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子弟(谁家子弟 红楼)

董鹏程兄:

最近好吗?换工作成功吗?还准备继续换工作吗?

我们认识十分偶然。那次见面,你说曾在文联工作,我对开封文化圈略知一二,于是开始神侃。我们聊了俩小时,我却觉得像二十分钟。谈了开封文化圈很多人,那些从小在本地纸媒,后来在互联网上看到的文化人。我们聊的非常尽兴,没有酒做催化就开始微醺。王少华老师早年在《宣和画院》里提到一个词“汉书下酒”,我记了二十年,那天,我们俩造了一个汉语新词,“文化人微醺”,不知道今天的读者能记多长时间。

我们怀着纯净水一样的心谈论这个城市的文学和前辈。没想到你对开封文化圈这么了解,很久没有在这个城市遇到能聊本地文化圈的人。你也惊讶有圈外人关注这个圈子。我们80后上学的时候,互联网还没有成为信息传播渠道,那时了解这个城市和外界靠的是纸媒,我从本地纸媒了解到的第一个圈子就是开封文化圈。那时候,我的关注点还局限于开封。

你在文联工作过,对开封文化圈的人和事很熟,不像我依靠媒体隔岸观火。你是亲历者,我是观察者。我们都看过那些人的作品,同受过他们的启蒙。在那儿,培养了你的鉴赏力。

我曾戏说你是文联“扫地僧”。你在那儿做行政,但不止于此。第一,有了文化视角。你在开封最专业的文化机构工作,见的是开封最好的文化人,培养了你的观察视角。第二,有了职业变化的思考。开封许多文化人都是不断转型、变化,许多人的职业定位、方向都是数次转身。这启发你思考自己。第三,有了职业转型的经验。《天龙八部》里扫地僧不止扫地,还独自、默默练武。你一直在变工作,从创业(尽管失败但积累了职场经验),到进私企,再到通过事业单位考试进入文联,最后考上公务员。经历体制内外的锻炼,你心里有了底气,喝过职场烈酒,人生从此有了底气。

那次聊天走的时候,你说 “民间有高人”。高人在书里,在不断学习,在朋友间的点拨、启发,在无助时递梯子的贵人,在迷茫时指点方向的长者。谁家子弟谁家院,文科不是谁家的子弟谁家的院落,大家都可以进场。有人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兴奋点,兴奋点变成了爱好或营生。

在开封这个院子里,30后的王不天和夏影,40后的赵中森和罗锐,50后的王少华和张克,60后的张晓林和任崇喜,70后的刘海永和王立波,甘桂芬和孟冉,80后的李开周和高阳……。他们是各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做为观众,从他们的作品里能体会到几点。

文科门槛很低,谁都可以阅读写作,但想出成果很难。码字人最好的状态是有点钱有点闲有点独立,放开写,跑步穿过时空,不知东方之既白。

祝下一次变换有收获。

杨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