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户为什么不长久(暴发户为什么不长久德不配财)

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一定还记得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悉三分天下这一段精彩的对白。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摘自《三国演义.隆中对》

当然,这一段对白是非常精彩的,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才能。

但是纵观三国历史,到最后,这一宏伟的蓝图,我们都没有机会领阅到,可以说确实有点小小的遗憾。

《三国演义》虽说是一篇蜀国传,书中更多的是对蜀国人物形象的刻画。比如:我们熟悉的\"五虎上将\"、\"空城计\" 、“千里走单骑” 等等片段都让我们记忆犹新。

通过回忆这些片段,我想大家都会有个疑问,为什么围绕蜀国有这么厉害的一帮人,最后却没有完成复兴汉室的大业呢?

1、三国实力此消彼长,互相掣肘

纵观魏蜀吴三家,无形之中都存在这样一种相互掣肘的力量。比如赤壁之战,吴蜀处于劣势,孙刘联合;关羽大意失荆州和夷陵之战,蜀国优势明显,魏吴联合。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乱世没有真正的敌人,有的只是实力的均势。

2、蜀国就是个暴发户,来的快去得也快

想想刘备刚刚出场时候的描述,织席贩履之辈,没有属于自己的地盘,更别说人才和军队了。后期短时间就发家致富了,不仅仅有了战将、智囊团、而且有了地盘和军队,但是这一切去得也快,经过大意失荆州、夷陵之战,不仅丢了地盘,牺牲了有生力量,还失去了得力战将。因此,看来暴发户也是不长久的,弱点也很明显。

3、蜀国后期人才凋敝,人才队伍建设没跟上

如果说蜀国前期人才济济,后期可能有点人才凋敝。自诸葛亮后,蜀国就没有一个可以掌控全局的人,姜维屡战屡败,蜀后期出现了人才荒,\"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从侧面也反应出了蜀国人才供应没有跟上的困局。

4、蜀国以“攻为守”的策略,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维的九伐中原,年年征战导致民众得不到修养生息的机会,经济上和人口数量上非常吃紧,这也是导致三国中蜀国为什么最先灭亡的根本原因。

写到此处,突然想到了诸葛亮死之前向天借命,最后功败垂成的一幕。蜀国不仅没有完成兴复汉室的伟业,最终的命运也像诸葛亮 一样,只能听天由命,让人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