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节是多少公里(34节是多少公里每小时)


有不少人奇怪,为何像电磁炮、高能上舰激光这些新概念武器已经试验多年,甚至屡屡有成功突破的报道,但是最终却仍然不见实际上舰部署;难道是技术过于超前还无法全面实用化?其实并非这些武器达不到预计中的标准。而是等待系统性的最终整合完毕。所有的新概念武器其实都是高耗能的系统。而当今全电化又是陆上和水中所有武器系统的大势所趋。仅仅对水中力量来说,新式定向能武器必然要与完全新体制化的舰艇进行充分的整合。现有的平台之所以没有提前部署,是充分意识到在现有平台上将定向高能武器直接应用的效率不高。说到底,就是高功率的定向能战舰需要最终和全核舰队进行深入整合。全核舰队本身并不是新鲜事物。美苏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搞过全核舰队。不过最终因为综合应用效率不高而基本放弃。


只是在水下潜艇和大型航空平台上保留了核动力模式。而普通的巡洋舰和驱逐舰重新回到了燃油内燃机的动力模式为主。不过人类的技术是螺旋上升的。现有的燃油动力战舰最终都会被全电战舰所彻底代替。而陆地上的燃油车辆在20年后也基本会被全电车辆完全淘汰。因此在海上和陆地上的大型作战平台,最终也会彻底走向高能全电化的路线。哪个大国在这方面首先突破,都会获得至少100年以上的绝对领先地位。对全电化大型舰艇来说,终极配套就是全核化。对当今新能源体制的所有供能方式来说,大型电网的基础负荷仍然是先进核电为主。因为只有先进核电才能提供以年为基本时间单位,最为安全稳定的电力供应。全电舰船必然也是这个趋势。当然先进舰船核动力对比上个世纪不算太成功的舰船核动力还是会有明显的进步。


当今的一类先进核潜艇已经可以做到35年不换料。功率更大的航空核动力平台也已经可以实现25年为周期进行一次换料大修。而今后的先进舰船核动力平台要做到的是45年以上不需要换料大修,这样就基本做到了动力核心和舰船的全部使用寿命基本一致。那么在环境友好问题彻底解决的大前提下,先进全寿命舰船核动力与全电技术;以及定向高能武器以及其他超级系统的融合,就是未来真正的全核舰队。而新一代的全核舰队并不要求舰队中的任何平台都必须是核动力体制的。只要是主要的作战和后勤大平台实现全核动力即可。这样就可以灵活编成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机动的超级特遣舰队。舰队中主要平台为:第一,是15万吨级的超级航空平台,采用100万千瓦(1000兆瓦)级的稳定动力输出,也包括电力输出。




具备34节以上高速,可以持续航行1万海里以上。一次出动可以在全球大洋持续巡航15万海里以上。可全电化弹射和回收最大45吨级的舰载作战单位100个。空中平台不分有人无人,全部采用隐身化设计,携带高能定向化武器。一个此类平台就可以控制12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或者海陆交叉区域。第二,是时刻伴随15万吨级主力航空平台全球作战的全能战舰。基础吨位3.5到4万吨级,同样采用1000兆瓦级核心动力输出。配备至少2门超级电磁炮,正常射程600公里,最大射程1200公里。设置高能激光,执行500公里内攻防兼备的作战任务;具备12米深度的超级垂发单位36个以上,可携带新一代ASBM,采用复杂弹道和常规弹头,对固定目标作战距离8000公里;对全球海上或者陆上移动目标最小打击距离6500公里。平台同样可以以34节的速度,


全速航行1万海里以上。因为内部空间相对宽阔,因此全能舰也可以兼顾部分海上补给,甚至是两栖登陆平台的作用。全能舰平台一般为至少2艘伴随1艘15万吨级的超级航空平台,为一个全球机动特混舰队的核心组成部分。目前具备的常规动力的1.3万吨级和8000吨级的燃机全驱阵容,仍然可以加入全核舰队进行全球性机动作战。考虑的常规动力驱逐舰无法完全伴随全核舰队在全球不间断巡航15万公里以上。则可以采取中间轮换的方式。一个全核舰队的核心舰队在整个任务中可以让常规驱逐舰队换班3次。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全核舰队的核心平台在全球机动时不需要任何陆地基地的补充。而且1个全核特遣舰队的核心作战部分可以相当于2个以上的常规航空作战打击群的综合作战实力。


因此可以用1加2相互搭配的方式,来实现最大的日常出动效率。也就1个全核舰队可以搭配2个常规航空打击舰队同时全球化出击。工程目标进度是到2030年,具备第一个全核舰队的核心部分;到2040年具备完整的体系化作战能力。也就是3个全核舰队的力量集中,就可以全歼现有海上第一强国的所有现存水面力量,为世界和平增加最重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