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到大连船票(青岛到大连船票多少钱)

你知道鲁迅来过青岛吗?但多数文献报道都说鲁迅并没来过。

说鲁迅没来过青岛,我想从一般意义上这样说是对的。因为至今没有发现鲁迅写有游历青岛的文字,记录下他所见到的青岛的景物、建筑、人物、风俗等,所以无法证明他游历过青岛。

但没有游历过青岛不等于没有到过青岛。—— 先生自己说他到过青岛!

鲁迅什么时候到过青岛呢?原来是1913年的8月3日到4日。他在什么地方说过呢?原来是他自己记在日记中。

鲁迅日记1913年8月3日记:“晴。在舟中。夜十二时抵青岛。”

1913年8月4日记:“晴。在舟中。下午三时发青岛。”

这一“抵”一“发”,就是目前可查到的鲁迅一生唯一的一次与青岛的近距离接触,一共15个小时。

原来,这是鲁迅自北京回绍兴探亲后,返回北京的旅程,不过是经过青岛而已。

鲁迅1912年5月随教育部迁到北京,也许是初到北京落脚未稳,不能移家到京,所以家眷还留在绍兴。这样就有探亲之旅。1913年6月19日,鲁迅离开北京,开始他到北京后的第一次探亲,至同年8月7日回到北京,旅程结束。

既然船经过青岛,鲁迅为什么不趁此机会上岸做一个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呢?设想,如果大文豪的笔下,记下他对青岛的印象,观感,那在青岛的人文历史上该是多么浓重的一笔啊。

从时间上分析,鲁迅在青岛停留的时间,只算白天可以用于游玩的时间,从早上6时到下午2时,也有8个小时之多。除了远一点的崂山不能去以外,雇上一辆马车,也尽可以做一次环游了。因为当时青岛并不大(到1913年市区人口14905,资料来自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之《青岛文史撷英》115页),可游览之处也就沿海一带之风景及今中山路、广西路之商业街区。

但鲁迅只“在舟中”,与青岛交臂失之。

鲁迅没有上岸的原因,我的臆测是这样。

第一、当时青岛在德人治下,鲁迅不愿,也许也不方便上岸。

第二、鲁迅自己的心情不佳,没有兴致。

第三、鲁迅到一地往往是访求古书,青岛不是适合之地。

第四、没有熟人邀请和陪伴。

下面简单做点说明。

关于第一点,不说自明。游览德占的青岛,以他的性格,恐怕在感情上,总有些疙疙瘩瘩。

鲁迅这一次的旅程。来回都有许多不顺,心绪也一直不好。从北京返乡,先乘火车后坐船,用去6天时间(6月19-23日)不说,火车上遇到“辫子兵”的骚扰,车站上行李人员刁难,过江时大雨行李衣服尽被雨湿,途中旅舍条件又非常恶劣。总之,是很不愉快的。

也许是鉴于回乡乘火车时的种种不便,回程返回北京鲁迅选择了主要是坐船。可“华盖运”总是伴随着他。坐船也不顺利。先是行期被耽搁了好几天。原来,绍兴城出现了盗窃案,城门关闭不准人进出。好容易能走了,7月27日出发,29日到了上海。下船后找旅店就费了不少事。许多旅店以“人满谢绝”。好在上海是鲁迅比较熟悉的地方,但也多花了不少钱才找到了住处。又由于买不到船票,困在旅馆中整整三天。你想在这样的情况下,什么人能有好心情?本来,离开故乡亲人,为了谋生,独自到异地去,就是颇辛苦的事。离开家的当日,鲁迅记道:“以孑身居孤舟中,颇有寂聊之感。”现在困在旅馆,更使人苦闷:“终日枯坐旅馆中,购船票又不得,闷极。”

终于托旅馆代买到了船票。可这船经停青岛和大连——绕了不少路,自然也多费去时光——一直到8月7日才到天津,又换火车回到北京。整整花了12天时间!

鲁迅坐的船叫“塘沽”号,估计是一艘跑近海的客轮。船上的条件不好,“房甚秽陋”。但在船上与鲁迅同居一室的是一位徐姓男子,他的目的地是青岛。想必在船上向鲁迅介绍起青岛的情况吧,如果他是青岛人或在青岛居住不是第一次来青岛的话。

这就是鲁迅先生自己记下来的到过青岛的一次旅程。

其实再向前推一年。1912年5月,鲁迅随教育部迁北京,也是乘船从上海到天津,又换火车到北京的。很可能那一次也是经停青岛没有上岸。但鲁迅没有留下日记,更不确定了。

1912年鲁迅的那一次行程却是颇不寂寞的。有老同学,教育部的同事许寿裳、蔡谷青,还有许寿裳的侄子许世璇。鲁迅与许世璇住在一间屋。为了度过船上的寂寞,鲁迅上船前买了一本《红楼梦》准备在船上重读(以上引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时为公务员的鲁迅》31-32页,吴海勇著)。

所以我们说鲁迅到过青岛是可以的。但他确是没有游历过青岛。

到了30年代,鲁迅在上海,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作为一个民间思想者,以他那独特的思考进行现实批判的时候,越来越与国民党政府不相容,1933年6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副会长杨杏佛遭到暗杀。此时,鲁迅正以《申报·自由谈》为阵地战斗。在残酷的环境下,有人造谣“左翼作家纷纷离沪”,煞有介事地说“鲁迅赴青岛”。见到这个消息,鲁迅轻蔑地调侃:“听说青岛也是好地方,但这是梁实秋教授传道的圣地,我连遥望一下的眼福也没有过。(《伪自由书·后记》)”从这句话看,鲁迅还是想往青岛的。

有谁能够想到。100多年前的1913年8月,有一艘叫“塘沽”的小火轮客船,停靠过青岛,也许就是小港码头。夏日的海风吹拂下的船上,有一位日后对中国的思想史、文学史、文化史产生重要影响的伟人,与青岛有过这么近距离的接触。虽然他没有离船上岸,但在青岛的十几个小时里,他不会不走出房间到甲板上,感受一下青岛的气氛,望一望青岛的街市。

这一切都已经随着时间定格为永恒的印象了。

作者苏永生,心理学家,访美学者,青岛市心理咨询师学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