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升等于多少夸脱(一升等于多少夸脱)


关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

这是《三国演义》中,对青龙偃月刀的描述。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贵州一个叫马家寨的地方,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就有一把青龙偃月刀,重量仅仅只有24斤。

  史记中记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如果以现在的市制公尺算,圣人的身高将超过3米,显然是不可能的。   

  若以史记编纂时期西汉的尺(约23.1厘米)计算,孔圣人的身高还是达到2.21米,如果以春秋时期的尺计算则有1.97米、1.91米、1.89米三种可能。

  从关羽的刀到孔圣人飘忽不的身高中,可以窥见古代长度计量单位的是多么的混乱,这当然也和当时制单位时所选取的标准物和如今的标志物不同,不是一个恒定不变的事物有关。

古代中国是农业立国,上古时期,人身体的某个部位成了度量衡的标准,最早出现量器,就是用人身体的某个部位计量,如“溢”,是指一只手可以盛,不过,最初的基本容量的单位是“掬”,两手合盛,“掬”同“升”。

这个混乱全世界的文明都经历过,古代的英国人,容量单位是建立在“口”的基础上。

什么是“口”?就是一小口。喝一小口红酒,再吐到量杯里,这个容量就是1口。不停地喝,不停地吐,一口一口地累加,吐2口是1小杯, 吐4口是1杰克,吐8口是1及耳,吐16口是1大杯,吐32口是1品脱,吐64 口是1夸脱,吐128口是1波特尔,吐256口是1加仑,吐512口是1配克,吐 1024口是1坎宁,吐2048口是1蒲式耳。

看到这儿,您肯定会觉得恶心——那么多、那么“高大上”的容量单位,竟然是通过一口一口去量得出来的。多不卫生啊。是的,确实不卫生。

不卫生倒也罢了,最可怕的是不精准。您想啊,人的嘴有大有小,美女樱桃小口,一口能吐5毫升;李逵血盆大口,一口能吐50毫升。都是一口,差了十倍。即使是同一个人,每一口也不一样大:喝清爽扎啤,一口能灌半斤;喝二锅头的话,一口最多半两。还是一口,又差了十倍。

《淮南子·泰族训》有云:“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铢而称之,至石必过。”一寸一寸地累积,累积到一丈,微小的误差会变成巨大的误差;一铢一铢地累积,累积到一石,微小误差会变成更加巨大的误差。

假如每一口只有1毫升误差,当累积到品脱的时候,误差32毫升;累积到加仑,误差高达256毫升;如果累积到蒲式耳,误差将是2048毫升。那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三瓶红酒!

公元1559年,伊丽莎白一世(上图)登上英国女王的宝座,她发现了用嘴测度的容量,女王恼了,于是下令废除既不标准也不卫生的用口称量的野蛮传统,并让容量与重量相结合,重新定义英国的容量单位。

伊丽莎白一世保留了品脱、夸脱、加仑等传统单位,她让这些容量与“口”脱钩,与“盎司”结合起来。她规定,1品脱等于20盎司,1夸脱等于40盎司,1加仑等于160盎司(见下图)。

在制定标准度量衡这方面,精通建造巨型奇观的古埃及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制作了已知最早的长度标准物。

埃及人也明白降低误差的重要性,特地选用了质地坚硬的花岗为材料。

只不过长度标准的选取就显得有些任性了,是取法老小臂拐肘处到中指末端的距离,称作腕尺。

虽然选取大众的平均值作为标准会更合理更方便,但不管怎么说埃及人好歹最早规定了全国统一的标准。

德国人很不爽英国人的这种随意,他们想到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

在16世纪的时候,德国人随机找了16个从教堂里出来的男子,测量他们的脚长,把求出的平均脚长,并以此作为英尺的标准。

进入现在社会,法国大革命中的革命人士立志要在永恒不朽且尺度恒定的地球上创造出统一的度量衡单位,于是在1790年,法国政府责成法国科学院创立新制度。

据说,两位天文学家出发了,他们测定经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四分弧的长度,就将其长度的一千万之一称为“米”,作为计量长度的基本单位。


由于“米”制在世界范围内快速传播,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因此被当时的中国人称为“万国公制”。

“米”制出现时,也恰逢西方各国迎来工业化大发展,科技和贸易合作迫使国际上采用一致的标准。

1875年3月1日,法国政府邀请德国、奥地利、丹麦、比利时、俄国、美国、阿根廷等二十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召开会议,并于同年5月20日由二十个国家中的十七个全权代表签订了《米制公约》,统一了长度单位“米”和质量单位“千克”。

1877年,国际度量衡局在巴黎成立。到20世纪初,欧洲、南美洲各国和其他一些国家都采用了“米突”制作为唯一的计量制度,英、美、日等少数国家虽然保有本国的度量衡体系,但是也都采用了“米突”制作为比较标准,在工业领域,“米突”制更是通行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