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电影院(株洲电影院今日电影)

文艺评论集《梦影留声》(罗九湘著),它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株洲首次出版的一本影视文化宣传作品。其中,《电影常青,株洲不老——株洲电影小史》等文章,记载了株洲电影60年来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讲述人:罗九湘

(株洲市电影公司 退休职工)

株洲电影,60余年的灿烂瞬间,让株洲人记忆犹新。它伴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却是一个较特殊的文化参照。株洲是1949年后,通过发展形成的一座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中等城市,其厂矿俱乐部放映的比重较大。1950年,株洲铁路工厂就购置了电影放映机在厂内放映,可说是境内首开先河的放映单位。1979年底,厂矿放映单位已发展到101个,平均每4个厂矿就有一个,在全市的电影发行收入中,占了51.6%。

苏联电影《沙漠苦战记》海报(1936年)

1951年6月、株洲改镇设市时,仅有一个鲁班殿,供流动戏班不定期地演出,并无正规的影院。市政府成立后,就筹集资金于1952年建成人民剧院(1966年改为人民电影院),其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有厅座702个,楼座245个。它创造了株洲电影发展史上许多个第一:放映了第一部电影—苏联战斗片《沙漠苦战记》。据说,当市民第一次看到银幕上有飞机、大炮和机枪,尤其看到汽车从前头开来,子弹对准自己射击时,一片惊慌:有的躲在座位下,有的大声呼叫“吓死人啰”,有的则往外面跑……此外,人民剧院还设立了第一家院外售票厅,成立了第一家放映技术培训基地,成为了第一家利用防空洞冷气进行剧院降温,创办了第一家观众托儿间,发行了第一份电影月刊《人民影讯》等。

株洲老电影院


2001年时的株洲影剧院(陈瑛/摄影)

1962年1月,株洲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即电影公司)成立。其时,全市仅27个放映单位,包括1958年先后兴建的株洲电影院、株洲影剧院(原红星剧院)和工人文化宫影剧院。1957年,为隆重庆祝伟大的十月革命40周年,湖南省文化局、省中苏友好协会在株洲首次举办了“苏联电影周”,放映了《革命的前奏》《青年近卫军》《水银湖上的魔影》《美丽的一天》等四部电影。当时的票价:故事片2角,包场1角8分,学生1角;纪录片1角5分,包场1角2分。票价虽不高,但翻墙入院或躲藏幕布下的小毛孩,时见于黑暗中潜行,享受童年那份难得的快乐时光。

八十年代,株洲电力机车厂俱乐部(摄影 陈瑛)

株洲所属几个县区的电影起步较早。1950年10月,醴陵市(县)就将原“民乐戏院”改建成人民电影院,并于1955年建成第一个电影队。株洲县于1972年第一家渌江影剧院落成开业,到1978年末放映单位已发展到88个。民国十五年,攸县福音堂的外籍牧师用无声电影传播圣经,为境内电影放映之始。1966年初,攸县电影事业已发展到1站(电影管理站)、1院(电影院)、7个国办电影队和20个厂矿放映单位。1959年茶陵县政府拨款兴建了第一家35毫米电影院,有座位1150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办电影院已增至6个。炎陵县(酃县)于1964年9月建成电影院,有座位858个,配备54—35型提包机;同时,炎陵作为全省发展8.75毫米社办电影队试点县之一,已成立第一批10个社办队。郊区素有“新城项链”之称,1970年12月,市郊建成第一个16毫米放映队。

人民电影院(资料图)

1965年前的电影,可被看作闪光的“片头”。但据知,1967年至1972年的6年间,几乎所有的制片厂被迫停产,造成“断奶”,加上大批的影片“遭禁”,使片源匮乏。生产决定消费,株洲电影也因此受到了冲击。那时,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电影院也只能放映一些应时的新闻纪录片和《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以及《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等老片子。影院放腻了,观众也看腻了,境内出现了放映史上空前的单调和萧条。

株洲北区天桥剧院


株洲市解放剧院的旧电影票


2019年9月18日下午,罗九湘在株洲发布的老物件展室回忆株洲电影往事

编辑/青禾

投稿邮箱:610255300@qq.com

新闻热线:28681062

声明:分享要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株洲发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