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元和港币有什么区别(港元和港币有什么区别图片)

如果让全世界有机会把时钟往回拨,相信很多人会同意,就算是糟糕的2020,也比乱象迭出的2022强得多。民众苦不堪言,投资更是水深火热。截至五月初,沪深指数下跌21%,直接回归3000时代,恒生标普均有16%的跌幅,而原油能源价格则受到经济预冷的刺激,一路激增,颇有不压垮些产业不罢休的气势。


整体下挫的局势下,手持资产,对着缩水的数字干瞪眼也不是办法。转向港股市场,早就不是新鲜出路。相比沪深股市,港股依然有足够多的吸引力让你在其中为财富增值而腾挪转移一番。

眼下港股正在整体环境遇冷的时候,自然不是最好去处。解释起来很简单,虽然港股市场属于国内市场,同时有大量的国内外上市企业,但资金主体依然是外资。这也造成了当外国,尤其是米国股市下走的时候,出于规避风险的心态,海外投资者会倾向于出售部分相对不熟悉的资产。所以当全球市场都开始暴跌时,港股并不会成为“避风港”,而是连带“倒霉”。

祸兮福之所倚,避险心态导致港股受到牵连是一回事,港股本身的资产并不存在问题。这也间接打造出一个价值洼地。让一部分有勇气的投资者试图在基金中寻找理想的选择。

港股依然还有机会,只是未必是现在。我相信更多人关心的是,在下一波港股行情来临之前,港股账户里的闲钱怎么办?

存在银行吃利息肯定最不花费心思。但在称得上“全民投资”的香港,银行储蓄的利率可谓是少得可怜。以香港的发钞行渣打为例,港币储蓄年化利率锁死12个月,10 万起存,利率也只到0.55%。等于说存十万港币进去,放够一年,才55块的利息。拿着出门斩料,还得额外添点钱才够带瓶孖蒸回去开餐。


大环境上,纵观政策动向,加息周期与其说是将要到来,不如说是近在咫尺。只待靴子落地。进入周期后,对抗通胀将成为不少投资者日常的主要工作,同时还要保有流动性,可以做一些短线的低买高卖。

有效抵抗加息周期,基金方面一般会选择ride on加息周期的基金产品,以便抗通胀,保值。国内广受好评的余额宝,就是以类似概念构建的金融产品。

当年很多人选择余额宝,与其说它有多么优秀,更像是常年把钱留在里面,懒得花费心思再去折腾而已。和横空出世时令人心动的6%高收益相比,其收益率现已在1.7%上下徘徊很久。

无奈香港的现金管理渠道实在太单一,缺少这样一款“余款宝”来帮散户打理港币和外币资产。

好的,那有没有和余额宝几乎一模一样,收益还比它高出一截的理财产品呢?前段时间看到证券时报的热门文章 《港版“余额宝”火了!上线两周吸金超7亿港元……》,说到千亿券商华泰推出了余款自动理财产品“乐盈宝”,上线不到 10 天已有大几千用户涌入开通,扫入的资金规模超过 7 亿港元。

一时技痒,去研究了一下。 简单来说,乐盈宝就是港版“余额宝”plus,让你投资账户里的余额自动投资,自动大钱生小钱。

开通这一服务后,你的闲置资金,会在每个交易日自动转入乐盈宝,投资到它接入的基金里,日日生息,每天获得的收益会和本金一起,在第二天再滚动自动投资,如是往复,现金不睡觉,自动滚雪球,想用的时候也能随时用。

我开始用的时间比较短,主要是前期花了几天仔细研究了乐盈宝接入的是什么基金,投在哪里,安不安全。

乐盈宝底层接入的这支基金来自华夏基金(香港),官网上显示是低风险类基金产品,也是通过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认可及监管的公募基金。基金本身70%以上投资以米元/港币计价的货币市场工具,也就是例如银行的存款证、短期存款、定期存款等,这就是我刚才说的 ride on 加息周期做投资的思路了,投资于这些货币市场工具,只要银行不倒闭,基本就不会亏钱,而且你还能受惠于2022 年美联储的加息周期。

基金公司靠谱、平台靠谱、基金投资思路对路、再加上有不少官媒报道,我才开了乐盈宝,到现在,基本每天都有点“小确幸”入账,等于是个高息版的活期理财了。

我还发现他们外币的收益比港币高,每天落袋的利息少则一杯星巴克钱,多则一顿饭钱,7 日年化收益大约在 2%~2.5%

内地降息,境外加息,落差拉大的形势下,余额宝的收益率只会越来越低。相比下,乐盈宝的收益会越来越高。

跟银行比的话…… 差距过于惨烈,我就不放图了,10 万存银行一年利息 55 块,这点利息在乐盈宝2 个星期左右就有了。

总结一下,在稳健保本的前提下比收益,被我们非常嫌弃的银行定存,甚至是香港市场上的一些货基(好的香港货基7 天年化收益基本在 0.6% 上下)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指望靠他们来跑赢通胀,实在是不现实。

关于未来,2022年一季度,国内宏观经济边际走弱,A股整体震荡下跌,尤以3月初以来在地缘冲突和美联储加息影响下急速下挫,后虽有金稳会释放积极信号,但至季度末仍以弱势震荡收尾;港股估值性价比提升,且一季度港股独有的价值类周期股逆势走强,优势愈加明显:

(1)港股市场有不少A股市场没有的互联网以及消费股票;

(2)港股市场相关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估值低得令人发指。基于这两点,成长派和价值派在港股市场均能各得其所,找到自己的爱股,现阶段的重中之重是做好现金管理,保证弹药充足。

金融领域,一款新产品推出,会花费大量资源设计,给投资者足够的理由选择它,放弃已有的一些投资组合产品。收益是实在的,但任何投资都会存在风险。关注客观数据,形成自己的思考才是行动最可靠的依据。本文仅是个人投资思考和阶段性梳理,主观结论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