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机器人能干什么(机器人教师是做什么的)

9月7日下午,记者来到宝鸡市金台区职业教育中心,闻香而识人,进入黄老师工作室首先闻到的是一股沁人心脾的古香,随后引入眼帘的是桌上大大小小的手工机器人,一张4*2米的桌子上摆的满满当当,都是他利用一块块木头,一个个旧零件组合而成,复古与工业交杂感扑面而来,高低交错、色彩拼接、琳琅满目。环顾四周,墙面上挂满了他的画作——泼墨山水、抽象油画、水彩艺术各式各样,房间其中一隅摆有小床,用于休憩,抬头上望拐角处,挂有两块刻字木板,这是他一天中待最久的地方,更是他艺术灵感的来源地。

变废为宝是他设计作品的初衷

黄老师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美术专业,从毕业便来到金台区职业教育中心教授美术和手工课,如今算来教学生涯已有20多年。“我开始手工制作已有两年多了,之前家里装修剩下了很多螺丝钉和小木块,有一天我就在想当朽木遇上螺丝钉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经过尝试组合安装后最后就成了小小的简易可爱的小玩具,有的是动物,有的是小机器人。后来每周都会抽出一些时间去中山路的藏宝楼或长青路的旧货市场淘一些废旧物品回家,将它们清洗干净后摆台工作台上,有时候突发一些灵感后,它类似于什么东西,或者可以做什么东西,再搜罗一些配件后,就可以形成一个雏形,这样的话很快就能制作出来。”

“现在我桌子上摆的都是我近期做的一些代表作品,桌上的近一米的观赏性机器人是运用的一些废旧电子产品,像射灯、旧的金属底座、大学时候看的小电视机、旧音响,还有老的木工工具,现在社会木工已经被机器所替代,手工工具如刨子、锥子、墨斗,使用率已经很低了,而且现在很多年轻人接触很少甚至没见过,不知道有什么作用,塑料瓶子随处可见,我将它们收集回来后加上一些废旧的金属配件,就做成了一件新的物件,如机器人、萌宠等等,对学生的创造性、动手能力都有所培养。”

当记者问及黄老师做这些物件的一个初衷时,他说道:“一个是自己本身就很喜欢一些老物件、另外一方面发现这些废旧物品经过改造后也可以成为一个创意作品,在一些展览中,也会作为一个装饰,通过展览或者其它形式,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认识这些老物件,从而让人们有一个变废为宝的意识,激起人们废旧物再利用 ,低碳环保意识,因为老物件本身就有一个很美的艺术造型和时代感,类似于我手中的这个铁片夹子,就特别像一个鸟的造型,后期对于这个我也会往“鸟”的主题去设计。”

老一辈的带领、爱人的鼓励、学生的喜爱是他前进的动力

据了解,黄老师的爷爷曾是打磨、制作银器的手工匠人,父亲早年也学过打造银饰,而自己从小也对这方面非常感兴趣,当记者问道黄老师的爱人对他做手工机器人的看法时,黄老师笑着说道:“因为我爱人从事的环卫方面的工作,对卫生方面是比较注重的,刚开始比较抵触,因为她本来把家里收拾的很干净,结果我淘来的木头、工具等等上面灰很大很脏,弄得家里脏兮兮的,直到她之后来到我的工作室,看到我的作品形式是将废旧的东西再改造利用,和她们单位倡导的垃圾分类、低碳环保是非常吻合的,所以她现在非常支持我去做这个,包括举办的一些展览,亦或是有朋友在她面前提到我的作品时,都会感到很欣慰,很骄傲。”

同时,黄老师也谈到自己女儿从小的动手能力也非常的强,“我经常带女儿去做黏土、橡皮泥手工,她每次都跟着自己做,甚至做的比很多人都好。还有朋友家的小男孩每次过来对木质小机器人也非常感兴趣,能够以小礼物的形式送给孩子们,我也感到非常开心”,讲到这的时候黄师傅开怀大笑,学着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起来,记者坐在对面仿佛也感受到了同样的快乐。

对于学生的教育,黄老师始终告诉学生“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散落在家里墙角、抽屉里的五金配件,你都可以组装上去,创造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专属机器人。”当记者问及学生们眼里的黄老师是什么样的?学生杨楠说道:“第一次见到黄老师就感觉很厉害的样子,刚开始上他的课时,我们还挺害怕,显得非常谨慎,后面逐渐发现他是一个非常诙谐,脾气又好的人,上课时带我们动手实践,课堂气氛非常好,也能学到很多干货知识点,班里同学都非常喜欢他。”

传道受业不局限于学校 帮助更多孩子是他生活的重要一拍

除了在学校给学生们授道解惑以外,黄老师也致力于帮助特殊儿童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据黄老师向记者介绍,大约从5年前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宝鸡青青草康复教育中心的一批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同时也很荣幸受到的该机构的邀请,去给孩子们上美术和手工课,自己也在想是否可以通过现在所说的“艺术疗愈”使这批孩子有所恢复。从那之后,只要有空,便前往授课,当然,因为这些孩子的纯粹和美好,也给了他很多惊喜和艺术灵感。

部分孩子家长也表示:“黄老师一坚持就是五年,在他的帮助下,孩子画画时变得更加专注、安静,学习时和正常孩子毫无区别,甚至有些作品参与拍卖后,还能用于机构内孩子们的补贴,这点我们真的非常感谢他。”

快节奏生活成为主旋律,东西用完就扔的现象时有发生,黄老师通过艺术手法变废为宝,给学生传道受业解惑,不仅是在实践中,更是在思想上给学生们上了重要一课,路人行色匆匆为生活奔波,他却自待一隅,将生活化为艺术,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乐观向上的态度帮助更多的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妙旋律,从中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色彩。

华商报记者 王培民 编辑 杨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