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一个是神瑛侍者化身,
一个是绛珠仙子转世,
一曲悲欢离合,
居然响彻到了高考的试卷。
真乃天意!
总第142期原创,大约阅读3分钟
-1-
事件回放
备受关注的2022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各个地区的考生试卷类型是不一样的,截止到目前,全国甲卷都是备受关注的,涉及到的考生有广西省、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和西藏五个省份。
如今语文这门学科已经考试结束,大家都将关注点放在了语文作文上,其中全国甲卷给出的材料作文是关于《红楼梦》的命题,让同学们去解读其中的含义,自起标题去写出一篇作文。
(元春省亲图)
从《红楼梦》到《醉翁亭记》的转变,让众多考生也是手足无措,而且给出的阅读材料都是其中比较有典故性的句子。
其实语文这门学科在今年的高考中,从整体上来看并没有多少偏题或者难题,还是比较常规的,但是全国甲卷的作文让同学们无从下手,难度系数明显大于乙卷。
2022年的高考乙卷作文命题是“跨越,再跨越”,难度相对来说并不大,同学们平时也都会接触过这类的作文。
它以北京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为背景。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
独家观点
四大名著,想必大家基本都看过。只是一般读者会更喜欢西游记,三国和水浒,毕竟那里的故事性更强,更通俗易懂,爱憎分明。但是红楼梦就显得小家碧玉,缠绵悱恻了。描写的是大户人家,但是感情戏份太足,以至于很多学生群体并未认真阅读。
好在这篇作文不是要我们写红楼梦,而仅仅是作为背景来阐述。不过还是很多人直摇头,暗自庆幸自己毕业得早,不然就挂了。
◎2.1 通读经典才能更加了解背景真意
对于这段省亲情节来说,需要一定的阅读储备。贾元春是很早就入宫的,她是荣国府的长孙女。经过多年的煎熬终于在贾府崩塌之前被封为贵妃,这可是最大的靠山!
所以第一次省亲,就特别隆重,那个场面应该整个江宁府都惊动了。为了这样的盛典专门造一个大观园,也是情理之中。此时贾政作为父亲,一方面是为了面子,一方面也是为了巴结。
知道这一层面就不难理解,有人借用醉翁亭记,有人建议泻玉,都没有点题啊!他要让贵妃娘娘明白老父亲的情谊,那是为她专门定做的。所以这个名字一定要有“美言之意”。
还是贾宝玉比较聪慧,知父莫如子。立刻就懂得父亲的深意,来了个双关“沁芳”。
沁,有回补的意思,乃说明德妃娘娘的恩德回馈感恩贾家;
芳,乃开放,芳香,这说明德妃娘娘恩德在天,广播善缘。
这极好地表达了对娘娘的敬意,让贾政觉得满意。
◎2.2 跳出红楼梦才能更好看懂红楼梦
要是仅仅看透了这一层,
那就太低俗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命题的老师,寓意于此,但是此地并非终点,而是起点。所以要从个人的回答,奥妙之处,提升到创新。不是活在红楼梦中,而是要跃迁到实际的生活,学习中。这就是认知升级。
我们很多时候,看不清楚,看清楚了,却看不透,看透了却看不上。这些都是萦绕在我们心头的几种痛。跳出自己看自己,才能发现自己的短板。
每天照镜子,每天都会觉得自己好看,哪有什么缺点呢?当站位高了,我们就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人喜欢拿来主义,有的人喜欢自由发挥,而有的人则寻根问底,找到最底层的逻辑。
事实上,我们不仅要知道贾政的目的,也要知道出题人的想法。推题及人,这就是跳出了命题本身,跃迁到现实中去。
◎2.3 连接创新才是最好的破题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障碍是沟通,俗话说人心隔肚皮。但是恰恰是这个薄薄的肚皮,包覆着满腹经纶。连接,是每个人,每个物之间的沟通渠道。唯有连接,才有火花,唯有火花才有灵感。
贾政在问大家的时候,他已经设置了一个场景,让宝玉能仔细聆听,进而刺激思维,找到共鸣点。有些人听不懂,直接在“还须偏于水”,“泻于两峰之间”选取了“泻玉”。
这就哗众取宠了,
一来泻玉,显得财尽;
二来泻玉乃冲了贾宝玉之讳啊。贾宝玉的那颗宝玉可是女娲补天剩下的那一颗。严重地讲是冲犯了神灵。
与人沟通,不是为了投其所好,而是要正中要点。能想到最底层的逻辑,才是创新。那么何为创新?就是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做到认知以外的事情,击穿现有认知。否则就是黏连,就是附会,就是拿来主义。
创新地将实际和过去,实际和未来做关联,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逻辑链条。不仅看到了月亮,也铺就了登上月亮的天梯,此乃创新之本意。
-3-
写在最后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江南的四大家——“贾史王薛”,从巅峰到没落,在曹雪芹的笔下熠熠生辉。这或许就是他自己的写照,又指明了事务发展的规律所在。高考作文能从这个细节出发,看得出出题老师有很深的考量。重视文化,提倡阅读,又不失时代创新之特色。
虽然很多人说这个题目太难了,尤其对比乙卷的“跨越再跨越”,显得老态龙钟。我想考生一样会找到自己的妙笔生花之处。
我们作为过来人,先反思下自己的薄弱之处,好好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