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什么每年从国外进口大量谷物(俄罗斯为什么每年从国外进口大量谷物油)

在苏联官场,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如果你想整一个干部,那就让他去管农业,比如80年代的苏共中央书记利加乔夫。原因很简单,苏联农业是一汪深不见底的死水,谁去,都是白给。

美国著名外交官,苏联通乔治·凯南就说过,农业就是苏联的“阿克琉斯之踵”,是这个巨人身上最薄弱的一环。僵化的农业体制,导致苏联农业的生产效率非常低下,拥有全球最多的耕地,却做不到粮食自给。

从1973年开始,苏联每年都要进口2000-4000万吨谷物,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到了80年代后期,苏联甚至要拿出一半的外汇收入来买粮,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戈尔巴乔夫几任领导人多次改革,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最终成为苏联崩溃的原因之一。

但到了今天,缩水了的俄罗斯摇身一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之一,以至于俄乌冲突之后,引发了全球性的粮食震荡,那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俄罗斯农业是如何逆袭的。

在苏联还没彻底咽气之前,叶利钦就已经坐不住了,他在1991年就出台法令,开始了激进的农业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全盘私有化,改革的方向是家庭农场化。

叶利钦觉得,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是真的香,开着农机,唱着歌就把钱挣了,完美,而俄罗斯地广人稀,也可以这么搞,于是提出了建立100万个家庭农场的宏伟计划。

苏联的农业主体有两个,一个是国有农场和企业,占58%的农业用地,一个是集体农庄占40%。剩下一个非主流,我一会再说。

叶利钦就先从它们开刀,具体方法是,先把它们从国有制转变成集体所有制,这样每个成员和职工都有股份了,股权还可以自由流转。你想退出,没问题,给你分地。分了地的个体户,可以无偿获得土地的所有权。

到了1993年,俄罗斯宪法规定,土地可以私有化,土地和地上建筑首次获得了不动产地位,可以继承和自由交易了。

叶利钦的逻辑是这样的,先把国有制变成集体所有制,再通过股权交易、转让、退出等形式,让原来国有的土地慢慢分散到个人手里,然后向种植大户手中集中,家庭农场这不就来了吗。

想得挺美,但效果不好,叶利钦把农业这件复杂的事想简单了。

俄罗斯的情况和中国不一样,咱们的农民对土地承包有巨大的热情,可俄罗斯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职员,人家就不的,他们过去只负责大生产中的一个环节,有的开机器,有的管喷药,全套的农活玩不转,有的干脆就是文职,根本就没种过地,而且都是按月领工资的,所以独立经营的意愿不强,都想接着吃大锅饭。

有的职工倒是想自己干,但想要退股分地的话,会被同事当成白眼狼,那压力不是一般的大。即使你哭着嚎着分了,给你的也是烂地,分的农具也稀烂,谁叫你砸我们的大锅饭的。

另外,叶利钦出台的法令,和地方法规之间经常冲突,有不少官员抵制土地交易,国家杜马也不支持,土地依然不能顺畅地流转,结果就是表面上虽然改制了,但80%的土地,依然在那些改制后的集体企业手中。

不过,私有化改革也不是没有成效,个体农民的活力被彻底激发出来,他们是利用房前屋后的土地,或者是自留地搞种养殖的小农户,就像咱们的农民,这种搞副业的形式在俄罗斯有一个专门的称号,叫居民经济。

他们在苏联时代只占2%的农业用地,但能量不小。

九十年代初,这些个体农民的平均规模只有3亩,但生产了俄罗斯1/4的农产品,并在1996年超过农业企业,成为俄罗斯农业的头号主力。到了2000年平均种植面积就涨到了6亩,并提供了54.7%的农产品,但所占面积,还不到10%。

不过,个体农民的崛起,并没有挽救俄罗斯农业,也没有进化成家庭农场,相反,“私有化”之后的俄罗斯农业,彻底崩了,迎来了长达9年的大衰退。

俄罗斯历年农业生产总值

整个90年代,俄罗斯的粮食产量下降了53%,降到了1925年的水平,农业生产总值下跌了42%,50%的农业企业亏损,12%快破产了,职工收入也降了一半,大量农村人口失业,一直到2005年,一半的农村人口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俄罗斯农业的崩溃,不仅是农业的问题,也是整个宏观经济的问题。

首先,农业改革后,俄罗斯大幅减少了对农业的投入,农业支出预算占比,从1991年的19%,猛跌到2000年的不到2%。

农业一直是苏联后期的一大负担。斯大林时代,农业还能向国家输血,但从赫鲁晓夫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开始,就掉个了,到了80年代中期,苏联每年都需要对农业进行600亿美元的补贴,压得国家财政喘不过气来。

私有化改革之后,国家不管了,剩下的交给市场,私有化了嘛,自负盈亏,于是任由那些在本来衣食无忧的农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打得晕头转向。

另外,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崩溃,各种物资极度紧缺,当时俄罗斯穷到什么程度呢?局座曾经讲过一个亲身经历,一个中国小伙给他打电话,说手里有几件稀罕物,3辆两栖装甲车,让局座来南苑机场这边验货,局座问他哪来的,小伙是用二锅头从俄罗斯换的。

另外,俄罗斯又在1992年初全面放开了物价,导致物价爆涨,引发了强烈的通货膨胀,1992年全年,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510%。

1991年到1999年,俄罗斯汽油涨了8倍、农业工业品涨了7倍,农产品只涨了1.7倍,这地怎么种?

与此同时,7大寡头掌控了国民经济命脉,卖石油等产品换来的钱都进了私人的腰包,俄罗斯财政收入严重不足,无法对农业提供足够的支持。

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很多农业公司连购买化肥、农具和农药的钱都没有,导致全国有1.8亿亩的农业用地被抛荒,农业公司和农民的收入锐减。

无奈之下,俄罗斯只能大批进口粮食、牛肉等农产品,30-40%的农产品要靠进口,反过来又挫伤了国内农民和公司的生产积极性。

而俄罗斯全盘家庭农场化的构想,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做春梦,虽然家庭农场所占耕地的面积缓慢增加,但生产效率比农业企业还要低10-20%,改革并不成功。

原因很简单,家庭农场看着挺好,但动不动就上百亩地,生产规模比小农要大得多,所以前期投入非常大,比如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尤其是农机的钱。家庭农场用不了苏联时期国家农场的大型农机,必须购买中小型农机,但农民本来就没钱,国家又不投入,贷款的门槛又高,钱从哪来?这还不算建仓库、修路、雇人等其他杂项。

搞过规模化农业的人都知道,农业的前期投入有多大,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农场,虽然挣得多,但负债率也相当高,美国农民富吧?前几年经济形势不好,很多美国农场主因为债务问题而自杀,所以家庭农场不是你想搞,就能搞起来的,要有资金积累,还要有信贷、技术、服务等各种配套的支持。

所以家庭农场制,根本就不适合当时连耗子都养不活的俄罗斯。

就在俄罗斯农业一步步向深渊滑落的时候,终于出现了转机,那个男人来了!

1999年的最后一天,克林姆林宫迎来了自己的新主人,普京。

普京上台后,开始全面收拾国内的乱摊子。他一面打击寡头整顿经济,一面继续推进农业改革。

在普京当总理的时候,他就发现,在大崩溃的9年里,那些能活下来的农业企业,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这些农工商一体化的大企业,因为积极拥抱市场,活得都很滋润,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于是普京对农业改革做出了重大调整,那就让小农们自由发展,把家庭农场所占的土地,降到12.5%以下,全力扶持大型农业企业,也就是国家、集体和股份制农场,把87.5%的农业用地都交给他们。

要扶持大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确立土地产权关系。

2001年到2002年,俄罗斯连续颁布《土地法典》和《农用土地流通法》等法律,彻底解除了土地交易的种种限制,土地终于可以自由买卖了。

这样一来,那些效率高效益好的农业企业,可以购买土地扩大生产规模。

不过,要扩大生产,就要有雄厚的资金,一般都需要贷款,但农业生产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效益不高,一个是风险很大,毕竟看天吃饭,一场大雨或大旱,一年都白干了,所以一般的商业银行不愿意给农业企业贷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俄罗斯在2000年专门成立了俄罗斯农业银行,为企业提供国家补贴的低息贷款,贴息率达到了70-95%。

除了贷款还直接撒钱,俄罗斯从“稳定基金”里拿出1000亿卢布,专门补贴筛选出来的大型农业企业。又担心企业没有钱买农机,俄罗斯还成立了国家农机租赁公司,为那些手头紧的的企业提供设备。

为了让农业企业多赚点,俄罗斯还改革了农业税,在2002年将农业税的数量从28种降低到10种,并在2004年出台了《统一农业税法》,将纳税率降到农业纯收入的6%。

这些农业扶持政策花钱如流水,也正是因为俄罗斯经济有所好转,政府才有钱去支持农业的发展。

宏观上,俄罗斯也改变了轻视农业的态度,从“国家退出”变成了“国家干预”,开始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2004年联邦对农业的拨款额,是1999年的3倍以上,到了2007年对农业的预算,已经占到联邦总预算的10%。不久俄罗斯还成立了国家粮食公司,调控农产品的进出口,以此来稳定国内农产品的价格。

在国家全面介入的情况下,俄罗斯农业迎来了转机,2002年的粮食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8500万吨,终于完成了粮食自给,随后从粮食进口国慢慢变成了粮食出口国。

2008年是个丰年,俄罗斯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之后粮食出口额逐年增大,从2009年的1500万吨,猛增到2014年的3190万吨,主要出口粮食是小麦和大麦,尤其是小麦,2016年,俄罗斯出口小麦2450万吨,超过美国和加拿大,首次成为全球小麦第一出口国。

俄罗斯历年食品出口额 数据来源:俄罗斯联邦统计局

根据俄罗斯农业部统计,2020/2021年度,俄罗斯的小麦出口额已经飙升到3750万吨,占全球小麦出口量的五分之一以上,绝大部分是大型的农业公司种植的。

俄罗斯用了20年的时间,摇身一变,成了全球粮食市场的大玩家,粮食,也成为继石油和蘑菇蛋之后,俄罗斯另一个战略级别的大杀器。

这个世界上除了东亚、南亚等几个地方,大部分国家还是以小麦为主食的,俄罗斯的小麦,绝大部分卖给了埃及、土耳其、沙特、伊拉克和北非国家,这样一来,就增加了俄罗斯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

不过,俄罗斯的农业虽然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有些偏科,粮食问题是解决了,但截至2014年,70%的水果、18%的肉类和22%的牛奶都要进口,坚果和蔬菜也是一样,依然是一个农业进口国。

转机出现在2014年。

这一年,克里米亚事件爆发,俄罗斯受到了西方空前严厉的制裁,涉及金融、军事和能源等多个领域,再加上油价大跌,俄罗斯经济出现大规模倒退, GDP从2013年的2.29万亿美元,暴跌到2016年的1.28万亿美元,几乎腰斩。

但以俄罗斯人的脾气,认怂是不可能的,于是俄罗斯开始对西方实行反制裁,在农业方面,俄罗斯从2014年开始,就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抵制西方运动,不从那些制裁国进货了。

其中波兰和立陶宛这两货首当其冲,没办法,老刺头了,2014年一开年,俄罗斯就分别掐了大波波的猪肉和立陶宛的蔬菜水果,随后又把乌克兰的奶制品也掐了,到了8月玩了把大的,宣布不再进口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猪牛禽肉,还有挪威的海鲜,这可都是俄罗斯的主要食品进口国。

但俄罗斯人的伙食还要保证,怎么办?

两个方法,首先是找下家。俄罗斯把美加澳等国开除之后,开始和巴西、秘鲁、智利等国家谈判,从他们那进口肉蛋等食品,从白俄罗斯那进口牛奶,从中国、土耳其和南美进口蔬菜水果。

另一个办法,就是加大国内的供给。为了缓解菜篮子危机,俄罗斯采用各种方式刺激国内生产,尤其是肉类、牛奶和蔬菜等行业,实行了史无前例的巨额补贴,俄罗斯农业部部长亚历山大·特卡乔夫在2016年就表示,到2020年,肉类和牛奶必须给他自给了。

特卡乔夫一贯是个有野心的,2017年开会时,他就对普京说,咱们的猪肉太多了,要跟德国学,大量出口猪肉倒腾点外汇,印尼我看就很合适,把普京逗得捂脸哈哈大笑。

有市场,能挣钱,那就有动力,于是俄罗斯肉类、海鲜、蔬菜的产量逐年提高,一直到2020年,俄罗斯终于达成一项新成就,种地达人,首次成为纯农业出口国,也就是农产品的出口超过了进口,现在俄罗斯卖农产品的钱,比卖武器是多多了。

今年4月7日,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在做政府报告时表示,俄罗斯的鱼类和肉类的自给率超过100%,牛奶和蔬菜的自给率超过80%,除了牛奶拖了后腿,其他的都有长足进步。

于是,今天农产品高度自给的俄罗斯,已经不是被人随意掐饭碗的苏联了,没有了后顾之忧,这才有 底气和整个西方摊牌。

俄罗斯今天的农业生产结构,分为农业企业、居民经济和农场经济三大类,三者各有分工,其中企业的占地最多,在75%左右,平均规模超过60000亩,以2018年为例,一共生产了全国56.5%的农产品,而且占比还在增大,主要提供粮食、葵花籽、肉蛋奶和甜菜,排第二是的居民经济,也就是小农,虽然占的面积不大,不到10%,但生产了31%的农产品,主要是蔬菜,比如土豆,但小农经济的比重,相比于2012年的43.2%,有大幅度下滑。

这部分,很多被家庭农场吃掉了。

虽然家庭农场生产的农产品只占12.5%,但规模和占比越来越大,这也符合经济规律,经济好转之后,农户的经营规模也慢慢变大,毕竟比起小农,家庭农场挣的可多多了,那些有财力又愿意种地的家庭自然会去做,这也是农民数量大量减少之后的一种趋势。

俄罗斯农业最初9年的大崩溃,除了宏观经济不行,就是脱离了国内的客观条件,作死照抄其他国家的结果。而俄罗斯农业的复兴,也是因为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那就是扶持农工商一体化大企业。

有人可能会问,苏联不也是大型农场吗?其实还是不一样的,苏联时代,国有农场的收益要上交,但俄罗斯的大型农业企业,除了国有的,利润大部分留在了企业,给自己干,积极性就不一样了。

所以一个国家的农业改革,都必须要接地气,不能照搬任何其他国家的经验,同样的逻辑,俄罗斯现有的这套做法,也不适合中国,因为俄罗斯是人少地多,大多数人又没有种地的意愿,所以要靠大企业,咱们正想反,人多地少,大家想想,如果咱们也跟俄罗斯似的,让大型农企作为生产主力,把75%的耕地都划给他们,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原创不易,欢迎点赞、评论、收藏转发,您的鼓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