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的下一句(学而不厌的下一句是什么)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释义:

识:本义:知道;懂得。识,知也。——《说文》

厌:满足。

诲,说教也。——《说文》。

闻:接受。《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德:好的品行。

修:学习,锻炼,培养。修武之德。——《国语·晋语》

讲:(本义)面对面交谈。

徙,迻也。——《说文》

译文:

孔子说:“心里记得住,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我做到了多少呢?”

孔子说:“不追求好的品性,不讨论学问,听闻(仁)义(的事情)不做,缺点不能改正,这是我所忧虑的。”

解读:

前文说了成圣之方就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采用这个方法时的态度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接下来就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解释这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主要解释的是“信而好古”。

这个态度要求你有学习的能力、你有学习的毅力,你有学习的定力。这个态度反对你不追求美好,不追求学问,甚至懒得动,不改正缺点。所以,你初看这两句话放在这里,虽然能理解意义,但是放在这里的意义呢?我说的就是放在这里的意义。它是具体阐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

所以,要寻找“仁之方”就要坚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必须具体三喜(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四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前文说过,你要行仁的第一步是什么?是不是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仁。这个“知道”有什么含义。第一层是你能认识。比如,一个汉字,很多人认识,但是你要他写出来,他写不出来。这个时候就是在这个层次。第二层是晓得具体内容。那个认识的汉字也能背着写出来了。这就是完整的“默而识之”的意思。

学而不厌是自己应该有的学问之态度。不仅仅是想要不断学习新的东西。把以前认为是错误的东西进行修正也是学的内容之一。总之,不满足于眼前已得的东西。