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房是什么意思(结婚炒房是什么意思)

当一个东西持续涨价二十年,所有人就都知道买它能够赚钱。

比如房子。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中国人对于土地、对于房屋似乎有种天然的情结。

一如古代的商贾们赚了点儿钱就开始置田买地一样,21世纪的今天,多数中国人依然爱把钱花在买房上。

渐渐地,房子的属性从居住消费品到生产要素再到投资品,不断嬗变。而过快上涨的房价也催生了大量投机炒房行为,对市场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不说远的,从去年到现在,东莞炒房客哄抬房价、广州被曝光存在“ABC单”、深房理炒房团事件浮出水面、以及近日因涉嫌非法吸存而被立案侦查的P2P平台小牛资本……

我们对“投资买房”早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毕竟在现如今的社会环境中,大家不是在谈论买房,就是正走在买房的路上。

但“投机性炒房”,却会严重危害房地产市场的正常运行,加速房地产泡沫的产生 。

今天,就来说说“炒房”这件事儿。

01 炒房

时间回到1998年。

这一年,中国福利分房退出历史舞台,住房商品化时代来临。

在前一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出现疲软状态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扩大内需,中国开始将住宅作为国民新的消费点,并出台了诸如给与房贷优惠、减免税等政策,以刺激住房消费。

比如上海,在1998年就出台了“购房退税”政策,鼓励市民入场购房。并且当时外地人在上海购房,还可获得“蓝印户口”,经过一定时期后可以转变为正式户口。

住房制度改革逐步深入的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市场环境,也使得大量民营房地产开始焕发活力。房地产的繁荣时代,加速到来。

与此同时,房地产投资和房价持续上涨,并带动了煤炭、钢铁等相关产业的增长。2003年,国务院发布的18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但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房地产急剧膨胀背后,一系列问题开始显现: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上涨过快、供给结构失衡……

还有,投机炒房盛行。比如大家熟知的温州炒房团。

2001年,温州炒房团首次现身。这一年8月,由157个温州人组成的“看房团”坐满了三节火车厢,携5000万元浩浩荡荡抵达上海,一次性购买了100多套房。两个月后,又一波温州看房团到来,成交8000万元。

这之后,像买菜一样买房子的温州炒房团开始向全国进军。所到之处,也带动当地老百姓在恐慌中进场,为房价上涨推波助澜。

2003年至2004年,房地产市场最火热的一个词就是“炒房”。社会充斥着靠炒房一夜暴富的诱惑,大同小异的炒房故事,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身上轮番上演。

2007年又出现了深圳炒房团。一些在深圳打拼多年的财富新贵们,先是在广州、惠州等周边城市狂买,接着又返回各自老家省会城市、中心城市豪购,颇有点衣锦还乡的意思,因此又被戏称为“还乡团”。

在南方都市报2007年8月的一篇文章《深圳炒房团被指抬高重庆长沙武汉成都房价》中,这样写道:

“从惠州、东莞、到珠海、中山,然后是广州,进而出广东杀入南宁、武汉、南昌、长沙、重庆、成都,这些‘出手阔绰,一掷千金,看盘迅速,下手既狠又准’的深圳购房群体在所到之处,和当年的温州炒房团一样,开始拥有一个自己的地域标签——深圳炒房团。”

而跟温州炒房团不同的是,深圳炒房团的背后推手是开发商、承销商以及媒体的联手推动。文章还提到:深圳购房团几次空降武汉,一度给武汉市民带来恐慌,武汉人都惊呼“狼来了”。

这说明,在那个时候,“炒房”已经开始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焦虑。

尽管在后来的楼市调控和政策打击下,温州炒房团、深圳炒房团等已销声匿迹。但时至今日,炒房花样却在不断翻新。

从最初一掷千金、买房像买菜买西瓜一样的粗放式炒房,到出现各种炒房机构、炒房团伙甚至涉嫌非法吸存等规模化、流程化炒房……

人们对房子的热衷,似乎越来越狂热。

02 原因

对于“炒房”的定义,实际上学界目前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结论。

有人认为,买房的目的不是为了自住或出租而是为了卖,便为炒房;有人认为,购买房地产的目的在于待价而沽,持有时间短是炒房的普遍特征;也有人将炒房直接理解为房地产投机行为,而投机是人们追逐利润极端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而至于大规模炒房团和炒房行为形成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受利益的驱动。炒房若无利可图,便没有炒房一说。自住房商品化改革以来,房价始终一路上行,从2010年到2020年,全国商品房均价年均增长率为6.95%。至2020年底,全国平均房价已紧逼万元关口,不少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房价涨幅更是惊人,以至于很多人只能望房兴叹。

第二,投资渠道匮乏。目前我国的投资渠道主要有银行储蓄、基金、债券、股票、期货交易、房地产交易等。而对中国老百姓而言,房地产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投资途径,特别是在预期投资收益率相对较高的前提下,大量闲散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的同时,也助长了炒房行为。

第三,从市场角度看,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信息不对称也是造成炒房的重要原因。过去二十年,房地产飞速发展,但市场规则和体制的建立却略滞后于这种发展速度。这导致市场监管面临困境,对投机行为很难定性,为炒房者们兴风作浪提供了可乘之机。

此外,政府对相关信息披露不够,使得部分开发商和中介机构、自媒体等恶意炒作、推波助澜,这可以视为炒房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

第四,土地财政是炒房的关键原因。城市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政府对土地资源的垄断推动地价不断飙升。面粉贵,面包价格自然不会低,从而助长市场炒房行为滋生。

因此综合来看,炒房,实则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多种客观原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而除了上述几个原因外,君君在查资料时,还看到一个有点儿意思的观点,说“童年记忆影响成年决策”。

尤其对80、90后来说,很多人投资买房甚至投机炒房,一方面受时代大环境的感染;还有一个原因,许是受童年记忆的影响。

讲一个君君自己的体会吧。

大约是上小学时,身边已经有亲戚开始到处买房,其中不乏借钱买房的人。当时在北方二三线城市,买套房不过十几万元,后来随着房价不断上涨,那批买房的人房子资产已经翻了几番。

而留给我们这一代人的印象基本就是:买房子=赚钱。

等到读高中时,班里同学除了聊学习、聊八卦、聊追星,也已经开始聊房价了,甚至谈及国家政策和楼市调控。那时过年过节也是,买房已经成为亲戚们的一个日常话题。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虽然短期内,炒房可以带动市场繁荣,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但长远来看,炒房将导致房价不正常上涨、空置率增大、加重供求不平衡、挤占实体经济、造成社会集体恐慌等,对市场和经济发展无疑危害巨大。

03 调控

从2003年起,为降温因房地产迅猛增长而出现的投资过热现象,政府开始着手对楼市进行调控。大致来看,可分为五个阶段:

1)2003年-2007年:这几年的调控目标主要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出台政策如:2004年,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提高开发商自有资金比例,限制住房贷款;2005年和2006年,“国八条”“国六条”相继提出,楼市调控上升到政治高度;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明确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

2)2008年-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为刺激内需,房地产又承担起了拉动市场经济的重任,一些“救市”政策相继出台。如2008年,银监会《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加大货币供应量,宽松政策鼓励房地产发展;2009年,国务院提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等。

3)2010年-2013年:为遏制房价上涨过快,打击投机性炒房,这一阶段出台的有“国十一条”、新“国八条”“国五条”以及限贷、限购政策等。比如2012年,全国46个城市出台限购,楼市调控不断升级。

4)2014年-2015年:“双向调控”被提出,即在满足基本住房供给的同时调控房价过快上涨,从偏重需求端转为供给端与需求端并重的调控,这为调控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具体政策从过去的“一刀切”转为“分类调控”与“因地制宜”,调控权下放地方政府,以稳定市场预期。

5)2016年-至今:继2016年年底中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后,“房住不炒”成为这几年来的调控主基调,房地产限购、限贷逐渐收紧,调控更注重因城施策,也更偏向精细化。

其中针对炒房,就最近几年看,2018年7月至12月,全国30个城市先行开展治理房地产市场乱象专项行动,打击投机炒房团伙、房地产“黑中介”等。

2020年,东莞重拳出击,严打炒房行为;深圳调查“代持炒房”、经营贷炒房;最近,政治局会议又首提“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

楼市调控步稳蹄疾。

04 回归

今年3月2日,郭树清喊话和警示炒房者:“很多人买房子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投资或者投机,这是很危险的”。

中国人民银行4月15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表题为《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中提到,“一个城市房价太高,把年轻人都逼走了,何谈创新”。

4月21日,央媒经济日报发文《别让高房价吓跑大城市的年轻人》。

然而,调控、上涨、再调控、再上涨……是过去十几年来中国楼市的一大怪象。有不少人甚至专门写了文章,探究“中国楼市调控怪圈之谜”。

但房价却始终高居不下。

影响房价上涨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成本费用、政策导向、供求关系、市场预期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购买力等等。

而无疑,少了炒房者们在背后推波助澜,房地产市场将会以一种更加健康、平稳的状态持续发展。

长达二十年的房地产造富时代已经过去。在“房住不炒”的方向指引下,以居住为导向的市场需求正在逐步回归。

时代终将不同。

【购房资讯轻松享,快来关注乐居网】

文章来源:乐居买房

优质内容推荐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奇葩邻居/室友/房东 拿证放缓!广州上周仅新增462套房源 增城新塘全新盘上市 全市普跌!广州新房周仅网签1854套,环比跌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