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有这种感觉,曾经非常火的李宁现在很少见到别人穿,专卖店也渐渐消失,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李宁发布的2015年和2016年财报显示,集团业务已经逆势上涨,实现大幅度盈利,这要归功于创始人李宁的回归。但是这里说的盈利只是针对于2011年-2014年的经营状况,而李宁也被其他国货品牌安踏、匹克、森马、361°甩开了十万八千里。
李宁为何由盛转衰?
关于李宁失败的原因,大家众说纷纭。
大环境上,从03年开始,运动休闲服装行业大举扩张,在 2010年达到产能高峰,之后自然是普遍性的库存堆积。自身战略上,2010年李宁做了大的战略转型,宣传李宁90后,并进军国际,但对于“90后李宁”,90后未必买账,反而失去了许多中青年用户。而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也显得力不从心。此外,耐克在2011年降价,对市场定位在一二线城市的李宁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当然失败的原因往往和自身的商业经营有很大关系的。
运动品牌的产品线无非三大类:运动衣,运动鞋,运动配饰。其中又以运动鞋最能区分品牌特点,抓住核心用户。所以要分析李宁为啥亏损,可以从李宁运动鞋入手。
1.专业性
运动产品最吸引人的地方首先就是专业。以篮球鞋为例,缓震,启动,安全,轻便等各个方面对篮球爱好者都很重要。
Nike从鞋底的air,zoom的不同搭配以满足各位置球员的需求,体重大的中锋的可用全掌air,要求启动快的首选zoom,当然还有现在用的越来越广泛的lunar。鞋面材料从几年前流行的flywire到现在很流行的flyknit,Nike可以说一直在创新以满足对运动产品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的用户。
就连比不上Nike的Adidas也从天足,到缓震胶,再到高端的boost一直在进步。在球鞋的重量上Adidas可以说也是下了苦功夫,Crazylight系列到现在也是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其外形也是被国产品牌一抄再抄。
说完国外品牌,再说国内的。近两年被越来越多运动爱好者认可的匹克,就是因为一直在设计上不断进步,完善自己原有产品线的同时不断创新。巴蒂尔系列的出色缓震,麦基大三角的包裹,帕克的轻巧都让更多的人开始爱上匹克,愿意尝试匹克。
但反观李宁,跑步鞋上的cushion用到篮球鞋上,鞋底的碳板不说抄袭Nike,就说是借鉴也借的是很老的技术。技术的停滞不前,很难让消费者有购买的欲望。
我就想要专业的产品,但李宁的产品总感觉是过时的,陈旧的,不让人信服。
2.时尚度
在技术之后,要比较的就是时尚了。
说到Nike,不打篮球的都知道Kobe(老了),LBJ(回了),KD(跑了);不踢足球的至少也知道C罗;爱网球的还知道费天王,纳达尔,李娜。这些炙手可热的体育界大腕,时尚圈宠儿都在代言Nike,喜欢这些运动的人,喜欢这些运动员的人怎能不买Nike呢?再说一直复刻之前的产品,加之明星上脚,真假sneakerheads都争锋排队(说多了都是泪)购买限量(不限价)的球鞋,Nike不火天理难容!
Adidas旗下不说顶级,也是大牌。就算Rose上两个赛季都报销了,人家的签名鞋还一直出着;就算Jeremy Lin 不再insanity了,人家还是华人偶像;就算贝克汉姆不踢球了,人家还是小七之爹,萌帅依旧。除此之外人家还有三叶草,各种联名,各种贵。
再看李宁,签了韦德,但韦德再大牌也真的老了,闪电侠不再,膝盖伤犹存。签名鞋虽不丑,配色亦多但除了贵,我真的想不出什么形容词来描述它。看了上面的答案才想起来还有个林丹,但羽球虽强毕竟还是小众,比起大球来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一出鞋子就是各种鹰,龙(具体记不清了)的名字,实在和时尚不搭。
在这个时代,不时尚真的难成活。
3.价格
人们常说不要考虑性价比,去买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最贵的东西准没错。不管是学生党还是工薪阶层都愿意再多花几百块去买到Nike和Adidas,可能会让大家觉得李宁市场定位不准,价格偏高。当然,许多答案也提到李宁的价格高。但是我觉得相比Nike和Adidas,李宁的价格并不高,同类产品甚至都是Nike和Adidas的一半(详情见各品牌官网)。但为什么大家还是觉得贵呢?
因为李宁是没有所谓的低端产品线的。篮球鞋基本都在500元左右,跑鞋也是大概如此。不仅没有丰富的产品可供选择,而且(排除促销活动)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500元价位的李宁鞋和8、900元的Nike相比也毫无吸引力。那为什么要省去这区区几百块买国产品牌呢?
再看匹克,安踏。既有明星代言的签名、高端系列,也有主攻低端市场的平价产品。兜里揣着100元的消费者的买得到,揣着300元的挑得爽,揣着600元的觉着便宜。只有丰富的产品线才是卖的好的基础,大概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定位准确吧。
在国产品牌里面不出色,在国际品牌里也没份量。买吗?
4.细分市场
很多人也提到了”90后“细分市场定位的问题。做市场细分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特意为了开拓新市场忽视了原有市场是有很大风险的。M&S曾经就尝试过类似吸引年轻人的战略,结果败得很惨(因为M&S是在英国中老年人中有很高声誉)。李宁和M&S类似的是,李宁在70,80后的影响力无疑有助于推广品牌,但在李宁的营销战略无疑忽视了这部分人群。而一般像耐克、阿迪达斯等采取的战略都是针对不同细分市场采取不同支线品牌,多个市场齐头并进的做法。
创始人李宁的回归给这个曾经的国货第一品牌注入了新的血液,成效也十分显著。
8月11日,李宁有限公司2017年中期业绩披露,集团各财务指标以及零售、库存等运营数据普遍向好,显示集团“复苏”情况积极。截至2017年6月30日,集团营收 39.96 亿元,同比上升11%,中期盈利增至1.89亿元,同比上升67%。
而从李宁近期的各种动向来看,企业正在往更多元化,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
过去的成功的模式,可能会成为未来前进的桎梏。也许,只有忘记荣耀,放下身段,抑或有二次创业的决心,才能让李宁这个品牌重新闪耀。
在全民健身政策之下,庞大的中国市场一定拥有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间,对于成功复苏的李宁而言,当“老司机”李宁重归公司第三年,广阔的市场等待着李宁公司再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