济生态的加快重塑,为数字金融发展赢得新的成长空间。

1.加快金融业务的数字化

业务数字化是对公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内容。一是数字化的前提是线上化,对公服务的差异化和复杂化,使得场景的线上化、系统化是其在开展数字化之前必须攻克的难题。继续全方面重新梳理原有对公业务流程、环节,最大程度上利用数据共享,智能应用外部信息,将对公支付、融资、投资产品深入产业场景。如各行在电子保函开立、电子票据的云闪贴、授信项下移动融资等产品的推出,都是有益的前沿探索。通过减少重复申报与客户经理人员手工干预,使银行产品和服务具备线上化、智能化服务能力。

二是形成用户数字经营能力,通过建立开放的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加强内外部平台之间的互相链接,例如与政务类产业融资平台、大宗商品交易所及各类行业协会主体的对接等。通过建立相适应的获客、引流和转化机制,将信息流导入企业级CRM营销体系,结合智能机器人客服能力,实现商机精准流转,敏捷响应与客户需求画像的完善与升级。

三是保证数字化的科技支撑,线上化、敏捷响应与精准识别需要全面的科技与数据能力,包括支持业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系统,强大的数据、业务、技术中台,以及智能化运营支持团队。在业务数字化的同时,也要同步开展有益的数据治理,确保数据质量,保证业务创新依据的数据信息基础准确、有效、可信,避免发生“垃圾进,垃圾出”影响决策的事件发生。

2.研究数字资产的业务化

数字业务化是对公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方向。一是创新以数字资产为核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银行在长期经营过程中,自身积累了大量客户交易和信用评价数据。数字经济的发展,也支持银行吸收来自产业的生产数据,以及政府各部门的权威数据等众多外部数据要素。更重要的是,今天的数据在系统连接过程中,已经具有标准化、结构化的特征,这就减少了创新过程中的“磨合”,加速创新速度。目前可用于对公业务开展应用的数据类型包括工商、股权、债权、供应商、证照及知识产权等,场景包括普惠金融贷款、企业经营状态体检、量化违约预警分析与风险收益定价等。整合利用交叉多维数据,形成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是数字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

二是建立基于数据资产的新型经营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数据可以作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国家级数据共享、数据安全标准即将发布,数据资产的重要价值将逐步显现。在传统金融服务、自主数据应用能力之外,开发出可对外输出,助力一般企业经营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信用辨识水平、防止商业欺诈等行为方面,未来数据账户、数据交易、数据信用等领域都可能成为数字银行的重要经营领域,也是对公业务在数字化过程中可以为新金融贡献的独特价值。

3.推动科技应用的开放化

应用开放化是对公数字化融入互联网后的新型呈现。一是走出去,降低客户进入门槛,对外开放金融服务和数据衍生信息,将数字业务嵌入产业经营过程,建立产品输出体系,将API、SDK、H5等技术方式,与银行电子账户、小微企业服务、投资顾问、跨境贸易等业务产品,通过社交网络、平台直连等向生产生活场景输出。从直接效果看,业务场景可以提供更丰富的交易信息,有利于银行控制风险,也使得贷后管理更加有效。更重要的意义是,对实体经济的服务绑定是对公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也许有一天金融机构的形式可能被科技改变了,但金融服务的内容是永远被继承的,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具有先发优势的金融机构将成为市场的引领者。

二是引进来,丰富平台优质内容,提升吸引客户的能力。通过建生态、搭场景、扩用户,分析企业高频非金融应用,建设开放的云服务平台场景新生态,金融与科技相互赋能,如发票云、薪酬管理、研究报告、企业经营工具箱等,形成涵盖金融与非金融全场景、企业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的移动服务生态,更高效、更大范围地触达目标客户。在这样一个商业模式里,提供非金融服务的企业客户、享受金融与非金融服务的企业客户,甚至是企业客户对应的个人客户,都将最终获益。


结 束 语

与互联网的波澜壮阔相比,银行对公业务的数字化过程将更加理性而坚韧,是一个早已经出发,却一直在路上的漫长过程,需要兼容并包,久久为功。这是银行实现全局数字化经营转型的基石,是实现第二发展曲线的必然方向。未来吾辈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挖掘数字化转型中对公业务的增长价值和潜力,更好地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栏目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