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在哪个省的什么位置(山海关在哪个省的什么位置地图)

一个关口是如何抵御百万大军的?绕路过去不行吗?

其实早之前我就对这个问题十分好奇,根本想象不到关口是如何挡住敌人的,后来我想明白了,简单来说就是你可以绕过去,但是绕过去你就是腹背受敌,更加受制于人,所以古代战争往往都要功城拔寨。

天下有名的雄关很多,有的靠山,有的临河,但大多数都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人们也习惯性地把这些关口进行一个排序。

山海关自古就被认定为天下第一关,这里结构巧妙,地理位置重要,可区区一个关是如何起到如此关键的作用呢?

想要了解山海关,不妨把山海关三个字分开来解读,有山、有海、还有关,当我们把这三处都看到的时候才能真正理解到为什么这里才是天下第一关。

首先,要看清山海关那就先了解一下辽西走廊,在辽宁省锦州市到河北省山海关的山与海之间有一道狭窄的走廊,东临辽东湾,西依辽西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长约185公里,宽8~15公里。而这条走廊也正是关里关外的必经之路,堪称咽喉要道。

山海关是明代大将徐达整体规划修建的,选择的位置就是整个辽西走廊最窄的区域,北连燕山,南接大海,牢牢地守住了这条咽喉要道。

而这个山海关的山指的就是燕山山脉的东端,山势险峻,山体多是坚硬的岩石,想从山里走过千军万马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再看山中的长城如一条巨龙,蜿蜒看不到尽头,一座座烽火台伫立千年,目睹了朝代更迭和沧海桑田。

这座山里的长城集中体现在了九门口水上长城,九门口位于河北与辽宁的交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苍茫的山脉中唯独这里有了一道河谷。

河谷冲击出一小片地势相对平坦的区域,水上长城在这里也就应运而生,水上长城的精髓就是围城,百姓俗称“水牢”,学名围城。我们眼前这座是明代天启六年修复时加修的,突出于城桥之外,当敌兵攻至城下时,可由城射孔与城上桥楼箭楼和垛口形成交叉火,大量有效地射杀敌军。

通过水闸的开合,借助水势进行防御,在万里长城中独一份,所以这里的长城足够奇特。加之密洞的配合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

沿着长城的走向,往东南方向走,陆陆续续就能看到许多烽台和敌台,烽台和敌台看上去比较接近,实际却大有不同。

烽台一般是实心的,作用就是点燃狼烟通报敌情,狼烟也是非常有讲究,因为狼是食肉性动物,狼的粪便点燃之后油性大,会散发许多黑烟,时间久,而且传递的远。如果点燃柴火那只有火,烟就不足。

敌台的作用更多是用于战斗,多为空心的,能够登上去。戚继光在《练兵纪实》中说得十分清楚。下筑基与城墙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内出五尺有余,层空,四面箭窗,上层建橹环以口,内卫战卒。发火炮袭击敌人。敌矢不能及,敌骑不敢近。每台总一名,专管调度攻打,台头、副二将,专管内军器輜重,两旁主客军士五十名不等。

沿着长城的走向,很快就来到山海关的关城。城里如今就是一个商业区,零零星星住着人家,天下第一关的匾额就在此悬挂,听当地人说以前这里是进出城的交通要道,后来为了保护和开发旅游就把这里围了起来。

说到这个关,最有名的就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在明末清初的大环境下,多方势力扭打在一起,主要就是南明政权、李自成、还有没有入关的满清。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因为守着重要的区域,明朝将领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也不对,投降满清也不对,一时间陷入两难,而这两方也都在争取吴三桂。

就在吴三桂准备投靠李自成时,李自成的手下霸占了陈圆圆,李自成也把吴三桂的一家人软禁起来威胁吴三桂,这就有了冲关一怒为红颜的故事,吴三桂投靠多尔衮,李自成杀了吴三桂一家。

吴三桂与多尔衮在这里大败李自成,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出了关城,最后一站就是长城与大海相连的老龙头了。长城横跨崇山峻岭,蜿蜒如一条巨龙冲入渤海,故长城之首称“老龙头”。长城与海的相连让人叹为观止,远远望去让人觉得心胸开阔。

整个山海关因为山与海构成了一道几乎不可逾越的完美防御体系,历史上也曾多次抵御入侵。

不仅是冷兵器时代,1931年,918事变后,中华民族也曾在山海关抵挡日寇南下的步伐。

长城抗战第一枪打响后,冷口、古北口、喜峰口,先后成为了抵抗侵略的战场,四万多中华儿女血洒长城。

山海关是一个有意义的地方,这里留下了太多的故事让人回味,同时看过了山海更让人对老祖宗的智慧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