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基地为什么搬迁(083基地成立于哪年)

1964年,国防办确定贵州为电子工业生产基地,1965年2月份第四机械工业部正式成立贵州基本建设筹备处,4月份正式命名083基地筹备处。1965年6月份派勘察人员在都匀、凯里、铜仁等十多个县市的山涧峡谷实地考察选址,经多次讨论决定将083基地放在都匀和凯里两地。083基地主要研制和生产军用雷达,下属单位有21家工厂以及科研、教育、医疗单位,分布在都匀、凯里的深山峡谷里,后来061基地撤销,遵义也有两个工厂划入083基地,本文的112信箱就是083基地的一个下属单位。

贵州的独特地貌注定是三线建设最理想的选址地,任何一个山沟都适合建设三线厂。有机会到贵州的区县游玩,看到山沟里一栋栋废弃的楼房,破烂不堪的厂房无需过问,这就是三线建设时期建设的兵工厂。都匀西北郊甘塘镇的一处山沟里就有一座三线厂,而且还是保密级兵工厂。

这家三线厂就是隶属于083基地的长红机器厂,军工代号4111,联络信箱112。80年代军转民后长红机器厂改制更名为贵州广播电视设备厂,不过当地村民都习惯称112厂。112厂始建于1969年,技术骨干来自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绵阳等地,不过电子产业大部分都是上海人居多。第一批支援贵州三线建设的就有近一万人,第二批数字印象最深是9999人,当年支援贵州三线建设的光上海人多达两万人。

厂区依山而建,范围非常庞大,整个生活区居住着近万人,职工以北方人为主体,还有部分来自都匀、贵阳的知识青年、转业军人和民工营的积极分子。工厂建设在贵州,为什么是北方人居多,那是由当地的特殊条件而决定。电子产品,军用雷达是高科技产品,从事生产和研制的人员都需要文化,贵州教育事业比较落后,念书的人不多,只能从教育事业比较发达的地方调拨人才。

贵州近代发展不起来,三线厂搬迁后经济建设就一蹶不振,除了地理制约和基础设施跟不上外就是教育水平低下,贵州输就输在文化水平上。好在近些年开始大力开展基础建设,加大教育事业投入,经济发展总算提高上来了,不过大量三线厂回迁至城市,永远是贵州工业的痛。

112厂主要生产侦查校射雷达、高功率发射设备、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等军品。70年代初正值越战白热化,军用雷达供应紧张,112厂投入使用便进入高峰期,职工加班加点,为的就是完成生产任务。没有加班费,但是职工们都尽心尽力地完成,不过加班也不是没有报酬,下夜班后发两个馒头。

“靠山、隐蔽、分散”是三线建设选址的硬性指标,112厂的重要部件都在山洞内生产,成品都是储存在山洞里。为防敌机轰炸,建设很多人工洞,有的整座山体都被挖空,当时还有一句响亮的口号“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不称霸是咱国人的优良传统,但是将山体挖空是不是基建狂魔们太霸道了。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体制的不断成熟,再加上国际环境走向缓和,经济建设取代军事对抗。随后的大量裁军,军工订单逐渐减少,为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国家出台三线产业调整政策,112厂亦响应中央号召实行军转民主打电子产品。90年代初,美苏冷战因苏联解体而结束,我国的国防压力彻底释放,并开始大力发展经济。

90年代后国家对工业体制再次改革,军工择优而留,大部分三线厂的军工背景彻底消失,112厂经过改制后成为振华集团长红机器厂。但此时的112厂已不如当年,人才外流严重,技术更新跟不上,加上交通、信息、营运成本等原因,最后在2005年宣布破产。旧厂房、红色楼、厂路都成为一道道抹不掉的回忆。

无数知识青年、技术骨干、转业军人、大学生远离城区,来到山穷僻壤的山区,用双手建设起112厂,为此他们付出青春、子孙乃至生命。为了纪念三线建设先驱者,成立起来的083长红纪念园已对外开放,对三线建设感兴趣的朋友有时间何不前去看看,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