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大学学报(中北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摘要】倪匡的创作涉猎十分广泛,涉及侦探、科幻、神怪、武侠、言情等领域,创造了卫斯理、原振侠等系列经典作品。回顾倪匡的一生,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阅历是他成功的一个必备因素,能够巧妙结合市场自由表达心灵又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对于当代文学创作而言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关键词】倪匡;人生经历;自由心灵;启示

倪匡是一个文学的多面手,一生创作的作品十分丰富,涉及侦探、科幻、神怪、武侠、言情、影视剧本等领域。比如,卫斯理系列145部、原振侠系列32部、亚洲之鹰系列15部、年轻人系列13部、木兰花系列60部、非人协会系列6部、浪子高达系列17部、神探高斯系列29部、侠盗影子系列3部、神秘武器系列3部,长篇作品31部、中短篇作品47部,此外还有大量的电影剧本,散文随笔等。

据不完全统计,他写的汉字数超过了一亿个,他自己称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写汉字最多的人。他的作品读者众多,涉及地域十分广泛,遍及中国内陆与港澳台,甚至影响远至东南亚等地,研究倪匡文学创作者也有很多,一度形成了“倪匡现象”热。虽然按照传统文学的分类方法,倪匡的作品属于大众通俗文学的范畴,但是不管如何划分,他的文学之路对当代文学创作都有一定的启示。

一、优秀作家的人生经历、阅历都是丰富多姿的

回顾倪匡的一生文学之路,可以说是非常的坎坷,他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1935年,倪匡出生在上海。1951年,倪匡16岁初中毕业后,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受训三个月,然后开始走向工作岗位,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和公安干警,先后参与“土地改革”、“治理淮河工程”后来又到了苏北、内蒙古垦荒,足迹远至东北大兴安岭。

1957年冬天天气十分寒冷。有一天,倪匡冒着暴风雪将驻地附近的一个小木桥拆了生火取暖。这一事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直接影响了倪匡以后的人生。事情发生后,倪匡伪造了公章、证件、介绍信由内蒙古畏罪潜逃至广州,后又偷渡至澳门再逃进英控的香港。倪匡初到香港为了活命从最底层干起,进入一家染坊做起了杂工。

有一次他翻阅报纸时,看到一篇文章觉得自己也能写。于是,在工友的鼓励下,倪匡开始了投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的命运也随之出现转机。1958年,倪匡开始用“岳川”的笔名写武侠小说。1962年,在金庸的帮助下,倪匡加速了开挂的人生进程,写起了科幻小说,开创了《卫斯理》系列,实现了名利双收。

倪匡的成功自然离不开香港时代环境的帮助。五十到七十年代的香港正是报纸业快速发展的时期。报纸要有销量就要有好看的小说连载,以此吸引读者和广告商。可以这样说,金庸和倪匡都是抓住了时代契机的人。

如果说,时代环境的帮助是一个作家成功的外部因素,那么,作家优质的源源不断的创作能力就是必不可少的内在因素。而且这一内在因素有时候显得更为重要。而内在因素的形成又与人生丰富的经历和阅历分不开。也就是说,一个成功的优秀的作家必定是经历了很多的人和事,对生命对人生有很多的感悟,才有可能创作出优质的作品。

比如当代著名作家张贤亮,只是高中学历,曾经在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八十年代,他便以自己的经历创作了《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一批优秀的作品。如果说没有丰富的经历以及人生感悟,张贤亮等人是不太可能创作出那些优秀的作品的。因为经历的越多,感受的也越深,能写的东西自然也多,作品也就具有了打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倪匡和张贤亮一样,都可以算做是自学成才的人物。他之所以能创作出那么多作品,当然也和他个人的经历息息相关。1957年底,倪匡第一篇有关“土改”的小说《活埋》在香港工商日报发表。《呼伦池的微波》创作于五十年代末,以蒙古草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不同民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悲剧。这些作品或多或少都和倪匡早年的经历有关系。当然这些作品也见仁见智,观点不一。举例只说明一个人的早年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深远的。

及至倪匡到了香港之后,生存的压力也让倪匡笔不能停。之后,他在工商日报、真报、明报等大量写稿。巅峰时期,倪匡一天写作达2万字,同时为12家媒体写专栏。这也是文人在香港这个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下,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的手段。文坛上著名的作家张爱玲、刘以鬯、金庸等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在强大的生存压力之下,倪匡十分明白,要在香港活下去就必须有特别突出的一技之长。而他的一技之长就是文学创作。他走的是通俗文学的路子,在趣味、想象力和社会讽刺结合方面,颇有独到之处。

比如《谜踪》描写了特务间谍为了达到目的,勾心斗角,互相欺瞒,不择手段,甚至设计了人进入图画中的阴谋的故事。[1]这样的写作思路很显然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不得不让人想到他早年经历过的事情。早年的倪匡在内蒙古就是因为被定为“反革命”而被迫逃离的。再如,在《异宝》中,倪匡不无悲痛地说到:“地球人可以为千百种理由而自相残杀,为了粮食,为了女人,为了权利,为了宗教……原因有大有小,残杀的规模有大有小,自相残杀的行为,在自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从未停止过!”[2]

他说的这些话,自然和他的经历,包括后来到香港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是有关的。纵观倪匡的一生,他未曾接受过正规现代科学教育,居然可以闭门造车创作出那么多作品,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因此可以说,丰富的经历和阅历是一个作家成功的必备因素,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二、文学是自由心灵的表达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都探讨过如何才能创作出优质经典的作品。提出过许多文论学说,比如“情志统一说”“动情说”“诗缘情而绮靡说”“不平则鸣说”“性灵说”等。一言以蔽之,这些文论学说基本上都与人的心灵自由表达有关,与内在的思想和情感有关系。也就是说,要想创作出优质的作品就必须要有自由的心灵。倘若自由表达的权利都被扼杀了,这样的文学创作多半不能算是好作品,缺失了文学的独立精神。

在心灵自由表达方面,倪匡是特色鲜明的。先来说说倪匡是个什么样的人。倪匡作为香港四大才子,并非是浪得虚名。倪匡的个性率性放任,热情爽朗,慷慨豪情,崇尚绝对的自由主义,不喜欢受约束,不爱争胜负,也绝不会道貌岸然。他不似金庸那般严肃,有着对快乐的独特理解和生活的智慧。他曾说“我这一辈子运气好得不得了,很多事应该过不了关,我没有努力就安然度过了,所以我做任何事的前提都是要快乐。”[3]

倪匡成名后,作为才子的倪匡尽显风流本色,酒、烟、色均沾。据倪匡的儿子倪震回忆,倪匡当年很喜欢沾花惹草,让母亲李果珍伤透了心,他常一个月没见过父亲回家。倪匡不仅率性对待生活,对待朋友也是真性情自然流露。当年古龙在台湾受到排挤,又适逢倪匡主编《武侠与历史》杂志,倪匡便找他写《绝代双骄》。倪匡又不断向各导演推荐,建议将古龙小说拍成电影,后来拍成了著名的《流星蝴蝶剑》。

倪匡曾谈到过,古龙过世,他三日说不出话;黄霑病逝,他三日吃不下饭。李小龙去世后,他大感伤心,决定不再写功夫片剧本。之后,他在台北接受基督教洗礼,还为写了副对联:“年逾不惑,不文不武,不知算什么;时已无多,无欲无求,无非是这样”,一副文人的洒脱之气。几年后,他又给自己写好了墓志铭:“多想我生前好处,莫说我死后坏处。”

还有一事颇为有趣,当年金庸出走国外,又不想让《天龙八部》断更,便找倪匡代写一段,嘱咐他不能将人物写死。倪匡满口答应。结果是金庸前脚刚走,倪匡后脚就把阿紫写瞎了。金庸回来后还不高兴质问他为什么把阿紫写瞎了?倪匡却十分得意,直言自己是故意的,因为金庸说不能写死,并不意味着不能受伤,武侠中讲打斗,总是会受伤的。金庸也拿他没辙,只好重新设计故事走向。

从他的这些言行看来,倪匡颇有“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魏晋之风。用蔡澜的话来说就是“倪匡每每做事,与众不同,我们不可以常人目光去看他。”“倪匡这个人,与他接触了,就知道他那一份真挚,足令人震撼。”[4]倪匡这种真性情在他进行文学创作时表现得很明显。

虽然倪匡的文学创作和资本市场是紧密关联的,他也曾坦言市场需要什么东西他就写什么东西,但是在另一个方面,倪匡也有自己对人生,对人性的一些独特的表达。尤其是香港作为一个自由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更有利于文人们的文学创作。

《卫斯理》系列就以第一人称描写了一个个传奇冒险的故事。卫斯理是一个集功夫高手、优秀特工、卓越探险家品质的人。他学识渊博,富有正义感,崇尚自由独立,善于解决各种奇案。自古都说言为心声,这样的一个卫斯理何尝不是倪匡自我的投影?此外倪匡笔下的白素、罗开、高达等都是品德高尚,一诺千金,重情重义之人。

倪匡写稿还有个独特的习惯,从来不打草稿,写完也不重看,但是除了电影剧本,其他作品基本上不允许他人修改。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有些自然难免粗糙,经不住推敲。但是因其超强的可读性,以及趣味性,倒是成了销量或者票房的保证。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倪匡的文学创作是自由心灵的表达,他不喜欢被束缚。

倘若从精英文学的角度去评判一部作品的优劣,往往会从作品是否表现了真挚的人性和人生,是否具有思想的深度等角度去评价。从这些方面看倪匡的作品其实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在《自杀阴谋》中,老刀是一杀手组织的首领,被称为最顶尖的杀手。他的儿子小刀为了夺位,便设计谋害老刀。而老刀也同样在暗算小刀。老刀设计要小刀安排原振侠自杀,同时安排美姬(老刀小刀共同的情人)自杀。最终,小刀无法完成任务而只得自杀了可见,有些人为了利益不顾骨肉亲情自相残杀,使人心生悲凉。这不也是人性之一种吗?

当有恶的就会有善的。在《雨花台石》中,两个邪恶的外星生物在他母星毁灭后,乘着两块类似雨花台石的石头来到地球。后来,两个邪恶的生物分别侵入了一位高僧和黑人班纳身上,试图控制和利用他们,让他们在人类中继续残杀。但是,这位高僧和班纳并没有投降,而是引火焚烧了自己,与邪恶生物同归于尽。高僧和班纳为了保卫地球,不惜牺牲自己,他们英勇无畏精神正是人性之善的有力表现。可见倪匡对于人性是看得很透的,他虽然创作通俗文学,但是在创作过程中巧妙地结合市场表达了自己心中所思所想所感,在二者中取得了一个相对的平衡。

三、结语

倪匡创作的作品数量很多,在整个华文界影响很大,就影响力而言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金庸、古龙。他的写作不仅具备极其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还有宽广的宇宙视野。天马行空,纵横驰骋,无所拘束,特色鲜明。作为华文通俗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倪匡虽然已经逝世,但他的文学之路是可以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有益参考的。尤其是在当代精英文学日益疲软和边缘化的状态下,精英文学作家们应当解放思想,打开格局和思路,面向市场,沟通读者,才有可能重新赢得曾经的地位和尊崇。

【参考文献】

[1] 佘爱春.人性的探询与思索 ——论倪匡(卫斯理))科幻小说的人性世界[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 ):1 .

[2] 卫斯理.卫斯理作品集:茫点·异宝[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 282.

[3] 覃西.大话倪匡[J].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2007(10):1.

[4] 徐峙立.借蔡澜之笔窥倪匡人生[N].中华读书报,2008-03-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