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奥
历史性机遇,来了!
9月2日晚间,证监会宣布,将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
消息提振,早盘券商股大幅高开,截至发稿,申万宏源、东兴证券、第一创业一字涨停,中泰证券、中国银河、国投资本、中信建投等涨超6%,其余个股纷纷跟涨。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的新《证券法》在法律层面明确了新三板的独立市场地位:
2019年12月修订,2020年颁布的新《证券法》规定,新三板作为目前唯一一家国务院批准的其他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与证券交易所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
证监会负责人表示,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主要思路是,严格遵循《证券法》,按照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原则,总体平移精选层各项基础制度,坚持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由创新层公司产生,维持新三板基础层、创新层与北京证券交易所“层层递进”的市场结构,同步试点证券发行注册制。
那么,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将对谁构成利好呢?
第一,对于直接可以平移北京证券交易所的精选层企业构成直接利好。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2日,新三板市场共有存量挂牌公司7304家,其中精选层66家、创新层1250家、基础层5988家。同时,已有五家精选层公司发布董事会审议通过转板上市议案的公告。
原来的新三板机制,属于挂牌机制,不算正式上市,采用集合竞价的方式交易,就是一分钟,或者几分钟还有更长时间把大家一起挂的买卖单子撮合到一起,能使成交最大,不能立马成交,必须要等到一定时间才可以;
优势是成本较低,结算手续简便,但集合竞价交易存在延迟,实际上会对股价产生压制作用。
精选层66家企业平移至北京证券交易所后,属于正式上市,竞价方式为连续竞价,每时每刻都在成交,只要买卖价格合适,立马成交,股价溢价自然会提高,相应的公司市值也会水涨船高,从而形成直接利好。
第二、利好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参与投资的A股上市公司,尤其是券商。
梳理发现,目前有30家A股上市公司以母子公司、上下游伙伴、财务投资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与投资了精选层挂牌企业,其中更有14家股东为券商。
其中为控股子公司的有:中国宝安合计持有贝特瑞68.26%股权;华邦健康持有颖泰生物的65.51%股权;创元科技系苏轴股份的控股股东,持股42.79%;精华制药系森萱医药的控股股东,持股72.31%;中航光电为富士达的控股股东,持股达46.64%。
属于上下游关系的有:艾融软件的第九大股东为中国银行,后者持有1.3%股权;中核科技持有常辅股份8.94%股权;润农节水第四大股东为北京融拓智慧农业,而北京融拓智慧农业背后的三家股东是大北农、*ST金正、普莱柯。
还有很多是财务性投资影子股东:比如,东证洛宏持有新安洁2.61%股权,系第四大股东。ST华鼎子公司、东方证券子公司分别持有东证洛宏40%股权、19.6%股权,露笑科技则通过北京瀚华露笑持有新安洁1.16%股权。
精选层企业在北交所上市后,公司的股价大涨,里面涉及到的大股东肯定都会受益,这是第一层利好。
但是券商还有另外一个收益,精选层公司上市,中介佣金、资管业务、研究业务、基金业务等,券商的各项业务收入都会相应增加。特别是长期服务于新三板,以中小规模为主的券商,原来大券商呢,看不起这块儿业务,就没怎么做,中小券商正好算是因祸得福。
另外,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对于北京本地、京津冀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北部来说,都是利好。
02
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后,北京的金融功能将全面补齐。
之前,北京是中国的金融决策中心以及资金汇聚中心,下图为截至到今年6月末的,主要城市汇聚的资金总量排名,可以看出,北京达到了19.4万亿,位居全国城市榜首,但是前10大城市里只有北京、天津是北方城市,剩下的8个城市全部是南方城市。
并且从增速上来看,北京上半年同比增速只有6%,新增资金总量低于深圳,只有上海的一半。而上海、深圳的增速达到了14.8%,广州杭州分别达到了11.7%和12.6%。
如果按这个势头发展下去,上海资金总量超越北京的情况很有可能会发生,这对于我国南北方经济发展平衡不是一件好事。
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后,将打破北方没有证券交易所的现状,形成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四大金融中心“四足鼎立”的局面,对于平衡我国南北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北京的金融功能全面补齐,北京汇集资金的能力也会进一步提升,这种“吸金”能力最终会转化为一个城市吸引力,从而进一步带动高端人才流入,提高城市整体竞争力。
同时,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后,势必会吸引一大批企业入驻,一些主攻新三板的券商很有可能会将总部直接搬去北京,还有一些新三板公司也会选择安家北京,这对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说是大利好,对北京的不动产也构成大利好。
03
最后,从北京证券交易所的功能来看,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融资。
美国纳斯达克可以说是全世界40多个国家股市“创业板”中的标杆,从中孵化出了一大批全球闻名的公司品牌,比如苹果、英特尔、脸书、PayPal等等。
2009年10月30日,中国创业板正式开板,设立之初被寄希望于发展中国二板市场,对标美国纳斯达克;2018年,科创板宣布设立,也被认为是“中国的纳斯达克”,但是最终受制于种种原因,这些希冀都颇有“流产”的味道。
而新生的北交所则给了新三板再一次向“中国版纳斯达克”冲击的机会。
比如自带的确定优势:上市门槛相对最低,没有行业刚性限制,盈利指标、非盈利指标均相对最低,同时新三板还与纳斯达克一样拥有着一套较为成熟的分层制度......
这就为创业之初的中小企业品牌提供了优质生长的土壤,而且从重要性上来讲,撑起中国经济、税收和就业岗位的,是绝大多数的中小微企业。
数据显示,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
北交所设立之后,将有更多中小企业获得资本倾注,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品牌强国、科技强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