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s包含什么中国(5S包含什么)

这篇是精益摇滚系列的第三篇,《5S为什么是5S?》。

也许你会疑问,前两篇是什么?怎么没听过呢?别着急,我娓娓道来。

自从上了混大(混沌大学)之后,对于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逻辑推演。我总想找到表象背后的东西,问题的问题,答案的答案。

前两篇分别是《TPS为什么是TPS?》和《七大浪费为什么是七大浪费?》,我在千聊分享过语音,文章会后续补发出来,感谢您的关注和阅读,让我们一起思维跃迁,从逻辑深处了解精益,感受一场关于精益的思维摇滚。

作者寄语

01

当我走在工业区或者小型工业园的时候,经常看到那些老厂的外层墙壁上挂着锈迹斑斑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标语,感慨到:

口号叫的挺响,活儿干的不咋地。

活儿干了不少,效果没坚持下去。

为什么呢?

答案会有很多,人的问题、人性的问题、方法的问题、标准的问题、管理的问题、文化的问题等等等等。

可又是为什么?为什么会把原因归结为文化的问题呢?

会对比说日本人是大和民族,打小就学习5S,打小就学习垃圾分类;为什么觉得是员工懒惰,人性懒惰造成的呢?为什么认为基层管理者不作为所致?为什么说制度建设不完备,让员工钻了空子?

等等。

为什么?

我逐渐的感悟到5why的真谛,他不是为了为什么,而是为了问题的问题,答案的答案。

经过时间的沉淀,当5S一词破口而出,脑回路自然就出现了那五个词语,十个字。当我们说出整理,立刻就知道是“区分要和不要”。

而且现在不止5个S,什么安全啊(safe)、秘密啊(secret)、节约啊(save)等等以S开头的英文单词都加进去了,10S的都有。

加上去没关系,可是后面几个S,是前五步的延续么?一般会把安全作为第6个S,那么是素养之后,就要开展第六步“安全”了么?显然不是。

所以,为什么是5个“S”,第一个“S”如何提炼的?

我不相信一个牛人一下子就总结出五个单词,恰好罗马发音都是“S”开头,然后一拍脑袋说:“哎呦,不错哦,真巧,都是“S”发音开头,我们就叫它“5S”吧!”

这个问题,很关键。

好,你理解了我的逻辑之后。我们再把这个关键问题说一遍:“为什么是“5S”?”

02

百度上说:

1955年,日本的5S的宣传口号为“安全始于整理,终于整理整顿”。当时只推行了前两个S,其目的仅为了确保作业空间的充足和安全。

到了1986年,日本的5S的著作逐渐问世,从而对整个现场管理模式起到了冲击的作用,并由此掀起了5S的热潮。

前阶段重新上映的《千与千寻》,我观察到了一个细节,就是在蜘蛛爷爷的工作房间,他的工作台下面写着两个词语是清洁和整顿。

我好信儿的追溯一下,这部动漫电影在2001年上映。是宫崎骏带领近300人的团队,花了近3年的时间,画了16万张底稿制作出来的。好的,这个不重要。

重要的是,“清洁和整顿”深入了宫崎骏的心中,2001年往前3年,是1998年,那时候已经在1986年日本推出“5S”的概念8年后了。

我猜测宫崎骏应该是去到锅炉工厂踩过点,然后看到了这两个词,那么问题来了:“那时候,日本的工厂就张贴了这两个词语还是多个词语,宫崎骏随便选了两个?”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用较真答案。

我们再看,1955年,出现了整理整顿二词,那一年之后的1956年,在日本经济企划厅发布的《经济白皮书》中提到一句话“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也就是说日本自认为1945年之后十年的时间,经济已经恢复了。

好,上面这段文字没啥卵用,我就是想告诉你这些可以查到的信息并不能解答我的疑惑。然而我也问了很多专家,国内的国外的,5S到底是谁总结出来的,都不曾考证。

所以我查阅了近20本书,才决定把这篇文章写出来,因为我认为,5S的精髓,源于“彻底杜绝浪费”和“现场主义”。

在门田安弘的书《新丰田生产方式》中,提到

“所谓浪费,虽然意味着人、财、物、空间、时间、信息等方面的浪费,但它的本质是组织松懈”。组织松懈是美国人提出来的,来源于《企业的行动理论》。

他说“所谓5S,就是为了消除这些潜藏在工厂中的“松懈”或者“松弛”。而这些东西,就是“浪费”。”

“如果用一句话说的话,就是工作场所的净化活动。”

好,门田的观点是“5S”源于“浪费”。

03

上一篇文章我充分的分析了“七大浪费为什么是七大浪费”,分析总结的原点就是准时化生产。所以这一篇,5S的分析原点是七大浪费。

回顾一下准时化生产,它是指在合适的时间,提供给客户合适数量的合格的产品。

合适的时间中存在搬运、等待、加工、动作四种浪费合适的数量中存在过量生产和库存的浪费合格的产品中存在不良的浪费

我个人认为想实现在合适的时间,是最困难的。因为这是对工厂整个供应链管理、现场管理的考验。

面对多品种的订单形态,快速换模的出现是为了避免等待浪费,那么如何实现快速换模呢?要立刻马上找到换模用的所有东西。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我们要缩短搬运距离,缩短寻找的时间,避免无价值动作,如何实现呢?

要有一个规规矩矩的现场,提到“A物料”,立刻知道在哪,少走路,即可拿到,而不是万花丛中寻找那一点绿。

所以要想实现,想要用的东西“信手拈来”,就要做到:它在合适的地方,没有别的东西混淆视听。

所以是先整理,区分要和不要,而不是有序“排列”,要去思考为什么要?为什么不要?是现在不要?还是永远不要?是天天要?还是时时要;

再整顿,把要的东西,放在“信手拈来”的地方,记住不要“陈列”,不是为了让它好看,而是功能性,是在需要它的时候,我们能够知道在哪里,并能快速拿到,可是场地有限,不可能放一辈子的量在你身边,或者那么多重要的东西,到底哪个放,哪个不放,或者哪个近一点,哪个远一点,放多少。这都需要设计。

所以我们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发现了七大浪费,为了避免浪费,而发现了要“整顿”,而“整顿”的前提就是“整理”。

举个例子,新买的衣服,衣柜放不下了,只能以新替旧。可是到底丢哪个“旧”的呢?也许你会想,哪个都不扔,我换一种收纳方式节约出空间不行么?

没准你会想,我下一个房子,必须装一个超级大的衣柜甚至衣帽间。前面的想法呢,还可以立刻开动,后面的估计要等一阵儿了。

那么你该如何优化收纳呢?或者如何确认哪个要丢掉呢?这就是整顿之前要先整理。

同样,你思考一下,近期新买的衣服,特别喜欢穿,你会不会经常放在显眼容易拿的地方呢?

这就是整顿的底层逻辑。看过旅游类综艺的你,是否发现女明星的衣服都是一个袋子一个袋子装的,为什么?

一是能记得当时怎么搭配的;二是成套换装,不用临时搭配或者找寻,这是不是“快速换模”呢?而装在袋子里面是不是“整顿”呢?从一堆衣服里面找出一套衣服装袋旅行穿是不是“整理”呢?

这就是整理整顿的由来,整理是为了整顿,整顿是为了避免浪费,避免浪费是为了提高效率,提高效率是为了降低成本,这里一定要记住,在TPS里面,大野耐一说,提高效率只有结合降低成本才有意义。

04

那么问题来了?

当我们整顿衣柜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把衣柜里面打扫一下?或者说,当我们把现场的物品整理明白之后,混乱的现场要不要打扫一下?

所以整理之后,要进行清扫,清扫之后再进行整顿。(这里不和你扯清扫在整顿前还是整顿后,这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这三件事,是有顺序的。清扫我想大家都能理解,就不做赘述了。

但是有一点要强调一下,就是清扫的对象不仅仅是现场、地面、材料,还有设备,不仅是外面,还有里面,在TPM的概念里,清扫是要发现问题,发现设备缺陷。

下面到第四个S,清洁。

几乎所有的书籍,包括维基百科,都知道。清洁是对前3个S的维持,可是,在汉语里面明明就是清爽、洁净的意思,怎么就有保持、维持的意思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最终,我找到了答案。

一,清洁的日语,是一个形容动词,是日语中一类单独词性。

我的理解就是状态类动词,比如安静,在医院我们会看到“保持安静”的标语,英文是 keep quiet,我们再回想一下,上课的时候或者考试的时候,学生们交头接耳,吵吵闹闹,老师会直接拉个长音说“安静”,这个时候,就是“保持安静”的意思。

理解到这里,我才明白,清洁是“保持清洁”的意思,而清洁的状态就是经过整理、清扫和整顿的状态。

美国人用standardize来表示第4个S,也就是使标准化。所以我强烈建议,咱们国家5S的第4个S别叫清洁了,就叫保持、维持、坚持、什么什么持,挺好的。

二,为什么要保持?

这里我用一个哲学概念来解释,那就是“熵增定律”。

在我另一篇文章《为什么要搞精益管理》中详细的讲过这个原理,简言之就是一个系统会自发的由有序走向无序,只有借助外力才能恢复,在物理运动上有很多事例,但是我讲一个现场的案例就很好理解。

比如我们刚刚整理、清扫、整顿后的现场,你认为能保持多久?五天?一个月?还是一年?我们自己的家,多长时间不收拾就会乱?

所以,我们收拾这个动作就是一种外力,保持和维持也是同样的道理。

而当我们把一周收拾一次的频率,逐渐的改为每一次,每一个动作,那就变成了一种习惯,它被称为素养。

就是说,不复位不爽,不习惯;垃圾不倒掉就闹心;设备上面有油渍不舒服等等。

如上,就是我理解的5S,它的原点是消除浪费,通过“整理、清扫、整顿”三个目标性动作,经过“清洁”的不断维持,使人和现场进入“素养”的闭环状态。

所以,5S为什么是5S?为什么要搞5S?你理解了吗?

作者:李昊Muse(外号:哪吒)

一位把精益管理视为人生第一性原理的精益行者。


人生信条:玉不琢,不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