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银票是什么(什么是银票-银票的用途,怎样办理)

谈到支票,大家都不陌生吧。谁不想要一张可以随意填款的支票呢?其实在古代,也有类似于支票支付的方式。

我们首先想一下,古代人用什么买东西呢?在影视剧中,买比较便宜的东西用铜钱,我们最常看到的便是银子,这是普通人最常用的支付方式,但腰缠万贯的富家子弟使用更多的是银票。

古代银票相对于我们现代所用的支票吗?首先银票是需要在固定的钱庄兑换成银两,再进行使用的,有时相当于现在的定额支票,但是对于个人和商铺是没有办法直接兑换的,也不归国家管理,这样它的流通程度就非常低。而现代支票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也可以直接在国家银行进行兑换,流通度比银票要高。可见古代银票与现代支票其实不是一种东西,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古代银票和现代支票之间有何联系与不同。

银票的前世今生

北宋初年,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商品流通需要大量的货币。当时大家都用的是铜钱,但是因为铜钱短缺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所以官府又发行了铁钱,规定十铁钱可以换一铜币。

然而铁钱较重,不可能随时大量携带。一些商人为了避免携带大量的铁钱,既出现风险,又不太方便,便开始在商人之间自由发起了银票,也叫“交子”。

为了免去运存大量铜钱和铁币的人力、物力,许多商人设立了用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立分铺。

并且所用他们所使用的图形也是十分精妙的,更是亲自动笔写收据,很难伪造。所以在“交子”流通的过程中,商人和铺子老板以及银票本身都产生了良好的信誉,促进了银票的流通。

刚开始,这些银票只是商人为了避免风险和携带方便所使用的凭据,类似于欠条的使用,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的凭据。既没有全国推广,也不被国家承认。后来官府发现这种小众的凭据更有利于货币的管理和发行。

于是在1023年,益州(即现在的四川)政府决定设立银票管理部门,也就是银票务,由官府进行银票的发行。这是官府首次和最早开始发行的银票。

关于银票的重要性,我们从很多历史文献中都能得到,比如官府设立管理局的位置,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有记载:“造会纸局,在赤山湖滨。”这个地方也是交通枢纽。

但当时的银票是区域性使用的,后来各地方政府都开始发行银票,银票便由此而来。宋朝的银票不仅印刷技术精湛,更有良好的防伪技术,可以避免有心之人利用其造不义之财。后来元朝,清朝都出现了银票,只是名字不同,被称作官票或宝钞。

可是我们在历史资料和影视剧中发现,几乎没有人造假银票。为什么没有人造假呢?首先便是银票制作工艺的精湛,制作银票的纸张也很特殊,非达官贵人接触不到。

比如宋朝制作银票的纸张是川纸,明朝是桑皮纸,清朝银票纸张是高丽纸或白色台笺纸,这一举措很好地遏制了被人仿造的风险。

明朝《负暄杂录》中记载,“又扶桑国出芨皮纸,今中国惟有桑皮纸”。

其次,它的使用者少,大多都是大商户才会使用的,平民百姓也招惹不起。并且,他们会用特殊的手法在银票上刻一些小字。比如让微雕大师先在模板上刻许多的,一行行的小字,然后再刻印到银票上,同时用了特殊的花纹印刷。

《全蜀艺文志.楮币谱》也有记载:“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增1员;掌典10人,贴书69人,印匠81人,雕匠6人,铸匠2人,杂役12人,廪给各有差。所用之纸,初自置场,以银票务官兼领,后虑其有弊,以他官董其事。 隆兴 元年(公元1163年),使特置官一员莅之,移寓城西净众寺。”可见其制作的严格。

银票的存取规则

和现在的支票一样,银票也需要兑换,通常他们是在钱庄里面兑换的。钱庄类似于私立银行,是一种信用机构。早期的钱庄,常常是大商户独立举办为主,也有合资办的。

规模较小的钱庄仅仅有兑换的业务。而规模较大的钱庄,除办理存款,贷款业务外,还可发庄票,银票,凭票兑换货币。

去钱庄里的人兑换货币时,一贯钱给钱庄主人30文钱的利息,也就相当于三成利息,与银行的利率一个道理。它与支票不同的是,银票的取用只能在固定的钱庄使用,而支票可以直接去银行取用。下面我们详细说一下。

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知道银票的使用并不那么简单,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一般商户带着银票去钱庄,要经过多道防伪程序后,才能把所存的钱取出来。如查取档案,询问票号,核查受用者等。

关于银票的提取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在宋代和明代,银票只能在特定的钱庄使用,也就是对应票号的钱庄。

但是现在我们不论在哪里存的钱,只要是同种银行,都可以在自助取款机,非常方便快捷。就算没有同类型的银行,也只需要少许的转行费,在古代这种方法并不能使用,票号之间并不流通。

你在某家钱庄通过票号存的钱,只能在该钱庄或对应的票号去取用。虽然避免了携带现金的麻烦,却免不了程序繁琐。

一直到清代晚期,银票才具有广泛的流通性,开始实行开放的提取政策,跨钱庄取款。并且银票的数额也有讲究,一般最大约是1万两银子,最小的面额是50到100两,这些并没有明确的划分细节,主要是看各家票号所给出的数额。

这时官府也会给银票上盖各种防伪章,以防造假问题。古代钱庄里的银票,通常都是备两份,一份留底,一份使用,这可以防止丢失银票被他人使用的风险。那银票不小心丢了怎么办?

通常钱庄都有备份,在存储银票后,只能5天后来提取和兑换银两。如果在这5天内银票的主人来了,说自己的银票丢了,那这张银票就相当于空头支票,没有用处了。

这类似于现在的“挂失”。当然,在这期间银票主人也可以去官府备案,这样可以将不法分子缉拿归案 。

北宋熙宁年间,润州城郊外住着一户菜农,母子两人靠卖菜相依为命。有一天,儿子焦根大在卖菜的途中捡到了几张银票,于是他就买了米和肉的回去孝敬母亲,到家之后母亲询问他银票是哪里来的,他如实告诉了母亲。

母亲让他还回去,说:我们虽然穷,但不能不道德,我们需要光明正大的挣钱。于是他找到了失主,说自己是花了一点,会赔偿给他。可是失主一口咬定他少还了一百多两,还不道谢,在围观群众的劝说中他们去报了案。

当时的知州姓王,在理清事情的经过后,知州说:虽然他们所说的总数量是一致的,可是银票的张数却不对。很明显,这些银票并不是失主的。于是他说,没有主人的银票应该上交国库,但念在老母亲善良有骨气,所以就把银票给了老母亲。

从这个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人丢失银票时,官员的做法并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呵斥或草草了事,所以古人在这方面还是很有智慧的。

历史上还有很多刚正不阿的官员,如宋代的张咏,关心百姓疾苦,秉公断案,深受百姓敬。虽然他不是第一个发明交子的人,但他在银票管理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

银票的发展与没落

银票在之后的发展中和支票仍然不同。到了明朝中后期以及清朝初期,银票的流通性越来越广,这是因为当时市场贸易的流通性更加广泛。所以各大票号之间,也迎来飞速发展的时期,可以互相兑换和使用。

这时银票也经常更换模板,还分为官钞和私钞,制度规章也更加严格。官钞是由政府直接印发的,而私营钱庄发行的银票随着时间变迁,质量较差,可模仿性高,不比官钞,渐渐被淘汰。

到了清朝晚期,银票使用及钱庄发展就类似于现在的银行制度和使用,我们现在去银行办理业务,其实也就是从交子铺这种方式发展而来的。

不可避免的,银票会出现发展衰落的现象。在清朝后期,私营钱庄的银票渐渐被淘汰,原因是它的制作开始不走心,假币数量也不断增加。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银票的发展仍然带给我们很多益处,不仅方便商人携带钱财有助于商业的流通,也促进了我国印刷业和版画,绘画业的发展。

银票从北宋时期开始被使用,之后也是不断发展。到了明朝初年,银票被称作“宝钞”,刚开始仍然被人们使用。可是明朝的金融秩序混乱,对银票的管理十分怠慢。慢慢地百姓都不再使用银票了,开始使用铜钱和白银交易,银票就遭遇了贬值。

到了明代中后期,因为与海外地区的贸易来往,白银开始大量涌入,成为明朝百姓最常用的交易方式,银票便渐渐销声匿迹。到了清朝,银票又开始被使用。

不同的是,清朝初期官府并不发行银票,在中后期由于经济落后,不得已才发行了银票。还被称作“官票”,之后又出现了“大清宝钞”。

但是这些都无济于事,清覆灭后,随着制度的更新换代,民国使用银票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清朝的银票渐渐被贬值,后来便无人问津,只留作收藏了。就这样银票的时代落幕了。

总结

所以,银票与支票是不同的,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说,银票是支票的前身,钱庄是银行的前身,但也要清楚它们的本质区别。

我们当今的许多行业发展都能够从古代世界中追根溯源,比如说现在的银行,就是因为当初交子和银票的出现和发展,才促进了如今银行业的发展。

一个事物的产生,往往都是因为外界因素的发展或促进,交子的产生就是因为经济发展繁荣,商品流量大,人们所带的现金太多而找到的一种便捷的方式。回顾历史,追溯历史,研读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很多秘密。


参考文献:

《梦梁录》

《咸淳临安志》

《资治通鉴之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