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蜥的眼睛为什么会喷血(为什么角蜥的眼睛会喷血-)

出于生存和生殖的需要,每一种动物都没办法避免成为另一种动物的食物。那么,当动物遭遇个头比它们大、行动比它们迅速的凶猛天敌时,它们怎么办呢?

答案很简单——它们设法逃生。逃生是动物的一种防御策略。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动物进化出了形形色色的逃生技巧。比如,章鱼

通过模仿口味不佳的猎物来欺骗掠食者;浑身披满铠甲的犰狳将身体滚成一团,让掠食者无从下口……


那么,动物五花八门的逃生本领又是如何进化出来的呢?实际上,在任何一个较大的动物种群中,各个成员之间在身体特征上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别,比如一只犰狳的铠甲可能比另一只更灵活一些。如果一个动物个体有幸拥有一种可避免被捕食的生理特征,这只动物就有可能活到生儿育女的年龄,并将这一特征传给它的后代。简言之,越能适应环境的生命形式,其存活的时间越长。

三带犰狳的铠甲


如果你是一个好莱坞设计师,想塑造一个刀枪不入的超能战士,最好从三带犰狳那里去汲取灵感。所有种类的犰狳身上都披有一层坚韧的盔甲外壳(由许多细小的骨片构成,每个骨片上长着一层角质的鳞甲),这层保护外壳能让它们抵御野猫等食肉动物的攻击,而三带犰狳还能将自己卷成圆球状,并完全密封起来。

三带犰狳生活在南美洲,在其外壳上生有三个关节索,使得它们能够灵活自如地卷曲自己。由于肩部和腰部的骨片无法与皮肤连接在一起,因此,壳内有很大空间能让其头、尾和腿缩进去。同时,外壳还具有良好的保暖作用,能让犰狳在冬季活动自如。

如果食肉动物靠近其洞穴,三带犰狳通常会用以下两种防御技巧保护自己。第一种防御技巧是蜷缩成一团,将盔甲边缘部分插进泥土里,四肢完全缩进去,只将爪子留在外面。这种办法足以吓阻小型食肉动物。如果是在洞外,犰狳就将自己卷成一个圆球,只留下一个小孔观察对方。这时,如果你稍微碰它一下,它就会立即将自己完全锁闭起来。面对这样一个硬邦邦的“肉球”,许多食肉动物都不知道该从哪里下口。犰狳的第二种防御技巧是蹦跳,即快速地蹦向空中。如果突然来这么一下,大部分食肉动物都会被吓得不知所措,待它们清醒过来时,犰狳早已逃之夭夭了。

章鱼的模仿绝技


在自然界中,伪装是动物自卫和防御天敌的最好武器。蚱蜢、树栖昆虫以及青蛙等动物通过改变身体颜色能与周围环境保持高度协调,但这种模仿只是一种“静态模仿”,并不能根据具体环境和情况作“动态模仿”。科学家发现,章鱼可以做到这一点。

在印度尼西亚沿岸水域栖息着一种章鱼,动物学家将其命名为“印度马来亚章鱼”。为了躲避食肉动物的袭击,这种章鱼能模仿其他海洋生物,从外形到颜色,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当遇到敌害时,这种章鱼能根据当时的环境和具体情况将自己变幻成各种海洋生物——鱼、海蛇和海葵等。比如,当章鱼遇到一群小热带鱼时,它就会变幻成一条蓑鮋,同时还会模仿蓑鮋紧贴海底游动,将触须甩到身体后面。蓑鮋是一种长有尖刺的毒鱼,小热带鱼尽管生性凶猛,也不敢吃它们。章鱼还能模仿海蛇,它将自己的8条触须中的6条藏匿起来,只伸出2条在水中晃动,看起来就像是两条海蛇在游动。除此之外,它还能模仿海葵和水母等动物。

章鱼玩弄的伪装诡计是如何变幻出来的呢?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它的身体异常柔软,能将身体弯曲成各种形状。二是它的皮肤含有一种叫做色素体的细胞,里面包含各种色素。当色素细胞周围的肌肉收缩时,皮肤颜色就变亮;当肌肉扩张时,皮肤颜色就变暗。章鱼通过同时收缩和扩张数千个色素细胞来改变颜色模式。

如果伪装失败,章鱼还有其他的逃生手段:直接向敌害眼睛抛沙子或喷洒“烟幕弹”。章鱼的“烟幕弹”是一种由黑色素组成的墨汁状液体。

在黑色烟幕的掩护下,章鱼便可逃之夭夭。如果还逃不脱,它便会使出最后一招——柔身术。章鱼柔软的身体能挤进只有其身体1/10大小的任何一个空间。施展柔身术时,唯一可能妨碍章鱼行动的器官是它的口部,只要它的嘴能挤进去,其他部位就都不成问题了。

负鼠的“装死”伎俩


负鼠属于有袋类哺乳动物,也是夜行杂食性动物。小负鼠长大后,离开育儿袋,爬到妈妈的背上,母子的尾巴相互缠绕。母负鼠背负着孩子一起爬树觅食,形影不离,“负鼠”便由此而得名。

在受到野狗或丛林狼等食肉动物威胁时,行走缓慢的负鼠如何逃生呢?它要么迅速冲向离自己最近的树,要么玩“装死”游戏。负鼠装死时,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肚皮鼓胀,四脚朝天,眼和口半张着,口水从嘴角滴流出来,舌头外伸,斜向一边,呼吸和心跳停止,身体不停地剧烈抖动。同时,它还从肛腺排放出一种有着腐肉味道的绿色物质,使自己闻上去就像一块腐肉。由于大多数食肉动物都喜欢吃新鲜肉食而不愿吃腐肉,因此它们往往都会远它而去。等到食肉动物走远,负鼠便立刻复活,一溜烟地跑了。

负鼠“装死”

时的生理状态与人类癫痫病人发病时的状况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人在癫痫病发作时会十分痛苦,而负鼠在“癫痫病”发作时,不仅毫无疼痛之感,而且想什么时候发作就什么时候发作,“装死”成为其死里逃生的绝招。

那么,负鼠的“癫痫症”为什么会发作得如此之快呢?原来,负鼠在遭到敌害威胁时,体内会很快分泌出一种麻醉物质,这种物质进入大脑后会使它立即失去知觉,躺倒在地,造成一种死亡假象。负鼠“装死”的本领是其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长期适应进化的结果,并非它有多么高的智商。

刺鲀的防卫利器


刺鲀主要生活于世界各地的热带珊瑚礁地区。刺鲀浑身披满棘刺,棘刺由鳞片演化而来,是刺鲀的防卫武器。通常情况下,刺鲀的棘刺就像鱼身上的鳞片平平地贴在身上,看上去滑溜溜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刺鲀长得圆乎乎的,显得又肥又胖,但它的鳍却非常小,明显比例失调。刺鲀的这种身体结构使得它的游速很慢,看上去就像谁都可以上去咬一口的一道“美餐”。不过,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你就会发现,它简直就是一个无从下口的刺猬。

每当遭遇天敌攻击时,刺鲀就大口吞咽海水和空气,让身体胀得圆鼓鼓的,棘刺也随着皮肤的鼓胀而竖立起来,使它看上去就像一个长满刺的圆球。 然后,它翻转身体,肚皮朝天地漂浮在水面上,同时嘴里还不断发出“咕、咕”的怪叫声。刺鲀的这种防卫战术能起到有效的吓阻作用,无论多么凶猛的食肉动物,遇上这么一个无从下口的“刺球”,也只能悻悻而去。当危险过去后,刺鲀就将吞进胃里的水和空气吐出来,恢复原状。


刺鲀为何能改变自己身体形状呢?原来,刺鲀的皮肤和胃极富伸缩性,而它又没有胸腔,没有骨头妨碍胃的扩张,因此,只要肚皮不被撑破,它想胀多大就能胀多大。当然,刺鲀的胀身术并不能保它万无一失,如果遇到大个头的鲨鱼,即使胀得再大,也会被其一口吞下。不过,贪吃者很快就会后悔不迭,因为胀成圆球的刺鲀会卡在捕食者的食道里,将其活活憋死或饿死。

甲虫的“炮弹”

黄雀站在高高的树枝上,虎视眈眈地盯着下面的一只小甲虫。突然,黄雀拍打着翅膀扑向甲虫。眼看小甲虫就要成为黄雀的口中食,千钧一发之际,随着一连串的“劈啪”声,从小甲虫的尾部喷出一股毒雾直射黄雀,轰得黄雀晕头转向,只得落荒而逃。


这种会“放炮”的小甲虫,属于鞘翅目中的一种,被称为“炮虫”。炮虫的“武器”就是生长在其腹部的最后几节。奇妙的是,它的“武器”还能伸缩,用时伸出来,不用时缩进去。炮虫的“炮弹”是包含多种化学元素的液体,其作用原理与现代的毒气弹、化学弹非常相似。


更奇妙的是,炮虫可以向任何方向发射“炮弹”。 炮虫“开炮”时,“炮口”发出“咝咝”或“噼啪”的声音,而发射出的热乎乎的液体一遇到空气便散成烟雾,攻击者被烟雾搞得昏头昏脑的,自然就失去了攻击能力。炮虫的“武器”非常高效,瞄准目标后能连续发射。一只炮虫如果之前几天都没有“放炮”,那它就能在4分钟内连发29颗“化学弹”。

不独炮虫能“放炮”,有一种臂尾轮虫,也能像机枪那样连续喷射,“劈啪”作响,声音间隔时间仅为0.01秒。还有一种体长仅1厘米、被称作“气步甲”的小甲虫,在遇到敌害时,其尾部能发出爆响,同时喷射出具有恶臭味的高温液体“炮弹”,产生黄色的烟雾和毒气,迷惑、刺激和惊吓敌害。

气步甲的体内有两种腺体,一种产生对苯二酚,一种产生过氧化氢,平时被分别贮存在两个地方。一旦遭到攻击,气步甲就猛烈收缩肌肉,让这两种物质相遇,并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瞬间形成温度高达100℃的毒液喷射出去,其射程是其体长的300倍以上。气步甲不仅能连发,而且几乎百发百中。在气步甲的“弹压”之下,即使是全身穿甲戴盔的犰狳也只能落荒而逃。

黄鼠狼与臭鼬的臭屁

黄鼠狼生性狡猾、机敏,身躯细长,能在缝隙中穿行,速度极快。

黄鼠狼最独特之处是肛门附近生有一对臭腺。如果在野外遇到敌害,黄鼠狼首先会拼命逃窜,如果实在逃不掉,它就会使用它的“化学武器”——臭屁,其臭味让再凶猛的动物也招架不住,只得退避三舍,黄鼠狼便趁机溜走。

黄鼠狼的个头不大,但却是名副其实的食肉类动物。它们白天藏在洞穴里,以躲避大型食肉动物的攻击,晚上出来觅食,鼠类是它们的最爱。许多食肉动物遇到浑身长满棘刺的刺猬都无计可施,但黄鼠狼却有办法对付这个“刺头”。它专拣刺猬的薄弱处下手,从其头部露出的小孔隙里将臭屁注射进去。在“迷魂香”的攻击下,刺猬很快便被麻翻,动弹不得,身躯重新展开,乖乖地解除了武装。黄鼠狼先咬死刺猬,然后再慢慢品尝其鲜美的肉。

实际上,放屁最臭的不是黄鼠狼,而是臭鼬,

它与黄鼠狼同属鼬科动物。当遇到敌害时,臭鼬会头朝下脚朝上地“拿大顶”,然后竖起尾巴,用前爪跺地,警告敌人不要靠近。如果这招不管用,它便调转身体向敌害喷射奇臭无比的液体。这种液体是由其尾巴旁的腺体分泌出来的。在3.5米距离内,一般会百发百中。臭鼬施放的液体如果洒到攻击者眼睛里,会导致其发生短时间失明;如果喷到鼻孔里,能使其昏厥呕吐。其臭味之强烈,在半公里之外都可以闻到。所以,绝大多数掠食者宁可忍饥挨饿也不愿去碰这种小动物。

角蜥的血液武器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以及墨西哥的沙漠中,生活着一种浑身披甲,长满刺状鳞片,两眼上方长着一对尖角的小动物,这种动物身长在7.5~12.5厘米之间,呈椭圆形,头部为红褐色,下部为黄色,略缀褐色斑点,样子有点像蟾蜍,所以被称为“角蟾”。其实,这是蜥蜴中的一种,叫做“角蜥”。


角蜥的长相怪异,浑身披满刺状盔甲,看起来凶神恶煞的。其实,它的这副尊容只是一种伪装,主要起吓阻作用,并不具备攻击能力。不过,角蜥虽然不具备攻击性,但其身上的刺状鳞片却是其重要的“防御武器”。有人曾看见过一只角蜥与一条响尾蛇搏斗的激烈场面:响尾蛇冲向正试图钻入沙中的角蜥,一口咬住其脑袋。正当它就要吞下角蜥时,却被角蜥脖子上的刺状鳞片刺穿了喉部。响尾蛇疼痛难当,鲜血顺着管状身体流进沙子里。这时,响尾蛇想把角蜥吐出来,但角蜥的刺状鳞片就像钓鱼的倒钩一样,越用力扎得越结实,划开的伤口越大。最后,这条响尾蛇终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当身上的刺状鳞片也无法阻止掠食者的攻击时,角蜥便会使出最后一招——喷血。

角蜥先大量吸气,让身躯迅速胀大,然后突然从眼睛里喷出一股殷红的鲜血来,射程有1~2米远,吓得攻击者惊慌失措。这时,角蜥便趁机逃跑。

许多人对角蜥的喷血行为感到迷惑不解,它们是如何做到在瞬间喷出如此多的鲜血的呢?科学家通过解剖研究,最终揭开了这个秘密。角蜥在受到惊吓时,体内有一束闭孔肌会压迫主血管,致使脑血管的血压升高。高压之下,角膜里的微血管破裂,鲜血就喷了出来。如果这一现象发生在人类身上,将是非常可怕的。

因为血管破裂意味着脑溢血,会有生命危险。然而,角蜥头部血管中的局部高血压不仅不会对它的生命构成威胁,反而可以被利用来吓跑敌害,从而拯救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