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的新闻主要内容是什么(4月24日的新闻主要内容)

6月29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召开的北约峰会,邀请印太国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领导人参会,其通过的《北约2022战略概念》中,将俄罗斯定位为“最大且直接威胁”,文件同时首次提及中国,将中国称作“系统性挑战”。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次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北约所谓的新“战略概念”文件罔顾事实、颠倒黑白,顽固坚持对华“系统性挑战”的错误定位,抹黑中国对外政策,对中国正常的军事发展和国防政策说三道四,鼓动对抗对立,充满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中方对此严重关切并坚决反对。

北约企图

北约成立于1949年4月4日,是由美国主导的军事集团,在整个冷战期间,北约以美国的军事战略为战略。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华约军事集团随之解散。虽然没有了对手,但为了自身存续,北约开始制定自己的战略概念与构想。在1991年的罗马峰会、1999年的华盛顿峰会、2010年的里斯本峰会上,北约相继推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个《北约战略概念》,此次马德里峰会推出的是第四个《北约战略概念》。

由此可见,《北约战略概念》大致十年推出一个新的版本,对未来十年北约的宗旨与原则、战略环境、核心任务等进行判断、评估与规划,是事关北约军事集团未来十年的战略构想和纲领性文件。

此次峰会是在俄乌冲突的大背景下召开的,《北约2022战略概念》中对俄罗斯的定性,由2010年版中的“合作伙伴”变成了2022年版中的“最大且直接威胁”。与此同时,《北约2022战略概念》声称,“中国的战略雄心”及其“与俄罗斯之间日益深化的战略伙伴关系”,构成对“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和“欧洲-大西洋安全的系统性挑战”。

虽然这是首次将中国写入《北约战略概念》文件,但北约此前已经对美国的“印太战略”有所呼应:不仅现任北约秘书长斯图尔滕贝格在不同场合发表针对中国的不友好言论,而且北约主要大国英国、德国、法国等,相继派遣军事力量到印太地区活动,积极发展与日本、韩国等地区国家的政治军事关系。这些迹象显示出北约作为一个地区防御机制的“职能溢出”趋势,也暴露出相关当事国欲在美国“印太战略”中分一杯羹的企图。

此次受邀参与北约峰会的四个印太地区国家中,日本是西方七国集团成员,也是美国在东亚的重要盟友。在亚太区域,美国在日本的驻军规模最大、军事基地最多。2021年12月23日,日本自卫队与美军共同制订了台湾发生紧急事态时的日美联合作战计划,日美联手干预台海事务的态势日渐明显。

亚太国家中,加强与北约关系步子迈得最大的当属韩国。5月5日,主管韩国网络安全的国家情报院宣布,韩国正式加入北约下属的联合网络防御卓越中心。在韩国与北约频密互动的背景下,6月22日,韩国宣布在北约总部设立代表处,这是美国企图将北约组织的职能向印太拓展的具体行动。

问题本质

将中国作为“系统性挑战”并写入《北约2022战略概念》,意味着这一定性成为北约的集体意志。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是北约这一区域军事组织有向全球军事同盟发展的趋势。《北约2022战略概念》中说,“作为盟国,我们将共同努力”,应对来自中国的“系统性挑战”。应该说,北约作为一个欧洲尤其是西欧的地区防御组织,将中国作为所谓“共同应对”的“挑战”颇为荒谬。因为中国不在欧洲,也没有在北约防区部署和投送任何军事力量,怎样构成对“欧洲-大西洋的安全挑战”?

北约尤其是美国这么做,有自己的战略图谋。美国在决定实施所谓“印太战略”之时,就深知它所依赖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并不牢靠。澳大利亚孤悬大洋之中,日本受到和平宪法的制约,而印度作为地区大国,其诉求并不见得与美国的霸权目标完全兼容,这使得印度成为美国“印太战略”中的明显短板和薄弱环节。为此,将北约这一由美国主导的军事联盟机制向印太拓展,实现现有北约与“印太小北约”的融合,就成为美国的如意算盘。

二是北约有从防御机制向进攻机制转变的趋势。北约建立之初,至少自称是一个共同防御机制。迄今为止,触发北约集体防御的要件仍然是联盟中的某个国家受到外敌入侵。但是,在冷战结束以来,北约事实上不断显露出进攻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局部战争中,科索沃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首次防区外作战。此后,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在利比亚、叙利亚的作战,均是北约某些国家的单边行动,有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主要北约盟国参与。北约这种防区外的作战行动,本质上是战略进攻。

与此同时,北约建立之初只有12个成员国,截至1982年,也只有16个成员国。但是,冷战结束以来,北约已经在1999年、2004年、2009年、2017年、2020年经历五次扩张,目前正式成员国已达30个。6月29日召开的北约峰会,已经就芬兰、瑞典加入北约达成一致,接下来只需要履行完必要的程序,两国即可加入北约。这种成员国的增加和防区的扩张,在军事上即是进攻作战的结果。

6月29日的北约峰会将中国定性为“系统性挑战”,声称“加强与印太地区新的和现有的合作伙伴的对话与合作,以应对跨区挑战,实现共同安全利益”,这是北约在观念上向印太扩张;邀请区域国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参加北约峰会,四国在北约总部设立代表处等,则是北约在行动上向印太扩张。这凸显北约的进攻态势,进攻方向即为印太地区。

问题重重

所谓“地缘”即“地理缘由”,这一概念从诞生起,无论是所关联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军事,还是地缘战略、地缘关系等,均无法脱离或者超越“地理缘由”的基本含义。北约作为地区军事集团在欧洲一直遭遇各种挑战,将其移植到印太地区,将会面临更多难以估量的挫折。

首先,北约对自己在印太地区的目标并不清晰。在《北约2022战略概念》将中国定性为“系统性挑战”之际,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解释说,“我们必须应对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北约将中国作为“对手”。

北约将俄罗斯界定为北约的“最大且直接威胁”和将中国定性为“系统性挑战”,二者至少具有以下区别:威胁是具体的、直接的,是当务之急;而挑战具有概略性、模糊性,并不一定具有紧要性;挑战可能发展成为威胁,但也可以通过协调、协商、调控等各种措施进行化解。斯图尔滕贝格同时就表示:“中国很快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北约需要在气候变化等问题上与北京接触。”

其次,欧洲主要大国,即美国的主要北约盟国,其在印太地区的诉求与美国的“印太战略”并不一致。在美国提出“印太战略”之后,2019年5月,法国国防部发布《法国与印太安全》报告;2020年9月,德国发布《德国-欧洲-亚洲:共同塑造21世纪》政策方针;2021年3月,英国公布了《竞争时代的全球化英国》报告,涉及“安全、国防、发展和外交政策综合评估”等方面。在此基础上,2021年4月,欧盟理事会发布《欧盟印太合作战略报告》。

从名称上即可看出,无论单个欧洲大国还是欧盟,在印太地区的诉求各有不同。如果说德国的报告显得中规中矩的话,法国就特别强调自己的利益,按照法国总统马克龙的说法,即“法国必须在印太地区建立‘法国影响力’”。英国更是老谋深算,瞄准的是借助美国的力量和努力,重振“全球化英国”的雄风。据媒体报道,此次北约峰会讨论关于对中国的描述时,北约各成员国“激烈争论”,与美英的激进相比,法德强调应该谨慎和把握分寸。

最后,美国的亚洲盟友很难整合。无论是美国还是北约,要在印太形成对中国的围堵,必须在印太地区找到可靠的立足点。要达成这一目的,就必须整合亚洲的地区盟友。其中关键在日韩,而整合日韩却非常困难。这不仅涉及形同死结的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殖民、侵略以及慰安妇等历史问题,还有如独岛(日本称“竹岛”)的主权归属问题。其中任何一项都足以因敏感时节和细节问题,发酵成民意和政治对垒。

俗话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美英积极将北约向印太扩张的主张和做法,无疑是在印太地区树立起一堵极其危险的“高墙”。它不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更不利于地区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印太地区国家不需要北约或类似北约的组织,北约的扩张在欧洲造成的灾难性恶果,欧洲国家正在承受。印太地区的国家和人民,必须高度警惕这样的噩梦祸及自身。

在6月30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赵立坚表示,相比而言,北约才是世界安全稳定的“系统性挑战”。北约宣称自身是区域性、防御性组织,实际上却不断突破地域和领域,到处发动战争、杀害无辜平民,双手沾满了世界人民的鲜血。现在北约又把触角伸向亚太,妄图输出冷战思维,复制阵营对抗。亚太是和平稳定的高地、合作发展的热土,任何损害本地区和平稳定、破坏本地区团结合作的行径,都将遭到中国人民和亚太国家人民的共同反对,注定不会得逞。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

责任编辑:王裴楠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