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心之炼()

第一种就是懒。谁都知道言行不合一他是错的,但是谁都依然我行我素啊,并不认为这是什么问题。

因为社会上大家都如此,所以我自然也这样,这就是所谓的群体认同,不信你看看你自己是不是做到了知行合一呢?

是不是很多时候都是虚伪的呢?

那不能致良知的第二种表现是什么呢?就是没能力致。

比如说希特勒发动的世界大战,谁都知道他是邪恶的对吧,可是他自己却认为自己是正义的,这件事儿必须做,这就是良知被欲望遮蔽严丝合缝、严严实实,完全已经没有了一丝的光明了,他已经完全没有致良知的能力。还有那些。像报复社会、伤害别人,开着飞机撞世贸大厦的这些,他们反而都觉得自己是正义的,理直气壮,这样做一点儿问题也没有。

其实他们全部都是没有能力去致良知,社会上绝大多数不致良知的都属于第一种,但是这种不能致良知,如果是继续的让它发展下去,就会顺势的成为第二种,到时候呢就悔之晚矣了。

说到这儿啊,大家感受到了吧?

王阳明说的,我们一生当中唯一重要的事就是致良知,光复自己的良知,让良知重新恢复光明,这样我们才可以不再在社会习气之下做一个造作的肉人儿,才可以知行合一。这就是我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智慧。

王阳明还说了,每个人的命运他都是不确定、不可靠的。

我们之所以会成为现在的样子,实际上都是无数个说不准的意外和偶然。

在这些意外和偶然之外呢,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致良知。

良知这面镜子越光明啊,当事情来的时候他就会照得越清楚。

王阳明的这段话其实也清楚地解释了,机会永远都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这句话真实的意思,当真正承载你使命的机会来了,你此时却是一个良知不明,没有觉知、没有自由意志,完全被社会习惯推着走的肉人,

那么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你的机会从你的眼前溜走,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终其一生他都一事无成,什么事也做不成,做啥啥失败。

因为那不是你在做,而是你的习惯在做。

请问习惯它能做成个屁啊,是不是?

另外关于良知还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王阳明说了,良知即易,就是易经的易,它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随时呈现出不一样的作用。

时代、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科学背景、客观条件等等的一切都在变。

但唯有致良知不变,因为它永远都是最中正的。

所谓中庸说的也就是合适的极致。

所以良知绝非一个死板的、固定不变的标准,这就是易经的流变思想。

致良知要根据不同的场合环境、客观条件,以知行合一为最终的目标。因为你要考虑现实中你可以找到的这个杠杆儿,也就是“行”他到底有多长,你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或者说是妥协,你才可以把它给压下去。打个比方,海瑞罢官大家都知道吧,如果在王阳明的眼里,他很可能就并非完美的致良知,因为他出师未捷身先死,以至于自己的这个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的这个志向并没有完成。

可是同样的曾国藩就不同了,他就做到了复杂的局势和官场当中以一定的妥协为代价,感受到了良知所呈现出来的不一样的指引和作用,最大程度地去知行合一。由此。他几乎最终凭借一己之力挽救了当时危如累卵的大清王朝。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心学里边最著名的四句教,这也是阳明心学的精髓和天机所在。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里边的善和恶的意思。注意善和恶可不是你理解的单纯的简单的这个好和坏,对和错这么简单。这里的善呢其实它就是所谓的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最中正最合适的意思。那么恶呢则是过或者不及的意思。所以呢这里边它存在着一个相对。王阳明也举了个例子,就比方说你正在你的花园里除草,这个时候呢草对你来说它就是恶的,因为你不需要它。但是相反,如果你要在一个平地上准备铺一个草坪,要种草,要踢足球,做个足球场,那么草它对你来说,它就是善的,因为你需要它。好,那咱们先来看看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这里边那个心可不是说我们肉人的心脏,这里边这个心指的是那个清净光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本心。记住了本心,它就是良知,本心是超越了那些受限于生死的各种生命形式而永在的那个“一”,作为无形的不灭的本质。心之本体,不仅超越了所有的生命形式,更深深的根植于每种生命形式当中。也就是说它作为你最深的自我和真实的本质,你可以在每个当下去接触到它。但是你千万别试着去掌握它的含义,你也别试着去理解它。老子也曾经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只有当你的思维处于静止的时候。当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它的存在。但是从我们的思维层面,我们永远也无法真正理解它。本心和良知都是属于高维空间的智慧。记住,从来没有人可以宣称他独立的拥有了本心或者良知。如果谁这么说,这一定是个大忽悠,大骗子。因为只有你在安住当下的时候,也就是西方说的临在,用阳明先生的话,就是先要息思虑以后,克除了一切的社会习气的影响,去除掉了所有的起心动念之后,在这个时候你才有可能去和本心连接,去拥抱良知。所以记住,正如老子所讲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从本心或者从良知觉知这些词,这些概念所体验到的,他们这只是小小的一步而已。

阳明先生著名的龙场悟道,他所证悟的就是这个心即理,理就是天理。后来为了和朱熹这些理学家所说的这个理区分开来,王阳明把天理又称为良知,为什么要和他们作为一个区分呢?因为程朱理学认为,所谓的天理应该在世间万物当中去寻找,你得去格物。而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恰恰就是从这个根本就走不通的死胡同里,给彻底的跳出来了。王阳明曾经也是深陷在理学当中,痛苦万分,不可自拔,找不到究竟,找不到出路。而王阳明最后悟出来了,所谓格物,他并不是向外从万事万物当中去寻找天理,而应该是调转方向向内格物。其实格的就是自己的心,格物即修心,天理就在我们的本心,一切都可以找到答案。阳明先生说了,心外无物,你什么东西也不用格,天理它就在我们的心中,一旦你以良知去感应万物,那万物它就是一体的,这就叫做万物一体之仁。而所谓的格物,就是去光明我们的那个心之本体,也就是良知,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去摆脱那些不同的我执,也就是小我的主宰,而去回归到自由意志,让自由意志去链接本心和良知,保持知行合一。这才是我们实修最终极的目标。所谓心外无物,你方向错了,打算去从万事万物上去格道理。那你格八辈子,你也格不完啊,有多少东西啊,是不是?但是当时的人他就是被程朱理学影响太深了,以至于王阳明年轻的时候,他也去格了一个礼拜的竹子,最后狗屁也没格出来。

还格的自己虚脱晕倒,差点挂了。但是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却可以看出,王阳明的一个非常优秀的品质,那就是俩字儿:认真。他是真的对一切他所感悟到的东西,最后都得去体验和验证的。就是这一点其实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素质,我们都是听谁说了,觉得有道理,觉得当下就悟了。可是你不去验证,你听了也等于白听,别忘了知而未行等于不知。王阳明就是这么做的,人家亲自去践行,去知行合一,所以才有了后来伟大的心学,而对于心外无物,王阳明和禅宗的祖师惠能实现了一次伟大的隔空,跨时代的握手,他们的思想和体悟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和谐的统一。另外。针对王阳明的这个四句教,也曾经发生过两种路线之间的激烈争论啊,是发生在他的两个学生之间,其实这也分别是渐悟和顿悟的代表。顿悟派就认为一句无上无恶心之体,他就已经够了,后面的三句话都是多余的,都是废话,甚至是矛盾。渐悟派则反对说心之本体本来是无善无恶的,但是他会被外物习气所沾染,一经沾染发出的意义他自然就有了善恶,但是心体仍然知善恶,所以我们要为善去恶,目的就是要恢复心体的光明清净。你看这两边各执一词,听起来谁都有道理,针锋相对。但是你们猜猜最后王阳明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化解这个矛盾的呢?他说两边都没毛病啊,如果你真的资历高,而能像慧能一样有慧根,那你可以直接从本源上去体悟。本心就是中庸,只要你可以不断的去体悟本体,有这个能力,家里有这个条件,是不是?那这就是最上层的心法了,这里边有一个代表人物,就是六组慧能,典型的顿悟派,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吧?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从资质上来看都是普通人,根器没有那么大,心不免在这个社会当中受到习气的染著,本体遭受了蒙蔽,根本无法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都是习惯先行,以习惯作为第一感,因此他们就需要从意念上实实在在的去为善去恶,日日致良知。等功夫纯熟了,污秽彻底的去除干净了,这个本体自然也就光明清净了。良知的光亮或者说声音也自然就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亮了。这里边有一个代表人物,就是神秀,他所代表的这个渐悟派就是日日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所以王阳明的总结就是对于资质高,良知光明的人,那么你只需要第一句和第三句,也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知善知恶是良知就足够了。因为这些人本身就心体和良知比较光明,始终都在行良知,每天都在用,只是人家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就比如电视剧天道,小说遥远的救世主里头,这个女主角芮小丹,她就是这样的人。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这一本非常精彩的小说,这个电视剧天道也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视剧,绝对值得一看。如果你没有接触过心学,你直接去看天道,你或许看不出各种的玄机。但是当你读懂了心学,你再回过头去看天道,别有一番滋味。你会看到很多你之前看不到的东西。

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呢,我们还需要第二句和第四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两句话就是要让我们在面上要为善去恶,时刻保持警觉警醒,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意义。它是有善有恶的,千万要谨慎,一定要正念头,也就是格物。你看一个历史上,也是佛家争议不断的问题。在王阳明这里就得到了一个圆满的解决。所以说,王阳明的心学的确是落到实处的学问。

我们继续看后边的这个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个意,其实如果非要对号入座的话,我觉得就可以理解为被惯性系统操控之下的你的大脑,你的思维,它其实代表的是你的认知,你的习惯。正如阳明先生所说,一切善恶的念头情绪全部都是从这里发动的,不断推动着你去造业,制造因果的也是他,他就是你一生的死敌。但是你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赢。系统往往就是要通过这个东西把你拿捏的死死的,你总不能不要你的大脑吧。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你的自由意志,永远只是这一切的观察者,不为所动,不被系统带着大脑发动的这些念头和情绪所捕获和消耗。安住于当下。所以当我们搞清楚了这个意之动以后,再往后知善知恶是良知。前面已经说过了,良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所以他当然知道这个意所发出来的这个念头和情绪当中,到底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恶的,也就是哪些是真正合适的,哪些是过的或者不合适的。但是千万别忘了,前面也说过,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良知其实早就已经被社会习性所沾染遮蔽,因此而变得暗淡无光了。在你失去了良知的这个指引的情况下,你的肉人就会在这些张牙舞爪的情绪和念头面前变得毫无抵抗力和分辨力,进而被他们所驱使和控制着做出了很多知行不合一的是非颠倒,远离中庸正道的事儿。而当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那就是四句教的最后一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注意,既然是要为善去恶,那么首先你就要先知善知恶,而知善知恶又是什么呢?当然还是良知了,所以这个为善去恶的格物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你去光复那个已经被遮蔽了很久的暗淡无光的良知的过程,只有知善知恶的良知。他先光明了,你才可以去拿起光明的良知作为武器来留下善的去掉恶的。拥抱良知的并不是你的习惯,也不是你这个肉人,他们不会,他们也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资格。做这件事的,只能是那个更高级的本我,也就是我们的自由意志,就是我们的灵魂本身。因为只有我们的这个灵体,它才是来自高维的,才有这个能力。

想要让你的暗淡的良知重新的光明起来,你首先要做一件事儿,那就是搬砖啊,我称为搬砖。

搬砖指的是什么呢?

就是先要去一点儿一点儿地重新提炼起你那已经失去了很久的、宝贵的专注力,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石,这就叫搬砖。

这些宝贵的专注力就是你的自由意志。

记住,只有你在存在自由意志的前提下,你才可以去致良知,否则你已经完全是习惯的傀儡,情绪的奴隶,你是系统的一个提线木偶。他会让你去致良知吗?

所以提炼起你的专注力,这是一切的基础,也是前提。

所以。任何的修行都必须是以找到和提炼丢失的专注力为核心修炼法门的,否则它都是伪修行。

你去鉴别一套课程,或者是鉴别一套体系,或者说鉴别一个人的修行到底是真还是假,事靠谱的还是忽悠人的。就拿这个作为检验标准就好了。

那咱们来看看关于如何提炼和凝聚住我们宝贵的专注力,这一部分在心学当中是如何体现的。

我们可知道,古人可没有什么专注力、自由意志这些词和概念,对不对?

但是王阳明有他独特的心法,在心学当中,阳明先生教导我们的是要念念存天理,就是说要把这个致良知的志向,时刻作为凝聚住你的专注力、自由意志的核心的一个意念、一个心法、一个口诀,你要在内心当中时时刻刻地只专注于这一个志向。

对,这就是在明朝的时候,咱们老祖宗交给咱们保持你的专注力,提炼你自由意志的一个法门。

王阳明的《示弟立志说》里有这么一段话,你一听就明白了: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故凡一毫私欲之萌,只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听一毫客气之动,只责此志不立,即客气便消除。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燥心生,责此志,即不燥;妒心生,责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

你看,这就是王阳明先生的这个凝聚专注力、致良之大法。

它的核心就是一个,就是诚意,也叫做慎独。

只有时刻保持这样的一个警觉心,你才能保持住你的专注力,不被阳明先生所说的社会习气捕获吃掉。

这有点像什么呢?

比如你在寒冷的雪山当中被困一路了,你随时都想睡过去。

但是你知道你一旦睡过去,你的意志力就再也回不来了你就再也醒不过来了,你的肉身也会被冻僵。

那个时候支撑你保持清醒的一个方法就是你在心里一直时刻不停地去想着你最爱的那个人,是不是你不能失去他,他需要你,他也不能失去你。

你看这其实就是一种力量,是可以支撑你,不迷失、不掉线的一种强大的信念。

让你保持清醒和凝聚专注力,不被带走的心法。

就是当情绪和念头袭来的时候,你就要失控的时候,永远在心里你只记住一条终极法则,然后不断地去自我锚定这个法则,那就是我是我的观察者。

这句话你可以记下来,这是最有力量的一句话,一个口诀,时刻牢记这句话,可以保证自己不迷失。

因为只有坚定地做自己的观察者,而永远不带任何的评判,永远不介入的坚定地对自己进行内观,这股力量就会让这些习惯、情绪、念头都无功而返。

你只要保持正在观察自己的这种状态,那你的意志就是独立的,你就永远可以站在第三方的上帝视角来看自己,那么你就是自由的系统,也就无法捕获你。

但是这需要长期的耐心和刻意的练习。

那么你就先从参悟这句口诀开始吧:“我是我的观察者”。这也和佛家的这个戒定慧法门完美的契合了。

所谓戒并不是你理解的各种持戒,而是你先让自己和自己有一个约定有一个契约,那就是把你所有的注意力一丝也不放过的全部都集中在一个特定的约定好的范围之内。比如说一个事物之上雷打不动。没错,这就是所谓的“戒”。一旦你真诚不欺的去遵守了这个约定,不管你是把注意力戒在了一根笔上,还是戒在了你的呼吸上,还是你的手指上,反正你誓死诚实不欺自己,只要注意力跑了你就拉回来,跑了你就拉回来。

你看,这其实就是一个摆脱系统捕获的过程,只要你做到了戒,遵守了这个约定,那么随后你便会逐渐地升起这个定,也就是如如不动的定力。

所谓定力其实就是你可以做到把你的专注力定在那里锁住,不被带走的这个能力。

当你有了定力和足够的专注力,这个时候你的状态便是安静的,没有一丝染着的。此时你自然就会升起那一念觉知,还有获得高维的智慧。

也就是王阳明先生说的良知得到了光复,这个过程就是真正的戒定慧。这也是佛家修行的真谛和法门。

现在全世界都流行的冥想,其实从本质上来看它也是相通的,也是修的戒定慧。儒释道三家,当然包括阳明心学里,他都强调静坐,也都无一例外的不会跳出戒定慧这个心法。

不管什么坐姿,注意力打到哪里,有没有念口诀,其实他们在最底层的逻辑都是相通的。

如果你把这个戒锁定。

放在了一件具体的事情上,然后你做到了对自己真诚不欺,让自己的注意力全部都给到他,别的什么都无视,什么都看不见,都忘了,那么你一定就会进入到心流的状态。

那这时候你在这件事情上的效率还有灵感和创造力都会超乎你的想象。

你之所以总是进不去,是因为你自己一直在破坏你自己和自己的契约,你对自己都没有诚意,你连自己都骗,还能指望着你对别人好到哪儿去吗?

随着你注意力慢慢的回归,下一步你再把这些注意力放在当下你应该做的正向的事情上面,进而再让你的注意力在专注地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继续地得到增长。

这就是所谓的静能生慧啊。

什么叫静呢?

就是你心无杂念地去做一件事儿,这就是一种动态下的静,你打坐、冥想把感觉也都集中在身体上,这就是静态下的静。

不管哪种静,只要你能静下来,自然就可以生慧,你的良知自然就会越来越光明,觉知也会升起来。

王阳明教导我们,要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件事情上都去努力地做到知行合一。

这样你每做完一件事儿,你的心它都是安的,都会让你的良知更加光明一点。你看,这不就是王阳明先生说的事上练嘛。也就是说只要你是在自由意志而非习惯之下去做的任何事,这就是在致良知。这个过程就是你在逐步的回归本心、明心见性,让良知去反过来来吃掉习惯的这个过程,也就是更好的成为那个本自具足完美的自己的过程。

记住,你本来就是完美的,只是你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而已。

而修行的过程呢就是三个字,找自己。

最后在心学里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但是他却一直被大家所忽视,那就是在世上磨练,简称事上练。

王阳明说,人必须要到世上去磨练自己的内心,这样才能使得你良知光明。

所谓的致良知呢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呢去向内,去光明自己的良知,另一个方面是向外去发挥你的良知。

这就是心学灵动而又入世的一面。所以这里边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如果你没搞明白,就会很容易陷入到了心学的左派的误区啊,让心学成了一个极左的唯心主义学说。记住,我们所谓的知行合一里边的知,指的是通过在事上磨练和验证以后,已经光明了的良知,而不是一个还没有被光明的、暗淡无光的、被遮蔽的良知,一味地去强调良知的作用,但是却忽略了致良知的过程和这个过程中需要你下的这个持之以恒的苦功夫,或者说事上练,这就是典型的心学左派的误区,我们一定要十分的警惕和小心。

你不通过在事上练,不在具体的事情上去验证这个良知,那你的良知就一定是暗淡的。

在这种情况下,打着良知的口号去胡作非为的这些人其实骨子里都是想走捷径,不愿意下功夫,不愿意刻苦修行,想要破格获取的弱势文化的代表,都是一些愚昧的贩夫走卒或者别有用心的人在那耍流氓而已。

所以不要只听别人说,一定要自己把你自己所体悟到的,去生活中的具体的事情上去验证,只有你不断地去验证自己的良知,不断地去验证自己的本自具足,这才算是闭环,才会让你获得真正内在维度的提升,你才会更加的通透,这才算是知行合一。

记住,知而未行等于未知。

所以当你闻见善知识后,启迪和引发了你的参悟,唤醒了你的良知,然后你自己又根据你的参悟还有良知的指引,在生活里的一件哪怕很小的事情上去验证了,去事上磨练自己了,然后体验到了这个参悟果然是通的,这个方向果然是对的。

你因为自己的参悟和体验从而得得到了提升,这样的提升才是真实不虚的,才是你自己的。

而且记住,你自己提升了。

这并不是别人的功劳,而是你自己的良知指引着你做出的选择,是你自己做到了慎独,做到了诚意,听了良知的话,任何的书、视频也好,人也好,它对你来说都只是一个机缘而已,千万不能太依赖,他们不是你的救命稻草。

引导和开发的都只是你的灵魂自由意志而已,而觉醒是你自己的觉醒,感悟是你自己的感悟,体验是你自己的体验,那这一切的苦只能靠你自己去渡,这一切的前方所有的路只能靠你自己去走。

如果你忽略了事上练这个环节,那么王阳明所提倡的,可以在刹那间知善知恶的致良知,就很容易和禅宗所提倡的顿悟混为一谈。

而事实上。心学虽然和禅宗有很多的这个相通之处,前面也说到了,比如心外无物啊,但是心学绝对不仅仅是禅宗,事实上心学其实是对禅宗思想的一个完美的延伸和补充,补充了什么呢?

到底应该在尘世当中应该怎么做?

这个禅宗一直以来都没有具体的给我们做一个说明,也就是说要如何先出世以后,最后再回归到生活当中,去入世修行的那一部分。

而在心学当中,王阳明则重点强调了必有事焉。

这里的这个事可不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具体的事,而是包括了我们的每一个的起心动念。

在王阳明看来,格物致知也罢,都要求我们不能放过任何的一事一念。那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还是我们的这个情绪念头升起时,都是我们在事上练的特别好的机会。

这些都是我们今生要做的功课,就是我们要经受的考验。

我们就要在这些所谓的事情上面去磨练自己的内心,去验证自己的良知,去知行合一。

每当遇到了无常、遇到了逆境来的时候,你都要立刻想起事上练这三个字,然后立马就可以平静、淡定了。

这三个字的力量其实是很大的,因为这就是修行致良知的大好机会。

你看这其实也是一个可以让你立刻从面对无常的这个慌乱和沮丧当中恢复平静的一个很好的心法。

事情越大,你提升的就越多,这就是为啥从

人生低谷走出来的人会更加强大的原因。

还记得那句著名的鸡汤吗?

所有打不死你的注定都会让你变得更加强大。

其实王阳明的心学就是你喝这碗鸡汤的勺子,而现在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多人他从来都看不见自己眼前的小事,比如说吃饭、睡觉、说话等等,殊不知你只有在这些小事上都做到了知行合一,那么在今后你遇见大事的时候,你才不会慌张、不会跑偏。

你小事上无所谓,整天妄想着在大事上还不糊涂,那怎么可能呢?

是不是?

所以当事情来的时候,不管大事小事,我们都要把良知当成唯一的老师,而我们要百分之百的去相信他,按他的指引去做事,要以最大的诚意相信他。

给你的指引是中庸的、是中正的,你丝毫不要怀疑。

丝毫不要犹豫地去照做,这才叫真正的在事上练。

另外事上练还有一种心法,那就是纵心。

纵心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即使没有具体发生的事情,那也可以同样在事上练,怎么练呢?

就是让事在你心中过,这就是没事儿,还可以找事儿。

所谓心中如战场,我们可以在心里去模拟那个困难就在眼前。如果发生,我们要如何用良知去克服它,并且你可以把这个事儿往大了往严重的想,千万不要小看纵心这一招。如果你经常练,等将来一旦真的有事儿,你自然就可以把模拟放到现实,帮你顺利的度过难关。当然了,你也可以把以前发生在你身上的,你当时没有做到知行合一的事儿。

重新的再过一遍,全部格物致知一遍,以良知来指引自己,在心中把它们都纠正一遍。

你看王阳明是多么的重视在事情上磨练,这也是心学最落地、最实用的地方。

王阳明说了: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这些我们老祖宗们留下的充满了智慧的圣贤文化。

其实不管是王阳明还是孔子老子,还有中国化的这个佛家,也就是禅宗,以及西方的那些个有智慧的思想不是矛盾的,都是融会贯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