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黎明前最黑(为什么黎明前最黑暗)

地球的运动产生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白天和黑夜之间总有个过渡的阶段,详细的情形如下: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太阳高度角小于0°,太阳处于地平线以下,太阳光照射到大气高层,大气中各种气体分子浮沉等对光线有一定的散射作用,使地面获得一定的照度,气象学上称之为曙暮光(日出之前称为曙光,持续的时间也称为黎明,日落后称为暮光,其持续时间也称为黄昏)。日落后随着太阳在地平线以下的角度增大,受到太阳照射的大气层越来越高,而大气中气体分子也随着高度的增加迅速减少,致使天空中散射光的强度越来越弱,地面的照度越来越小;相反,日出前,天空散射光的强度逐渐增强,地面照度也逐渐增大。

黎明前的黑暗

“黎明前的黑暗”和曙光的关系较为密切。当慢慢长夜将要结束,旭日将要东升的时候,地平面以下的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空2000——3000千米的高层大气,这一照,太阳光的散射光就把原来的星光冲淡了,由于高层大气较为稀薄,它所散射的阳光不能充分透过稠密的底层大气传到地面上来,这样地球上既没有星光的照射,又收不到大气的散射光,更没有照耀的阳光,于是就变得一片黑暗。因此,这时比一昼夜中其他时间更黑暗。

有人认为:在黄昏之后,也有象黎明前的那样一段黑暗的时刻,只不过黄昏时分的情况是这样,由白天转向黑夜,天本就该越来越暗,不像黎明时天该大亮却突然有阵子黑暗那样引人注目。实则不然,二者之间还有一定的差别的。

对气温的分析

通过对气温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黎明前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刻,气温低时各层大气中的水汽都最大程度的凝结成液态水或者固态水,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很少,从而散射的质点减少,而使散射作用减弱,对太阳光的散射也达到一天中最少,故黎明前是一片黑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