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家村有什么银行(家银村镇银行是谁开的)

文:悍匪一只蛙

图:来源网络

人常说,人死了,欠的账也就销了。

这句话,听起来是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是欠银行的钱,那是勾销不了的。

即然帮你贷款的那个人,不在人世了,他的原始帐目没有抹去你的还款记录,这笔钱你照样得去还的,也就是说他生前做了“阴阳”两个帐本,一个是自己的“小金库”,一个公家的“大银行”。

1

我们村里李大叔,就遭遇过这样的“窝火事”,明明2万元贷款还清了,结果帮他贷款的那个人死了,他老婆把还帐的记录本给烧了。

李大叔不得不砸锅卖铁又还了第二次贷款,最终被折腾得倾家荡产,苦不堪言。

李大叔名叫李有财,56岁,他这个人不仅会赚钱也有几分文才,就是村里老人们口中常说的“头脑灵活”的那种。

当时,生产队刚解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村里有一个大集体拥有的烧制红砖的土工窑厂,要对村里人竞标承包。“吃惯了大锅饭”的村民,很少有人愿望接下这个被村长忽悠为蕴藏着“金山”窑厂。

几次竞标失败后,村长找到了李有财,夸他有胆量有见识,可以承包窑厂,当回厂长,说不定还能第一个成为村里的“暴发户”呢。

2

李有财想想也是,大半辈子跟生产队干活了,老婆孩子除了跟自己混了个温饱,也没有享过什么福。如果承包窑厂发了一笔横财,这辈子一家人就跟着吃香喝辣的了。

这座砖窑厂,在村南3公里处,已存在多个年头了,周围的土被挖得坑坑洼洼,看上去像鱼塘没有水也不能养鱼。

村长对李大叔说,你只要每年交给村里1万承包费就可以了。无论赚多少钱,全归你个人的。

李大叔想想也是这个理儿,男人嘛就应该闯闯,才会风风光光活得体面一些。

李大叔买了瓶好酒整了几个硬菜,邀请窑厂的老厂长到家里做客,想掏掏他的心里话。老厂长说这窑厂可以承包,得需要2万的启动资金。这搁那个时代,也算的是一笔巨资了。

3

李大叔自然拿不出这么多钱,村长说:“我可以担保贷款,不过今后窑厂的收入得给我分个鸡腿”。李大叔说:“村长放心吧,这个会的,我有财也是知恩必报的人。”

最后,在村长和村委会的担保下,李大叔从县城的农村信用社吴主任那里贷回了2万元钱。

窑厂重新开业那天,李大叔坐在前排中间,由乡长和村长陪着讲话,着着实实地风光无限。村里的老少爷们儿鼓掌庆祝,李大叔比再一次当新郎官还要高兴。

李大叔确实有点经营头脑,一年后他就把这座停产破落的窑厂重新焕发了生机,实现了扭亏为盈。又过了一年,李大叔积攒下来了2万元,他第一个想到就是去信用社把从吴主任那里贷回的2万元还清,这样睡觉时心里才踏实儿。

4

还贷款那天,村长是跟着李大叔一起去的。村长帮李大叔说了很多拜年的话,让吴主任喜上眉梢。吴主任中午一高兴,还留住村长和李大叔整了几杯酒。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哪料想三个月后的一天下午,吴主任下班回家遭遇了车祸,人当场就没有了命。

吴主任下葬后,他的老婆在别人的怂恿下把吴主任那些见不了阳光的“帐本”,一把全给烧了。

不久,李大叔接到信用社一笔2万元贷款催还通知。李大叔顿时蒙圈了:这2万元贷款,自己不是早已还清了吗!?

5

可是,人家信用社根本不跟李大叔讲这个理,账本上明明记录着李大叔贷款2万元逾期未还。这时,村长的证明也不好使,李大叔不还钱,就要被强制执行变卖所有值钱的东西。

李大叔东拼西凑,又把家中几样值钱的家伙卖了才凑够2万元,第二次还了这笔“冤枉钱”。一夜之夜,李大叔苍老了许多。

接着,老母亲去逝,妻子生场大病,窑厂又出了事故伤了两个工人,赔了好多钱。

李大叔一下子倾家荡产产了,背上沉重的债务,一连十多年都没透过气来,活得像个很“憋屈”的孙子,走个哪儿都被人家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后来,李大叔的两个儿子去了广东打工,遇上了一个很投缘的大老板,在这位大老板的帮助下在当地开了一家超市,生意很红火。两个儿子忙不过来,就把李大叔和老伴接过来照看。

6

从此,在村里就见不到李大叔了。据说,李大叔和老伴在广东也开了一家食品加工厂,再次当上了厂长,晚年生活得很好,又活出了个人样来。

唉,人生哪有一帆风顺啊。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才能品味到人生的艰辛。这正如人们常说的:不经历风雨,焉难见得上彩虹?

李大叔是我最敬重的一个人,也是村里最有争议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