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为什么迁都雄县(雄县归北京了吗)

欢迎关注江西地名研究!!

雄安新区建置的历史沿革及其特征

文/杨学新 刘洪升

摘 要:雄安新区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燕赵文化一脉相承。自春秋战国时期至2017年新区设立,行政建置兴废分合、治所迁徙、辖属关系逐渐清晰,区域位置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并日益凸显和确立起来。

关键词:雄安新区;建置;变迁;特征

作者简介:杨学新(1963—),男,河北海兴人,廊坊师范学院教授,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区域社会史。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后,关于雄安历史文化的研究迅速成为热点,其中不乏精品力作,但也有诸多鱼目混珠之论,甚至以讹传讹。笔者查阅了三县古今方志、历史典籍等文献,对雄安新区建置沿革脉络进行了梳理,以期为雄安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雄安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规划范围涵盖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雄安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燕赵文化一脉相承。安新梁庄遗址、留村遗址,容城上坡遗址、北城遗址、东牛遗址等年代确定为新石器早、中期,属于北福地一期文化、后冈一期文化,距今7500—6500年左右,表明雄安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南阳、晾马台、北张庄、薛庄等商周遗址的发现,则表明商周时期人类就在此居住繁衍。

春秋时期,雄安地区为燕国之辖境,周桓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97)受山戎侵逼,燕桓侯曾迁都临易,遗址在今容城县城东14公里的晾马台乡南阳村,雄县西北。战国时期,雄安新区地处燕南赵北,其中雄县、容城县属燕,安新北部属燕、南部隶赵。安新县西北的古长城,即战国时燕、赵分界处。燕在今安新境内筑浑埿城(今安新县新安镇西)、三台城;赵筑葛城(又称葛邑、阿邑,原属燕,公元前294年,易入赵,在今安新县安州镇政府所在地);今雄县境为燕国易邑地,其治所在今容县东部之古贤村。

秦朝,改易邑为易县,是为雄县最早的名称。故城在今容城县东界之古贤村,即燕之易邑,属广阳郡。

西汉时,易县沿置,属幽州涿郡。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在容城县境封深泽侯国,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国废,遂改置容城县(新莽时称深泽),故城在今容城县西北十五里城子村,隶幽州涿郡。今安新县境内有浑埿城(在今安新县新安镇西)和葛城(治今安新县安州镇)两邑。东汉时,易县先属幽州涿郡,永元二年(90),改隶冀州河间国;建初二年(77)封容城为侯国,仍属幽州涿郡。东汉末年,曾在葛城置依政县,属冀州河间国,不久即废。

三国魏时,易县改名易城县,属冀州河间郡;容城侯国改置为容城县,初属幽州涿郡,后改隶幽州范阳郡(北魏黄初五年涿郡封为范阳国,七年改为范阳郡)。西晋时,易城县隶属冀州河间国;容城县属幽州范阳国,后即废。北魏时期,易城县复名为易县,改属瀛州高阳郡。太和中,复置容城县,仍治今容城县西北城子村,属幽州范阳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废易县并入鄚县(今任丘市);容城省入范阳县(今定兴县)。

隋朝,今雄县为鄚县辖境,属河间郡;容城县域为遒县(今定兴县,隋代范阳县改名遒县)辖地,属上谷郡。唐武德五年(622),析固安县、鄚县之故易县地置归义县,故城在今容城县东王路村北(据《雄县新志》),属北义州;同年以容城及幽州之固安、归义置北义州,治归义县,领遒县。隋大业十年(614)遒县县治徙至今容城县城子村。

唐贞观元年(627),北义州废,遒县改隶河北道易州;省归义县,八年(634)复置,属河北道幽州。圣历二年(699),遒县改名全忠县,神龙二年(706)复名遒县。如意元年(692)在葛城置武昌县,神龙元年(705)改名唐兴县,治今安新县西南安州镇。初属瀛州,长安四年(704)改隶易州。景云二年(711),归义县改隶河北道鄚州,同年即还隶幽州;唐兴县改属鄚州。天宝元年(742),遒县改名为容城县,仍属易州;归义县改属范阳郡,至德二年(757)改隶幽州,大历四年(769)属河北道涿州。

五代时期,河北地区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中原王朝所统治,由于辽的势力日渐强大,屡次兴兵南下。后唐清泰二年(936),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晋阳叛乱,结辽为援,割让燕云16州与辽。从此,河北地区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为辽朝所有,南部为晋、汉、周、北宋所有,直至金朝才归于统一。后晋高祖天福元年(936),归义、唐兴二县皆入契丹;后晋开运三年(946),容城县也入辽朝。归义属涿州,唐兴属莫州,容城属易州。后周显德六年(959),世宗亲征伐辽,攻克归义县南境,于瓦桥关另置归义县,并设雄州,治、领归义县(新归义县,或称南归义县),治所在今雄县雄州镇一铺南;收复容城县南境,另置容城县,侨治雄州城中,今雄县雄州镇。雄州地处防辽要隘,以雄州为名,系取威烈之意,以彰武功,意在镇边,领归义、容城二县。此时形成南北两归义县、两容城县并立形势。唐兴县被攻克后并入莫州莫县。

宋朝初年,雄州延置,仍领归义、容城二县。而在辽之容城仍存在如故,侨治拒马河北今新城县西北界,属易州;在辽境之归义,为燕山路涿州所辖。宋建隆四年(963)容城县(南境)移置于拒马河南,县治在雄州西南,属河北东路雄州。大平兴国元年(976)归义县改名归信县,治今雄县雄州镇一铺南,为河北东路雄州治、领。太平兴国七年(982)于瀛州废唐兴县地设唐兴砦,淳化三年(992)升为顺安军,治葛城(今安新县西南安州镇)。至道三年(997)移军治于高阳县,初属河北路,熙宁六年(1073)改隶河北西路。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辽议和,以白沟河为宋、辽分界,自此,雄县、容城县境遂分南北为二,今雄县南为宋之归信,北为辽之归义;宋、辽两容城县南北并立,凡一百数十年,至金始合并为一。北宋宣和四年(1122)收复辽之归义县,仍属涿州。

金天会三年(1125)归信、归义二县为金所有,废归义县,自此二县复为一县,归信县仍为河北东路雄州治、辖。天会五年(1127),雄州入金境,辖归义、保定(治今文安县西北新镇)二县。将南、北两容城合并(旧志亦称为“省南容城县并入北容城”),县治在今容城县北城子村。属雄州。天会七年(1129)顺安军入金并升为安州,仍治高阳县,隶属河北东路。大定二十八年(1188)安州徙治葛城,并置葛城县,州、县同治今安新县安州。贞元二年(1154)雄州、安州改属中都路。泰和四年(1204)又置渥城县,治在浑埿城,即今新安。县名“渥”字当为”埿”之形讹,属中都路安州。八年(1208),安州又移治渥城县;雄州容城县改隶安州,贞祐三年(1215)又改属中都路安肃州。雄州辖归信、保定(治今文安县西北新镇)二县;安州辖葛城、渥城、高阳三县。

元朝初期,建置悉如旧制。元太祖十年(1215)雄州、安州属燕京路;太宗十一年(1239)改属顺天路。雄州初辖归信、保定二县,元初增领容城县;安州仍领渥城、葛城、高阳三县,治渥城县,元初徙治葛城。世祖至元二年(1265),废安州并省葛城、渥城二县。安州及葛城县并入高阳县(葛城为镇),寻复置安州及葛城县;渥城县并入归信县为新安镇,至元四年(1267)又割入容城县,九年(1272)复置并更名为新安县。复置后,安州继领葛城、高阳二县,与新安县同隶保定路。世祖至元四年(1267)雄州辖保定县改属霸州,至元二十三年(1286)增领新城县。雄州属保定路。

明朝,洪武二年(1369)七月省州治归信县入雄州;省州治葛城县入安州。七年(1374)四月雄州降为雄县,并以容城县省入,属保定府;省新安县入安州,寻安州降为安县。十三年(1380)十一月,复设安州及新安县,并同治新安县,属保定府;复析雄县置容城县。旧治在拒马河南,景泰二年(1451)徙至河北,即今容城县容城镇。容城县,废前属雄州,复置后直隶保定府。

清顺治元年(1644)定都北京,建置悉如明制。二年(1645)北直隶改称直隶省。雍正中,安州领新安、高阳二县改属直隶省保定府,嗣后安州无领县。道光十二年(1832)废新安县并入安州(州域近乎今安新县境),州治今新安县西南安州镇。安州与雄县、容城二县均属直隶省保定府。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1913年2月裁撤府一级行政建制,直隶州(散州)、直隶厅(散厅)均划一为县;省、县之间设观察使,俗也称道。安州改为安县,雄县、安县、容城三县同属直隶省范阳观察使。1914年6月范阳道改称保定道,安县改名安新县,雄县、安新、容城三县改属直隶省保定道。1928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6月28日,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废道,雄县、安新、容城三县直隶于河北省。1937年3月20日,河北省政府将全省划分为17个行政督察区,雄县、安新、容城三县分属河北省第五、第一、第二行政督察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晋察冀边区于1938年4月1日成立了冀中区抗日根据地,雄县、安新、容城三县属冀中四专区。同年,安新县析出东部地区设置新安县,同属冀中区四专区。1939年2月,雄县改属冀中区第五专区。1940年夏秋,雄县随五专区划归冀北办事处领导;撤销新安县并入安新县,同时析安新、清苑县连境区设立之光县,属冀中区十专区。1941年12月雄县还隶冀中区,雄县与新城、霸县连壤地区组成第二联合县;容城县与新城、固安、涿县各一部,组成第一联合县,同属冀中区十一专区。1942年“五一”大扫荡后,日军连续进剿冀中腹地,冀中区遂变质为游击区,雄县、安新、容城三县即处于敌我交错地区。1944年10月形势好转,重建冀中区,雄县、安新、容城三县仍为其所辖;撤销之光县,并入清苑县。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9日冀中区调整行政区划,安新县人民政府迁驻安州,析安新县复设新安县,新安县、安新县属冀中九专区;雄县、容城县改属冀中十专区。1946年7月,撤销新安县并入安新县,属冀中区九专区,雄县仍属十专区。1947年5月,析容城县和定兴县东部地区设置容定联合县,与雄县同属冀中区十专区。同年8月6日,敌伪反扑,雄县处于敌我分割状态(当地称为“八六”变质)。1948年12月雄县全境解放,县人民政府遂迁驻城关,并与新城县连界地区组成新雄联合县,同属冀中区十专区。1949年初,撤销联合县,恢复雄县、容城县建置。同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雄县、安新县、容城县即划归河北省保定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雄县、安新、容城三县仍属保定专区。1950年安新县人民政府自安州迁到新安,仍隶保定专区。1958年12月20日,撤销雄县,并入涿县(还含涞水、新城县);同年9月21日,撤销安新县、容城县,并入徐水县。1960年5月3日,撤销保定专区,涿县(含雄县、涞水、新城三县)、徐水县(含安新、容城二县)改属保定市辖。同年12月19日,析徐水县复设安新县建制,改为保定市辖。1961年5月23日,恢复保定专区建制,7月9日,析涿县复置雄县,雄县、安新县仍属保定专区。1962年3月27日,析徐水县复设容城县,属保定专区。1968年保定专区改称保定地区,继辖雄县、安新、容城三县。1994年12月,保定地区与保定市合并,组建新的保定市。雄县、安新、容城三县改属保定市。2014年2月26日国家确定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京津保率先联动,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辖雄县、安新、容城三县及周边部分地区。

综上所述,通过对雄安区所辖三县建制沿革历史的系统梳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雄安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属燕文化的核心区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商周时期人类已在此居住繁衍,春秋战国时期为燕南赵北的分界线,雄县秦代设县,是三县当中设置最早的县,也是京津冀地区秦代所设22县之一。容城置县始于西汉。安新县始设于1914年,是安县(安州)与新安县之合称。但是安县和新安两县的置县史亦能追溯到唐代,建城史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

第二,从三县的历史发展轨迹看,各自都有独特而延续的建置史,而在汉之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相互之间又有着错综复杂的建制省并史。安新县在唐代之前都是并入容城县之中;容城县在宋元明时期,多次在并入雄县(当时称归信县)和独立设县的两种行政状态中变化;而雄县自后周至明初是为雄州,地位重要,辖地广阔,出现今三县治所同在雄州境内的状况。因此,可以说三县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分分合合,根脉相连。

第三,元明清至民初,三县先后隶于直隶(腹里)省保定路、府、道。1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废道,三县直隶河北省。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先是属于冀中区四专区,后属冀中区十专区或十一专区。隶属于保定的政区关系逐步理顺和清晰,同时,其都南屏障,京畿腹地的重要地位随着保定政治地位的变化而衰落。

第四,新中国成立后,三县同属于保定专区(地区),1994年底地市合并组建新的保定市,三县隶属于保定市,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京津保率先联动,三县成为该地区的核心区域,2017年4月以三县为主设立雄安新区,其隶属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建制的调整而发生变化,其重要区域地位日益彰显并确立起来。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

作者:杨学新 刘洪升

选稿:常宏宇

文章转化:李露萍

本版主编:李露萍

终校:伍晨嫣

审订:代停停

中国地名研究

江西地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