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亿美元算什么(徐新22亿美元算什么)

最近,一个百亿女富豪在上海社区群里火了。

4月7日,一位叫徐新的业主。

她在社区群里求助,询问团子面包群,她急需要面包、牛奶。

很快,群里就炸开了锅,有人小心翼翼地问:“徐总……是您吗?”

随后,这位业主靠着这两三句话,成功一炮而红,群里聊天记录被不停转发。

当然,也不能怪网友大惊小怪。

毕竟这位业主,可不是一般人。

(徐新)

她是徐新,著名的“风投女王”,人送外号“中国女版巴菲特”。

据今年胡润富豪榜估计,55岁的徐新身家约160亿,妥妥的百亿女富豪。

而她如今所住的别墅,在浦东御翠园,按照现在的房价,徐新的800平方米别墅,起码价值1.7亿。

最值得一提的是,徐新有一本书,里面直言:

“22亿美元算什么?”

很难想象,如此富有的人,竟然也为几箱牛奶、面包发愁。

看来,我们没有富人那么有钱,但富人也有我们普通人的烦恼。

当然,比起这小道新闻,徐新背后的实力,更值得我们称道。

1967年,徐新出生在重庆双桥区一个小山沟的工厂里。

父亲就是这工厂的厂长,工资还算可以,能够养活一家老小。

可以说,老徐是知识分子。

他是浙江萧山人,就读于吉林工业大学,毕业后进入制造厂工作。

(徐新年轻时)

老徐为人要强,凡事力争第一,绝不允许自己输给别人。

因此,刚进工厂那会,老徐只是个钣金工。

他默默努力,一步步往上爬,最后晋升至厂长。

很可惜的是,幼小的徐新并没有遗传父亲的良好品质,是家里最调皮的捣蛋鬼。

徐新不爱学习,学习永远只有三分钟热度,经常趁老师不注意,逃课翘课。

每次成绩下来,没有任何惊喜,永远都是不及格的。

每次老师来家访,徐新都会提前摸索清楚逃跑的路线。

因为老师一上门,准没有好事。

老师一走,老徐恨不得暴打女儿一顿。

为此,徐新掐着时间,赶在父亲发飙之前,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家门。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小徐再怎么逃,都逃不出老徐的手掌心,他总能找到徐新的藏身之地。

一旦被父亲抓住,免不了一顿毒打,而且是加倍地打。

可无论他怎么打,徐新依旧我行我素,完全不把学习放在眼里。

老徐真的是恨铁不成钢,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全都不管用。

俗话说得好,只有自己想要改变,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徐新也是如此。

当时,徐新在厂办学校上学,初中毕业后,大家面临着三个选择:

要么读技校、要么考取中专、要么奋斗一百天,拼一个普通高中。

要知道,那所公办学校每年升学率几乎为零。

大家都像徐新一样,学习是假的,混日子才是真的。

所以,很多人都不约而同选择读技校,争取学点技术,早日出来打工赚钱。

而且,那时技校包分配,每个月工资还有16.5元。

当时,与徐新特别要好的几个小姐妹,都选择读技校,撺掇徐新一起报技校。

可这时候的徐新,头脑一热,立志要不走寻常路,考重点高中。

大家都觉得她异想天开,徐新底子薄弱。

想要读高中,就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做梦做得真美。

女儿终于想要上进,这不正好正合老徐的意思吗?

他立马“煽风点火”,给女儿科普大学的美好。

开始张罗着给徐新找家教,开小灶恶补知识。

最后,中考那年,徐新超常发挥,顺利考上重点高中南开中学。

1984年,徐新铆足劲儿,一举考进南京大学,选择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南京大学可是名校,在那里汇聚了各地的学霸,简直就是神仙打架,学术氛围浓厚。

对于南京大学,徐新最深的记忆就是,什么都要抢。

每天早上,大家站在冷风中,排着队等阅览室开门。

一开门,大家蜂拥而上,开始抢小说看。

如果中途离开一会,你想看的小说,很可能又被别人拿走了。

为了看小说,徐新可以一整天都泡在阅览室里,午餐晚餐都不吃,只为了早点看完那本书。

南大的“拼命三郎楼”,永远都不熄灯,一到考试期,那里几乎人满为患。

有时候大冬天,徐新抢不到位子,她就裹着大衣,在走廊里边跺脚边背书。

后来,徐新逐渐意识到,外语并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于是经常跑去旁听经济学课。

即使没有学分,只要自己没有课,徐新风雨兼程,也没有缺席过一节经济课。

而这就悄悄为徐新以后的人生,埋下了种子。

可以说,如果在中考前夕,徐新没有醒悟过来,或许她最高的成就也只是工厂工人。

但我相信,就算她的觉悟期来得很晚,她也不会过得很差。

人生最坏的结局,不过就是大器晚成。

只要你在这期间,不停地磨练这座“大器”,成功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然而,徐新这座“大器”才刚成,就又蔫了不少。

毕业后,顶着南大名校的光环,进入中国银行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柜员,月薪1000元。

按理说,这已经是人人艳羡不已的工作,可徐新却没落着什么好处。

每天,徐新需要做的工作,可以总结为“三部曲”:

复印、登记、盖章。

徐新就像个毫无感情的机器人,不停重复着这三样活儿。

但徐新丝毫没有抱怨,她要求自己,即使是最简单的活,也要尽力做好,更要做出色。

在无人过问的地方,徐新默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同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老前辈,偷师学艺。

实力有了,还怕没有机会吗?

后来,她终于争取到参加银行竞赛的资格,过关斩将,最后成功拿回第一名。

没过多久,徐新又当上“三八红旗手”。

要知道,当时2000名员工竞选,只有徐新当选。

之后,徐新一路高歌猛进。

当上团支部书记,获奖无数,在银行总部出尽风头。

可这种工作,永远都存在着天花板。

一旦触及到天花板,即使再努力往上冲,你很难有明显的进步。

徐新就是这样,即使获得很多荣誉,可她觉得,自己早已停滞不前,人生好像一眼望到尽头。

当时,右安门立交桥正在修建。

每天,她骑着自行车上班,路过那里,都会在心里暗暗发誓:

“在这座桥修好之前,我的生活一定要有变化!”

徐新开始寻求突破改变。

结果,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机会就找上门了。

中英两国合作,培训英国注册会计师,中国银行有个名额。

好巧不巧,当时中国银行里,只有徐新是英语专业出身。

领导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将她的名字上报给上级。

虽然懂英语,可对于会计,徐新一窍不通。

而且与她一起考试的,都是本专业的硕士、博士。

徐新夹在中间,好像注定只有当炮灰的命。

既然底子不如别人好,那就拼脑子吧。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徐新将整本会计书从头到尾背了下来。

结果,等到磨刀霍霍走向考场时,徐新一紧张,脑子一片空白,全忘了个一干二净。

好在考题全是英文,徐新不懂会计,但懂英语。

反观那些会计学霸,指不定还不懂英语。

最后,徐新凭借着英语功底,竟奇迹般地通过考试,获得进修机会,到香港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培训3年。

1992年,25岁的徐新只身来到香港,一切推翻重新开始。

那时,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点钟制,徐新不懂粤语,就没有客户愿意点她的钟。

看着香港同事们天天与客户接洽,而自己却只能漫无目的的坐着干等。

最要命的是,每天工作完,他们都需要填工作表,写上每天的工作内容。

这对其他同事来说,小菜一碟,如实填完即可,可徐新却很为难。

她没有客户,自然填不了。

看着同事们满满当当的工作表,而自己一如既往的空白,徐新心里很不好受。

但她没有就此埋怨自己,而是绝地求生,找到了新的出路。

她突然想起,自己虽然不会粤语,但事务所又不是全部面向香港客户。

于是,她找到日本项目经理,希望他能给她引荐日本客户。

这样,她就能以英语与他们交流,从而解决自己目前的处境。

换作是普通人,处于这种情况下,或许早已陷入自我否定之中。

由于圈子效应,当我们处在一群优秀的人中间,我们很容易被对方的光芒蒙蔽双眼。

误以为自己一无是处,不如他人。

可徐新直接跳出圈子,虽然他们都懂粤语,没事我还懂英语,不比他们差。

聪明的人,不是做到事事完美,而是他们懂得扬长避短。

别拿自己的短处去与别人的长处比,我们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同样值得别人羡慕。

在事务所三年,不比在中国银行工作那会好过。

每天的工作排得满满的,领导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必须当日完成,做不完就别想睡觉。

徐新拿出了南大拼命三郎的劲儿,每天拼命工作,挤时间学习粤语、填补会计知识。

就这样,徐新3个月内学会粤语。

3年内通过18门考试,顺利拿下英国注册会计师资格。

培训结束后,在领导的内推下,徐新到百富勤公司投资部面试。

经过几个小时的攀谈,对方当场欢迎徐新加入。

而这时,宗庆后去了趟法国,瞬间被打通任督二脉,发现了纯净水的商机。

1996年,在徐新的帮助下,宗庆后与法国公司、百富勤公司合资成立5家公司,生产纯净水产品。

徐新在投资部首战告捷,拔得好彩头。

结果,好景不长,两年后亚洲金融风暴来袭,百富勤被打得措手不及。

不到两回合便倒地不起,关门大吉了。

优秀的人不缺舞台,徐新立即跳槽到霸菱投资集团,任投资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成为亚洲第一个员工。

然而,在金融风暴影响下,霸菱也自身难保,徐新接下的也是烂摊子。

她当时手头上的投资基金只有2500万美元,必须要将1分钱花出10块钱,甚至100元的价值,争取为集团寻到好的投资项目。

那时,正是国内互联网神话缔造的开始。

徐新当即将目光投向互联网行业,找到了丁磊。

(丁磊)

当时,丁磊才刚起步不久,公司就只有十几个员工。

他们第一次迎来这么大的金主,就连工程师都已经紧张得不敢正眼看徐新。

反倒是丁磊,大大方方地与徐新握手,见到徐新,丁磊先来了个下马威:

“Kathy,我这个人不喜欢管人,我要做一个快乐的技术总监,你帮我找个CEO吧!”

当时,徐新哪有这方面的经验,只能硬找

结果,没为丁磊锦上添花,反而给他请来“仇主”。

徐新的设想是,CEO高于创始人一等,帮助创始人管控公司。

可要是说,创始人与CEO理念一致,这样的配置倒没什么关系。

可偏偏CEO上位后,与丁磊意见不合,两人吵得不可开交。

最后CEO每天上班,除了带公文包,还不忘带保镖护驾。

这事还没完,麻烦事就又找上门了。

徐新投资丁磊500万美元,帮助他推动公司上市。

当时股价一股5元,上市后股价暴涨,涨至30元,可把丁磊乐坏了。

结果事实证明,那只是一瞬间的海市蜃楼。

刚上市没多久,网络泡沫破裂,股价应声下跌,一下子跌到6毛钱,这下丁磊傻眼了。

简直是一念之间,天堂与地狱的差别。

股价跌了,冤有头债有主。

董事会集体讨伐他,之后又被ICC调查,丁磊愁得整宿睡不着。

那时,开董事会,5个小时内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

徐新坐在其中,如坐针毡,更别提丁磊。

30岁生日那天,徐新请丁磊吃饭。

丁磊喝得酩酊大醉,老泪纵横,跟徐新畅谈人生理想。

他说,他只有两个梦想:

一是做中国最大的网络游戏公司;

二是帮股东赚到钱。

这一下子感动到了徐新,以至于后来,董事会决定将公司卖掉,徐新坚决反对。

她反过来安慰董事们,“我们现在在地狱,地狱的最大好处就是‘没有更差的了’。

我们只会往上走,往天堂走。”

而且她坚信,丁磊带着那么顶尖的技术团队,一定能化危机为转机,杀出重围。

公司股价在6毛钱徘徊了两三年,那时候,丁磊才26岁,却仿佛将别人30年才遇到的苦,全部吃了一遍。

好在最后熬过来了,如今丁磊的公司,发展势头强劲,有目共睹。

2004年,徐新退出董事会,收益达8倍多。

如果没有徐新敏锐的嗅觉,看到公司的发展潜力,很可能它就没有如今的辉煌。

有时候,相信相信的力量,远比认清现实,来得更重要。

而这还只是徐新小试牛刀,重头戏还在后头。

在霸菱6年里,徐新为集团争取到的回报值在3倍以上,平均投资回报率100%。

最值得一提的是,投资的10家公司里,出现过4位首富。

2005年9月,徐新决定单干,辞职成立今日资本。

创业前期,就是不停的烧钱。

最可怕的是,钱烧完了,公司还没找到出路。

很不幸的是,徐新的公司就是这样。

刚开始,徐新几乎将全部家底投进去,颗粒无收,员工工资发不出去。

那段时间,徐新一方面紧急变卖家产,给员工发工资,稳住士气。

另一头,带着团队到处跑,到处找钱。

每天,徐新平均进行三四场演讲、答辩会,每次就要花费一两个小时。

最忙的时候,徐新一天之内跑了3个国家,坐飞机坐得快晕机了。

忙活了一年,2006年10月,她终于融到了第一只基金,规模2.8亿美元。

之后,徐新与合伙人开了3天3夜的会,确定三个投资领域。

鉴于丁磊的成功,徐新依旧先将目标领域锁定在互联网,尤其是B2C互联网。

她一眼看中刘强东。

徐新立即跟刘强东打电话,约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见面。

谈了四个多小时,当即就确定投资意向。

当时,刘强东比较谨慎,徐新问他需要多少钱,他只敢提200万美金。

徐新一听,这是要做大事,200万美金哪够?一口价给他1000万美金。

徐新这么砸重金,刘强东胆子也大了起来,拿着钱马上就干了两件事:

扩品类;

建仓储物流。

在徐新的指点下,刘强东开始打口碑,推出211。

意思就是,顾客早上11点下单,当天送达;

晚上11点买东西,第二天就送达。

结果,Jing 东做大后,想要抢蛋糕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当时,他们的毛利是5%,已经很便宜了。

可竞争对手在他们的基础上,又往下压了7%。

也就是说,对手已经是亏本买卖了。

这意图很明显,就是不惜一切代价,要将Jing东打下台。

公司内部开会,商讨要不要应战回击,当时其他人都不屑一顾,觉得没必要。

他们认为,对方咋呼几下,就销声匿迹了,撑不了多久的。

徐新却提出,必须反击,现在对方还小,他们回击胜算很大,等对方真的强大起来,再来回击可就来不及了。

这场战必须得打,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那为何不趁早除掉?

徐新的想法,与老刘不谋而合。

老刘也想打啊,可这不钱已经花完了,他没钱打了。

徐新立即追投2000万美金,有了钱,刘强东才敢上台应战。

加上先前的1000万,徐新总共在刘强东身上砸了3000万美金。

当时,为了鼓舞士气,徐新承诺,只要公司营业收入增长100%,那她愿意拿出18%股权作为员工期权。

结果,冲劲过猛,营业收入增长200%。

刘强东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成功稳住局势。

可以说,徐新是他们的救世主。

她总是有敏锐的直觉,看得比别人远,能从危机中看到商机。

刘强东的逆袭,正也证明了一句话:困难就像弹簧,你弱他就强,你强他就弱。

投资丁磊,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徐新还能捞走一大笔利润,她说自己是被幸运之神眷顾的宠儿。

然而,接下来她可就没那么走运了。

2011年,徐新看中一个电商平台。

可当时竞争对手是Wei 品会,两家客单价都定在200至300元。

见对手上台了,Wei品会立马下调客单价,消费者一对比,马上跑去他家。

接着,他们立马与供应链合作,直接断了对手的后路。

而且,他们的老板直接打电话给品牌商,命令他们48小时内下架对手的产品,否则就要跟他中止合作。

当时,Wei品会还是一家独大,品牌商哪敢得罪金主。

只好乖乖听话,直接将他们逼到绝境。

最后,这次投资,徐新血本无归,4300万美金亏光了。

当然,徐新早已在投资江湖闯荡多年,自然不会轻易低头认输。

为了挽回局面,她又转投资Wei 品会,最后赚了50倍。

2014年5月22日,是刘强东的大喜之日。

他的公司成功上市,上市当天市值立马飙升至286亿美元。

作为他幕后的舵手,徐新自然也乐呵呵。

当时持有7.8%股份,价值达到26亿美元,徐新投资回报率高达150倍。

此后,凭借着犀利的眼光,徐新一路高歌猛进,投资了不少潜力股,赚得盆满钵满。

做创投人的17年里,徐新投了17个项目,几乎百发百中,收益颇高。

做创投女王的这段时间,徐新已经练就了一套独特的打法。

她个人称为“杀手的直觉”,但我更愿意称它为“狙击手射击”。

徐新不是毫无选择,逮住大企业大平台,就盲目投资。

她只投第一,行业内第一的企业,这个“第一”不是既定的“第一”,是有潜力成长为“第一”的公司。

当初,徐新投资丁磊,正是因为丁磊的那番理想呐喊打动了她。

丁磊短短的两句话,就让徐新明白,丁磊虽然此时还是无名之辈。

但他已经将自己的公司定位网络游戏,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一顿瞎折腾。

顶着员工压力,坚决投资刘强东。

正是因为两人第一次见面,徐新瞥见刘强东电脑壁纸上的一句话:

只做第一,不做第二!

这与徐新的投资理念不谋而合,遂执意决定与他合作。

商业世界,一直遵循着一个规律:二八定律。

顾名思义就是说,商场里只有20%的人掌握着行业内80%资源,从而咬下80%红利。

剩下80%的人,只能各凭本事撕咬稀少的20%。

因此,只有第一,才能活下来。

而且第一要遥遥领先于第二,发展至第二无法企及的高度,才能永立不倒。

商界就是这么现实,王兴也认为,发展到最后,无论是哪个行业、哪个领域,最后都会落入721格局。

也就是说,第一拿70%资源,第二拿20%资源,剩下的10%留给中小企业尝尝鲜。

小白兔活不长久,等老虎一发威,它们只能成为老虎的猎物,吞并吃掉。

如今,各行各业几乎已经形成垄断,超级大平台固定。

其他人就算再怎么折腾,也只能在老大笼罩的阴影下匍匐前进。

如今互联网浪潮已经过去,我们很难抢占到大额红利。

目前我们能做的就是,专注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等待下一波浪潮到来。

我们要赶在浪潮造势之前,加速成长,才能在下一波浪潮做时代的弄潮儿。

否则我们只能是浪潮里的细沙,不用浪打,风一吹就散作一团。

作者:朱小畅&罗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