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财务制度预期管理:结合公司规模、企业文化、经营行业及周期运行特点,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效率的财务规范或惯例方法。既不能完全照搬理论规则,也不能完全照搬其它知名企业管理规范原版。只能有选择性的与本企业基本相符的规则加以借鉴利用。否则,不接地气的财务制度只能是墙上看的规则,有时可能有负作用。
2、会计帐套预期管理:根据公司管理层的财务目标,结合会计法和税法的基本要求,要事先确定财务管理帐套模式(纯一套帐、两套帐、一套正规帐加小金库帐等),否则遇到具体业务做财务处理时可能无法到达预期目的,还会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效率和风险,甚至影响到领导对财务人员的能力认可。
3、会计科目设置预期管理:每个行业,会计准则都会有一套通用型会计科目,根据企业管理要求及会计准则规范,哪些科目可以留用,哪些科目可以删除,哪些科目可以合并,哪些科目可以重新定义内容等,都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加以设计。一般通用的会计科目是只考虑逻辑规范,不会考虑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的,所以对会计科目做了预期设计和设置,那么在后期的业务处理中既能清晰业务内容,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4、增值税预期管理:现行的增值税总体税负是较重的,如果按税法和会计准则要求核算,可能出现各月税负及税负率波动起伏巨大,给税务机关一种不正常的经营印象;若利用会计职业判断,给增值税或营业税的相关数据事先做一个系统筹划,合法合理地人为提前或滞后,让企业税负及税负率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变动。尽可能规避税务风险。
5、收入成本与利润的预期管理:财务工作总是有其管理目标的,不管是税务方面的目标、企业财务目标还是经理人财务目标,它们不可能完全一致,财务工作必须权衡利益关系,选择适当的财务手段达到财务工作所期望的财务目标。如果纯按业务的自然发展做财务处理,收入的阶段性反映、成本的配比准确度、利润的数据的实质性变化等都会影响相关人的利益。一般在年终绩效考核都会利用按预期做好的业务数据。
6、企业所得税的预期管理:尤其对小微企业来说,不同的利润数据面临不同的税率来缴税,所以有效预期与控制利润是相当重要的。即使是大中型企业,也面临对利润额度难以承受的税负之痛,它也需要预期管理;虽然在理论上没有税务预期管理的合规性,但它是企业客观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7、企业资金收支的预期管理:一般的企业绝大多数存在资金紧张的问题,在面临种类繁多的各项支出,用有限的资金如何应对远远超过资金的债务支出,同时要保障企业业务正常运转,在某个关键领域不能中断,财务管理人必须分类管控,重点应付,度过资金往来的时间差;如果存在永久性资金差而不是暂时性资金短缺,则要向上级申请补充外来资金或压缩关停没有净现金流的项目支出。
8、企业业务终结的预期管理:正常情况下企业的一项业务开始在经过财务处理,最后到业务完成时必须合法合理地了结业务,在财务上没有遗留问题。事实上,业务发生可能与会计税法的规定不完全相符,如果不进行职业判断和对不规范的业务进行筹划并调整方向,做出来的会计帐务,可能在本月或几个月没有暴露问题,一旦时间延长,无法合法了结业务,最后形成历史时间长、业务繁多的遗留未了结业务(如库存、往来款最为突出);若从税法的角度来判断,很可能是偷税、漏税行为,还有可能遭受补税和罚款。例如企业为了减轻当月税负,用不相干的商品来做进项税额,结果帐面库存与实际库存相差越来越大,而且商品种类错位。所以,在做任何一笔会计业务时,要考虑最后是如何合法了结此业务。如果没有清晰的思路,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会计。现在很多企业的会计帐上都是一大堆遗留数据,绝大多数无法有效调整,最后形成税务风险。
9、工作汇报的预期管理:企业的财务管理包含了企业的全部业务信息,财务人可能通过很多信息数据来判断业务过程的利弊。如果财务人不假思索地全部加以汇报,不仅不能体现重点,起到改善的效果,还可能会影响了重要关键人或部门的利益,再加上一般财务人没有直接的客观依据,多少带有主观的判断成分。所以汇报工作既要能改善企业财务管理,增强企业效益,又要能稳定财务工作及职业安全。如果因汇报的负面影响,导致老板不高兴或辞退汇报人,那这种汇报的预期管理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