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商会大厦都有什么(包头市商会大厦)

在青山区少先路的东端,座落着一座“包头商会文化广场”,随眼望去,仿古建筑与驼队雕像别具风情。然而,车来人往,熙熙攘攘,却很少有人驻足细观。老包头,素称“西北商业重镇”,演绎过许多的传奇往事,可惜,都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淡漠。这座广场的设计,融入了相当多的历史人文成分,可以称得上包头市“最有文化品味”的广场。

2012年9月,包头市工商联组织会员企业投资7.5亿元,建成了单体建筑面积15万平米、31层、120米高的包头同心商会大厦,并配套了豪华酒店和3万平米的同心公寓大厦。

同心商会大厦的楼前,是同期建成的包头商会文化广场。




包头商会文化广场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划分为五个游览区:蒙元文化与包头区、\"走西口\"文化区、包头商会文化发展区、包头商会文化\"诚信\"区、包头商会文化集萃区,还建有一个休憩长廊,集中展现了包头的起源、走西口的艰辛、工商业的发展、商人的诚信经营、现代商业文明和商会工作。




第一站:蒙元文化,感受塞北风情。



蒙古包、手捧哈达的蒙古少女,还有包头的象征——鹿




蒙古包和迎客的蒙古少女




蒙古包旁的羊群




阿勒坦汗与三娘子的雕像


阿勒坦汗,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裔,明朝时期,称雄于塞北草原,主要驻牧于土默川。他与明朝先战后和,开创了数十几年间汉蒙民族友好的局面,并先后建起了福化城(今美岱召)和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

三娘子,美丽聪慧,十九岁时嫁于阿勒坦汗,曾长期参与政事决策,坚持与明朝保持睦邻关系,被封为一品“忠顺夫人”。

他们是土默川蒙古族的先祖,也是汉人移民塞外的重要引导者。

这尊雕像,很有些眼熟,哦,想起来了,在美岱召内,也有一座相似的雕像。



美岱召内的雕像


第二站:“走西口”文化,老包头的兴起与晋商的繁盛。




这棵大约就是那有名的\"山西洪洞大槐树\"吧?

明朝年间,那场轰轰烈烈的大移民,留下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如今,\"大槐树\"已经成为山西移民,甚至是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标志性象征。

这株大槐树雕塑,伟岸沧桑、粗壮虬劲、支根入土,形似拱门,寓意着山西后裔同源、同根、同门、同心。



咦,大槐树的树洞里,探头探脑的,是个啥东西?


清朝年间,晋陕贫民,尤其是山西人,饱受饥荒磨难之际,越过黄河,越过长城关塞,进入内蒙古草原,垦荒求生。

“走西口”,让晋陕等地的难民找到了生路,也为“老包头”拉开了兴起的序幕……



“走西口”路上,那道有名的长城关塞——杀虎口




“杀虎口”关塞与“走西口”壁雕




“走西口”壁雕




“走西口”壁雕的撰文(本文底部附有详细资料)




“走西口”人的塑像




“走西口”壁雕底侧的船模


这艘“船模”,有两个涵义:一是“走西口”穿越黄河之时,所要乘坐的渡船;二是老包头作为“西北商业重镇”,黄河航运是其繁盛的重要根基,船模象征着商船。



老包头南海码头的帆樯林立(摄于20世纪30年代,摘自互联网)


支撑老包头商业进入繁荣时期的,还有一股重要力量——旅蒙商。

旅蒙商,俗称“拉骆驼的”,他们用骆驼驮载汉地的茶、布、水烟、粮食等物品,深入草原,与蒙古牧民交换牲畜、皮毛、药材等。

草原上的每条贸易通道上,都奔波着旅蒙商的身影,不远万里,历尽艰辛……



老包头的城墙与驼队




广场东侧的双驼




广场东侧的旅蒙商与骆驼




广场北侧的旅蒙商与骆驼




广场北侧的旅蒙商与骆驼




广场北侧的驼队








第三站:包头商会文化发展区。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包头形成村。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包头村改置为包头镇。

包头商会发展的雏形是“社”,“走西口”人来包头按籍贯、行业、信仰、地区等组成“社”,“社”有社首、社日、社规等,宗旨“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包头镇设有巡检,不过,日趋繁盛的商业与迅速增加的人口,已不是一个小小的巡检衙门所能管得过来。清政府鞭长莫及,便由包头商界组成“包镇公行”,不仅管理工商业,还负责地方治安、司法、劳役、赋税等,下设“大行”(工商业组织)、“园行”(蔬菜业组织)。

1915年,“包镇公行”改为包头镇商会,下辖商业“九行”、手工业“十六社”。(相关简介,大家可以观看壁雕背后的撰文,写得很专业、很精彩。)

1926年,包头镇商会改称包头县商会。1938年,改称包头市商会。1951年,包头市工商业联合会成立至今。

广场里侧,错落有序地布置形态多姿的塑像,再现了老包头的各个行业的繁盛景象。尤其是两座大型壁雕,精练地表述着包头商会的发展历程。



包头商业“九行”的壁雕




包头商业“九行”壁雕的撰文(本文底部附有详细资料)




包头手工业“十 六社”的壁雕


包头手工业“十 六社”壁雕的撰文(本文底部附有详细资料)




打铁




编筐




制鞍




熟皮




钉马掌




小商贩




冲茶汤




吃稍麦




内蒙的特色早点——稍麦


第四站:包头商会文化“诚信”区。

无论做人,还是经商,诚信是很重要的。这一点,“知易行难”!

当年,老包头的商业繁盛,与山西籍商人的诚信经营,是分不开的。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山西祁县乔家大院,那发家致富的第一桶金,便是从老包头掘得的。

至今,包头商界仍旧传扬着乔家事业的辉煌与乔家经营的诚信。



乔家钱当行\"复盛公\"的壁雕




钱当行\"复盛公\"壁雕的撰文(本文底部附有详细资料)




据说,这位儒雅的商人,就是以乔家大院的乔致庸为原型的


在包头商会文化广场的中央,矗立着一尊很有商业寓意的主题塑像。




底座是古代量器——斗,上方是古代衡器——秤。秤钩上挂着一颗金色的\"心\",象征着\"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业界良心,也象征着\"包头同心商会\"。斗与秤之间,是一架算盘,凑成了旧时商业文化的要素。算盘之上,又别具匠心地装饰着计算机的键盘,大概寓意着商业脉络的古今融通与继往开来吧。

从算珠上,我读出了一组数字“201291690”。显然,“20129”是指包头同心商会大厦及包头商会文化广场的建成之期——2012年9月。那么,“1690”又意味着什么呢?

第五站:包头商会文化集萃区。

主题塑像的西侧,是包头商会文化广场的主题墙。

“包头商会文化广场”几个飘逸的大字,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所题的。成长于包头的这位美术大师,有着“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一番经历,如今已成为家乡的骄傲。

艺术与经商,似乎“雅俗”有别,然而,“不弄虚作假,不半途而废,不小成即满”的成功之道,总是相通的。


主题墙上,还镌刻着一副对联:商业发展冀九行同臻进步,百事整饬愿各社咸与维新。

字里行间,隐约透露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与“时不我待,奋发图强”的革新精神。

这副对联,原本镌刻于包头商会的前身(包镇公行)的大门两侧。如今,包镇公行的旧址早已面目全非,唯有大门与对联侥幸保存了下来。




主题墙前,摆放着五只蟾蜍雕像。

这个十四亿人向钱看的时代,金蟾吐钱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大家并不陌生。

只是,包头商会文化广场的这五只蟾蜍却另有寓意。




清朝同治年间,临时驻防老包头的山西大同总兵马升,为防御\"陕甘回变\"血洗这座繁华的商业重镇,力主修筑城垣。

据说,筑城之前,曾有神蟾显灵,暗示马升。因此,包头老城,并不是寻常的方形,而是略呈椭圆,状似一只蟾蜍。两条前腿分别是西城门、东城门,两条后腿分别是西北城门、东北城门,头部则是南城门,伸向南海子码头方向,畅饮黄河。

主题墙两则,各有一座大型壁雕。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傅作义将军率领爱国官兵发动抗日包头战役,一度攻入包头城内,给敌人沉重打击,包头商会组织商户给爱国官兵送干粮、弹药,救护伤员等,战后日军将包头商界80余人逮捕,严刑拷打不屈,显示了包头商界的家国情怀,后将包头商会会长董五三等爱国人士9人杀害在张家口。(摘自张贵教授所著的《包头史记》)




新中国成立后,包头工商联积极组织私营工商业联营,组织城乡物资交流,组织工商界参加爱国运动,支援抗美援朝,组织建设公债的认购,对私营工商业者进行思想教育,整顿同业公会等。1953年,国家开始建设包头钢铁工业基地,全国人民支援包钢,蒙汉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包头私营工商业积极支援包钢建设,1959年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包头现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最大的工业基地。(摘自张贵教授所著的《包头史记》)

主题墙的背后,也有一座大型壁雕。




1930年创办的包头面粉厂,1951年成为公私合营企业。1925年创办的永聚铁工厂和1946年创办的民生面粉厂,1954年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首先实现公私合营。1956年1月,包头市全部私营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敲锣打鼓召开庆祝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同年,包头市手工业者组成44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完成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摘自张贵教授所著的《包头史记》)

至此,包头商会文化广场的五个游览区已经逛完了。

哦,对了,还有一条休憩长廊。




其实,细细品味,包头商会文化广场也是一处老包头建筑的“展览园”。

那座高大的楼台,常被误认为是老包头的城垣,然而,那时的城墙是用土夯筑而成的,并没有包砌青砖,而且,城门之上也没有建造气派的门楼。

从清朝到民国,这座楼台都是包头城内的“地标建筑”,它位于城垣西门附近,俗称“西阁”。

如今,西阁早已拆毁,只留下一个“西阁外”的地名,仍然留在公交车的报站声中。



老包头的西阁




包头商会文化广场的门楼




门楼的飞檐


西阁的南侧,辟有一座小小的院门,朱漆彩绘,覆着青瓦,有垂花,有楹联,显然是殷实之家。

在高大墩实的西阁下,显得玲珑别致,透出几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古意,紧闭的门扉仿佛遮掩着褪色的老包头记忆。










广场北侧,是中国北方四合院中典型的正房建筑,一开三间。

正中的那间称为“堂屋”,或“中堂”,是主人接待贵客的地方。

两侧的耳房,分别作为卧室与书房。

事业有成的商界人士,自然会将房屋装饰得典雅精美,以彰显自己的品味。



正堂与耳房




画梁




雕脊




垛头砖雕


广场西侧,也就是主题墙的两侧,各建有一座月洞门,状如一轮满月,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建筑。

可惜,穿过月洞门,就走出了商会文化广场,没有池沼假山,也没有芭蕉绿、桂花香。

为了弥补缺憾,设计师特意在月洞门内外两侧,增添了许多的砖雕,刻上百花佳果,刻上吉祥图案。













门额之上分别题着\"诚信\"、\"尚义\"、\"善行\"与\"仁德\",这是浸润着儒家思想的商道。

\"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约束着商业的贪婪本性,使得商人心中求\"财\",却又不至于变成\"豺\"。




包头商会,在建筑同心大厦之时,不惜花钱舍地,打造了这样一座文化广场。

犹如,当年那些有成就、有德行的商人,不仅翻盖祖屋、光大门楣,也会为家乡捐资铺路修桥。

这座广场,仿佛一道文化之桥,愿意游玩、愿意品味,自然可以登上彼岸。




包头商会文化广场的壁雕撰文


张贵


\"走西口\"壁雕的撰文


明末,成吉思汗的十七世孙阿拉坦汗接纳汉族在土默川务农,开始晋陕汉民到塞外的走西口。清乾隆二年(公元一七三七年),土默特右旗六甲地的巴氏家族将自己的户口地租种给走西口的人,形成包头村。嘉庆十四年(公元一八零九年),包头村改制为包头镇。

山西各地走西口人,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枯骸塞途走旱路,出长城杀虎口至包头。\"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掏苦菜\",河曲、保德等地人走水路至包头。从而有了\"哥哥走西口,妹妹泪长流\"的悲剧。走西口人开始因地缘相近,春去秋回,所以俗称\"雁行客\"。陕西各地走西口人,穿越鄂尔多斯沙漠,同样艰难险阻。走西口人二、三百年\"走\"出拼搏、梦想和辉煌。

走西口人在包头创造了西口商业文明,山西祁县乔家钱当行复盛公、祁县渠家的茶庄长源川、定襄梁如月的杂货行如月号、忻州智姓的旅蒙行永合成、保德王蕊的甘草行西碾房、代县梁大汉的旅蒙行复义兴、河曲田家的粮油行田油坊、太谷杨有能的\"十大双\"、闻喜县裴家的旅蒙行忠厚和、定襄牛邦良的皮毛行广恒西、代县李家的河路店复新和等,都是雄居包头商帮之首的著名商号。清末民初,\"水旱码头\"的包头已成为我国西北皮毛的集散重镇。

包头商业\"九行\"壁雕的撰文


嘉庆十四年(公元一八零九年),包头镇设\"包镇公行\",为包头商会之始,下辖\"大行\"、\"园行\"。同治十二年(公元一八七三年),包头修建城垣完工,促进了包头工商业的发展。一九一五年,\"包镇公行\"改称\"包头镇商会\",下辖商业\"九行\"、手工业\"十六社\"。

商业\"九行\"有皮毛行、油粮行、六陈行、蒙古行、杂货行、货店行、牲畜行、钱行、当行。包头最早的商业是旅蒙行,用茶、油、糖、布、粮等,到蒙古族聚居地换取皮毛、牲畜、药材等。从而,皮毛行和粮行成为包头的商业龙头行业。皮毛行为中介行业,买卖做成收取佣金。嘉庆年间,最大的皮毛店是公义店。光绪十九年(公元一八九三年),皮毛店广恒西开业,成为内蒙古西部最大的经营皮毛商号。清末民初,在包头收购皮毛的洋行达三十余家,每年包头输出的皮毛达两千余万斤。

包头南海子为我国黄河上游第一大码头,从黄河上游所运来包头的,主要是皮毛和粮食。包头经营粮食称河路行,粮食从宁夏、河套五原、临河等地运至包头,每年达三十余万石。此外,固阳、东胜等地的粮食,亦输入包头。包头集散的粮食,以谷米、糜糜、荞麦、高粱为最多。包头的粮油行,分为市口店、河路店、现粮店、抹粮店。输入包头的粮食,大多输出至京津等地。

包头俗称\"皮毛一动,百业俱兴\",皮毛业的发展带动了钱当行、货店行、粮油行、杂货行及各手工业的发展。

包头手工业\"十六社\"壁雕的撰文


包头镇商会下属的手工业十六社,即金炉社(铸铁、铜匠、铁匠、金银手饰)、鲁班社(木匠、石匠、泥瓦匠)、义合社(黑皮坊)、毡毯社(毛毯、毛毡)、公义仙翁社(食品、干货铺)、清水社(糖粉坊、豆芽坊)、栽绒社(地毯)、绘仙社(画匠)、六合社(木材店)、仙翁合义社(饭馆)、集义社(鞋靴业)、义仙社(染坊)、威镇社(白皮业)、德胜社(肉业)、恒山社(山货)、合义社(留人店)。清末、民初已有很大的发展。

栽绒社是内蒙古最早用羊毛织地毯的地区。包头生产的三蓝地毯,花纹繁多、鲜丽夺目,远近驰名,近销京津,远销日本、香港,以吉庆功、永茂为最大。其三蓝地毯曾在巴拿马赛会得奖章。

金炉社的铜匠生产的柿子铜壶,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生活必备品。柿子铜壶外型美观,闪闪并发光,久用无异味。旅蒙商每年运往蒙地达千余把。

义合社生产的鞍韂,各有千秋,有景泰蓝马鞍、沙鱼皮鞍、大官座鞍、月牙鞍等。马韂有九针边子,绘有莲花、牡丹、云朵、花草等。鞋靴有全云靴、花皮靴、香牛皮靴等,都畅销蒙古族地区,远销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

包头铁匠铺适应旅蒙行、牲畜行的需要,钉马掌是最繁忙的业务。包头茶馆的烧卖,干货铺的麻叶、锅奎、麻花等小食品,都是远近闻名。纸坊生产的胡麻纸,颇有名气,远销山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地。

钱当行\"复盛公\"壁雕的撰文


乾隆二年(公元一七三七年),山西祁县乔家堡乔贵发逃荒,\"走西口\"至包头村。乾隆二十年(公元一七五五年),乔贵发和山西清徐县大常村秦肇庆在包头村开设广盛公货栈。嘉庆二十三年(公元一八一八年),广盛公改称复盛公。乔贵发之孙乔致庸创复盛公的鼎盛。

乔家在包头开设了二十余家复盛公分号,统称\"复\"字号,经营钱行、当行、估衣店、粮油店、磨坊、碾坊、缸坊(制酒)等,还经营复盛菜园。在包头有近千余间铺产,二十余处房产,每开一家\"复\"字号都需万两以上白银,从而有民间俗语\"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复盛公大富久富二百余年,是老包头十大商号之首。包头起家的乔家亦成为山西财东之冠。\"复\"字号创造了西口外的商业文明。其经商之道超越山西固有商经,他们联合经营,适应时机开设票号\"汇通天下\";诚信为本,坚守\"首重信,次讲义,第三才是利\";建立身股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等。

复盛公艰苦创业精神,雄霸商场的气魄,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独特的经营之道,堪称中国商界之大观。

诚信是包头工商业长盛不衰的根本,在包头财神庙前,除二根旗杆外,对着庙门另竖一旗杆,即是凡有违反诚信者罚油旗杆一次,以示警戒。同样,牲畜交易中有不讲诚信者,要在牛桥立拴马桩。商家有重大不讲诚信者还要立碑,告知后人。

张贵,1939年生,内蒙古包头市人。1962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历史学教授,主要从事包头城市史和阴山文化史研究。编著有《包头史稿》(上、中、下三集)、《包头史记》、《包头工商史料》、包头历史文化研究文集《阴山集》、《河水集》、《黄土集》等。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张贵教授对于历史文化研究有着难得的执着,考察细致,治学严谨。他关注着那些有见识的包头老者,诚恳拜访与请教,抓紧机会为这座城市留下转瞬即逝的人文资料。在北梁棚户区改造期间,他无数次探访即将拆毁的老旧民宅,从房屋、器物的裱糊纸中寻到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张贵教授,当之无愧的学者风范!



东河区图书馆首次讲座特邀张贵教授开讲(阴山小虫摄于2016年4月23日)

来源:阴山小虫-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