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家里给钱买车也被称为啃老这么滑稽的话也说出来了。
钱是用来干什么的,怎么运转,钱不转起来,躺在账面上那就是纸,买了房子也只是纸罢了。
经济账不是这么算的,经济本来就是个循环系统。
家庭经济如果只看总额,不看循环本身的健康程度,那就是胡扯。
我在北上深都待过,月薪达到过30k,我老婆月薪到过17k,两个人实际到手的年收入大概在40w这样,这情况我够买车吗?
不够,一分多的买车前都没有,如果我打算在北京或者深圳定居,怎么也得掏个700万去买房,我和我老婆先得省吃俭用攒大概7年才够首付,剩下的部分乘以1.5,家庭一年要还25万左右的贷款。
这十五万里,衣食住行,以及过年等其它乱七八糟的开销加一块,每年能结余8万已经非常不错了。
如果有了孩子,这个结余就没有了。
也就是说我去一线弄个房子,人生就得有差不多40年的可支配收入都是0,如果我和我老婆有一个失业了,可支配收入都是负数。
还养车呢,电单车都怕偷电池。
但是我在结婚后回到老家,三线城市。
这时候我做销售平均月收入在11k,我老婆低一点,4k左右。
我结婚开销完之前存下来的钱,又收入了差不多40w。
凭借这个40w,我可以把理财收入做到接近3w每年。
因为在家自有住房的,我和我老婆的年衣食住行开销都不要三万,我的理财收入都够填平开销。
那么每个月13k左右的到手收入完全是净入。
假设过几年我老婆怀孕离职了,我也要照顾家庭不再做整天东奔西跑的销售岗,收入降到5k左右。
我也有5k左右的净入。
我的经济循环没有崩溃,只是收入下降了,我的可支配财富还是在积累。
不说开多好的车,开个吉利帝豪,没问题吧?
三线城市本来用车开销就不大,我往极高的算吧,1k行不行?
那我的家庭每个月还有4k净入,这个收入再拿出来2k养娃绝对绰绰有余。
我的经济循环还是很健康。
那我为什么不能用车呢?
你觉得车子只是通勤工具?
车子的刚需里面,作为驮运工具的部分比通勤的部分还要高多了。
三线城市可不比一线,生活便利性那么高,晚上十点还能买到菜,送菜app价格高不说,选择也不够,速度还不快。
你想要专心上班就没时间整天买菜,也没时间整天在家里等维修工来修水管,通下水道,修电路,装灯,墙掉了也是自己补一下。
我家里工具是齐全的,基本上这些小修补都是自己干,半小时就搞定了。
有车我能风雨无阻的把一周菜驮回家的电梯口,而不是下雨天拿着四十斤的东西,很绝望的在超市门口看滴滴排到三十几号。
有车我可以跑七十公里,赶早上五点或夜里一点的超低价廉航,机场停车费封顶只要50元,这个点约不到那么远的滴滴。
有车我可以在清明,中秋两个扫墓时节带着家里人沿着家族自己开的道路翻上去,而不是让老人在山下等着,一群人翻山走五公里。
有车我可以很方便的送家人朋友去高铁,也能载着邻居家老人孩子去医院,私车公用的时候还能报到油钱,能有更远更方便维护的社交圈。
有车我能把前后排躺倒,放个梯子电钻腻子桶,弄水泥、塑钢泥和腻子扔后备箱,可以一口气买五六个吸顶灯或者成捆的电线在家备着。
有车我可以在淘宝上二三十斤的买水果,一百升一百升的物流培养土,敢买云南两米多长的花苗,三十斤的钵头。我老婆种了一满阳台的爬藤月季和三角梅,这些花的钱都不够我在花店买一株景观树的。
没有车,这些重物从小区门口到电梯口的那五百米就是绝望的天堑。
偶尔和老婆吵架了,我也不像原来要去找个地方喝闷酒或是去找朋友玩,我只要去车里坐坐,听听收音机,让自己与世界隔离一会,也就消气了。
不仅是这些,在买房这件事上,有车也比没有车更有主动权得多,我可以买得远一些,偏一些,价格每平方能少个两三千,一百平方那就是二三十万,而这些房子的户型选择也更多。
如果我买了吉利帝豪,或者五菱宏光s这些便宜皮实的国产车,以十五年寿命的总开销也就在18万左右,买个十五万左右的合资车,总开销在25万左右。
也许单看总额,买车的钱是损失的,而买房的钱还在。但是买个总价低25%的房,可以选择还款周期更短或现金流压力更小,同时又持有车房两个可以变现和贷款的资产,你的人生选择权会变得多。
开店,你有了交通和驮运工具,有了贷款本钱。
工作丢了,可以跑一跑网约车维持生计。
急用钱拿不出来了,车子一卖或者一贷,又能让资金转下去。
车虽然是一种消耗品,但是它消耗得慢,工具性强,如果经济循环达到一个健康稳定的状态,它是你拓展人生可能性最好的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