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那么,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如何进行的,已经进行到了什么程度呢?利率市场化对我们普通老百姓又有什么影响呢?
1993年,中国首次明确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5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最早开始利率改革的是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利率。1995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即银行与银行之间互相借钱的话,由银行自己决定借款利率。
2004年开始,中国加快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当时的做法是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按照当时的规定,银行的存款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的0.9倍。也就是说,如果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那么银行在拉存款的时候可以提高存款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3.3%
此后,中国人民银行逐渐放宽了这个比例,2014年11月存款利率扩大到12倍,贷款利率扩大到0.7倍。
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下限限制,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从此,中国的商业银行完全可以自主确定各种期限的贷款利率。2015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又大幅度取消对存款利率的限制,对商业银行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一年期以上的存款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标志着中国以存贷款利率为主的利率市场化基本上已经完成。
但是,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还有最后几步,也是非常关键的几步,没有完成。其中之一就是活期存款利率与一年期存款利率仍然由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什么时候由市场决定目前还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